APP下载

申春悌慢性咳喘病异病同治经验总结

2020-12-29黄晓珊申春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0期
关键词:莱菔子肺源咳喘

黄晓珊,申春悌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0 引言

申春悌教授为孟河医派费氏传人、江苏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长期进行病证结合和证病结合的研究。申教授从医近五十年,擅长治疗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对慢性咳喘病的治疗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她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都具有痰瘀阻肺证型的表现,且“痰”与“瘀”两种病理因素可贯穿慢性呼吸道疾病发作的始末,治疗时可用异病同证的思想,异病同证同治,治以理肺化瘀祛痰;但临床治疗时不拘泥于证型,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进行药物加减,实现异病同证异治。下面将申教授用化痰理瘀法治疗此三种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异病同证医案

1.1 支气管哮喘医案

患者男,52 岁,因“间断性喘急痰鸣半年余”于2017 年1月3 日初诊。患者从事家禽养殖,半年前突发喘急痰鸣,伴胸闷气急,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已用博利康尼、沙丁胺醇等药治疗,症情有所改善,喘急时作,近来受凉后喘急难平,咳嗽时作,咳痰量少,色白泡沫状,口干欲饮,纳食尚可,舌淡紫苔微腻,脉细滑数。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病。病机:痰瘀阻肺,风邪外袭,肺失肃降。治则:化痰理瘀,疏风镇咳平喘。药物:丹参15g、川芎10g、苏子10g、莱菔子10g、葶苈子10g、五味子10g、炙麻黄10g、苦杏仁10g、矮地茶10g、细辛6g、地龙10g、前胡10g、姜半夏10g、厚朴10g、炙桑白皮10g、仙灵脾10g,10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2017 年1 月16 日复诊:患者药后自感症情明显改善,喘急较前平,唯动则气喘,登楼尤甚,面色萎黄无华,偶咳嗽咳痰,舌淡紫苔白厚腻,脉弦滑数。治以前法出入,药用前方去细辛,加菟丝子10g,继用15 剂。后随访述症情明显改善,喘急未作。

按语:《病因脉治·哮病》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中医学界素来亦认为哮病的基本病机为痰饮内伏,内有“宿痰”,申教授认为“内瘀”也是哮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哮病因痰与瘀互结内蕴于肺,外邪引动伏邪发病。此患者因受凉诱发哮病,加上职业空气污染较重,风邪入肺,引动内痰内瘀,肺气上逆,而致喘急痰鸣。药用行气活血之丹参、川芎;降气消痰之苏子、莱菔子、葶苈子、五味子;疏风镇咳之炙麻黄、杏仁、前胡;用半夏、厚朴健脾燥湿化痰以助四子化痰饮;矮地茶活血化瘀兼平喘之效;地龙平喘止痉;细辛、桑白皮为寒温并用,有化痰平喘之效;仙灵脾补肾纳气针对此病肾气虚之本。全方以化痰饮为重,祛瘀为辅,兼以疏风平喘。复诊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偶咳嗽咳痰,去温肺化饮之细辛,加用菟丝子补肾纳气。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案

患者男,65 岁,因“咳嗽咳痰伴喘急半年”于2017 年2 月10 日初诊。患者有吸烟史数十年,量大,40 支/天,已戒烟,有咳嗽病史20 余年,反复发作,用西药止咳化痰治疗,病情缓解,近半年来咳痰喘逐渐加剧,曾于常州一院作肺功能检查提示肺功能差,刻下:轻咳,咳痰量多,色白泡沫状,胸部焦灼疼痛感,胸闷气短,登二楼喘甚,面色萎黄无华,纳食尚可,夜寐一般,唇淡紫,舌红赤有裂纹苔白滑,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喘证。病机:痰瘀阻肺,肺肾两虚。治则:化痰理瘀,补肾纳气。药物:丹参20g、川芎10g、苏子10g、莱菔子10g、葶苈子10g、五味子10g、炙麻黄10g、苦杏仁10g、桑白皮20g、海浮石20g、炙紫菀20g、款冬花20g、紫石英10g、仙灵脾10g、地龙10g、陈皮10g,10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2017 年11 月13 日患者就诊,自述初诊用药后病情一直稳定,偶有轻咳少痰,故未继续中药治疗,近来因天气变化旧症又作故来就诊。刻下:咳嗽轻,咳痰量中等,胸闷气喘,动则尤甚,口干欲饮,唇紫,舌红赤苔薄黄微腻,脉细滑。此为风邪引动伏痰瘀血所致,故治以疏风化痰、活血化瘀。药物:炙麻黄10g、苦杏仁10g、炙甘草3g、炒黄芩10g、姜半夏10g、炙紫菀20g、前胡20g、浙贝母15g、苏子10g、莱菔子10g、川芎10g、丹参15g、银杏叶20g、桑白皮10g、地龙10g、仙灵脾10g、南沙参30g,10 剂。后随访患者叙症情稳定,咳喘少作。

按语:患者咳喘日久,肺肾两虚,气虚无以运化津液,而致痰湿内阻,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而瘀血内滞,痰瘀互结,内蕴于肺,肺气上逆,故咳嗽、咳痰量多、胸闷气喘。故用化痰理瘀之法,兼以补肾纳气以治其本。用行气活血之丹参、川芎;降气消痰之苏子、莱菔子、葶苈子、五味子,麻、杏疏风宣肺平喘;海浮石化内伏之老痰;桑白皮、地龙清热化痰平喘;紫菀、冬花润肺镇咳;紫石英、仙灵脾补肾纳气治其本;陈皮健脾燥湿,顾护胃气。患者服药十剂后症情好转,但疗效未巩固,易因天气变化再作,再次就诊时因风邪犯肺所致,故治以疏风宣肺为重,兼以化痰理瘀。

1.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医案

患者女,61 岁,因“发作性胸闷气喘20 天”于2017 年5月14 日初诊,患者有慢性咳喘史20 余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20 天前胸闷气喘加剧,曾作心电图提示:肺型P 波,ST 改变,胸片示:两肺慢支改变合并右肺感染,右侧胸腔积液。刻下:胸闷如窒,夜来憋气,难以入睡,动则气喘,咳嗽时作,咳痰量多,色白泡沫状,咯吐不畅,心悸时作,口干欲饮,畏风怕冷,唇淡紫,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西医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断:胸痹。病机:痰瘀闭阻。治则:理肺化痰,镇咳平喘。药物:丹参15g、川芎10g、银杏叶20g、苏子10g、莱菔子10g、葶苈子10g、五味子10g、瓜蒌皮10g、瓜蒌子10g、薤白10g、姜半夏10g、桂枝5g、炒枳壳10g、郁金10g、石菖蒲10g、仙灵脾10g,7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2017 年6 月3 日复诊:患者服药7 剂,症情好转,效不更方,前方继服10 天。后随访述咳痰喘稳定,少有发作。

按语:此病例患者病程日久,肺脾肾虚,津液运化失常,痰湿内阻,加之气虚无以推动血液而致血瘀,治以祛痰活血,化瘀平喘。药用自拟丹芎四子汤加减,再加瓜蒌薤白半夏汤宽胸理气化痰;枳壳、薤白、桂枝、厚朴、瓜蒌又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可通畅阳气治胸闷;菖蒲、郁金理气化痰;银杏叶活血平喘;仙灵脾补肾纳气。全方共奏化痰泄浊、活血化瘀、宽胸理气、通阳散结之功。

2 慢性咳喘病异病同证同治

2.1 “痰”、“瘀”致病因素

申春悌教授长期进行病证结合和证病结合的研究,早在1998 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证的应用基础研究”,该课题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对八个病种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其中得出支气管哮喘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都具有痰瘀闭阻这一证型[1][2],为临床异病同证提供了理论基础。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申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皆为慢性病程,患病日久,临床上可见口唇青紫、舌有紫气瘀点瘀斑、咳痰、畏寒怕冷等表现,此为痰瘀闭阻之症。患者病程较长,肺气亏虚,“子盗母气”,“母病及子”,渐致肺、脾、肾三脏俱虚,脏腑运化功能失调,无力推动津液的运行输布,则聚津成痰,痰浊壅阻;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另叶天士认为久病必瘀:“久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更加重津液停积而致痰浊潴留,痰瘀互结,闭阻于肺,肺气郁滞,升降失调,故可现肺气上逆之咳痰喘之症。可见在慢性咳喘病的发病过程中,“痰”、“瘀”为重要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

2.2 化痰理瘀法

对于哮喘、慢阻肺及肺心病的痰瘀闭阻证,申教授临床上常用异病同治法,治以化痰理瘀。常用的药物组成为:丹参、川芎、矮地茶、银杏叶、苏子、莱菔子、葶苈子、五味子。其中丹参、川芎均为血中之气药,二者配伍有“气行则血行”之意,理气更助瘀血除;矮地茶、银杏叶活血化瘀兼有平喘之功;苏子、莱菔子、葶苈子、五味子为三子养亲汤去温燥之白芥子加葶苈子、五味子而成,有降肺下气、消痰平喘之效,其中五味子还具敛肺平喘的作用。八药合用,活血化瘀,降气消痰,理肺平喘,临床应用于慢性咳喘病有较好的疗效。

3 慢性咳喘病异病同证异治

3.1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常合并过敏性鼻炎,有鼻咽瘙痒、鼻流清涕的表现,临床治疗时在化痰理瘀的基础上加用疏风之品。如苦参、蝉蜕、荆芥、防风疏风止痒,对咽痒咳嗽有较好的效果,另刘艳丰等[3]发现苦参所含的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能缓解慢性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能有效地抑制哮喘发作。若鼻塞流涕者,加白芷、辛夷花疏风通鼻窍。对于气道痉挛明显,夜间喘急难以平卧者,加地龙、全蝎等虫类药解痉平喘。

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有咳嗽、喘证、肺胀等,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患者若以咳嗽为重者,加紫菀、款冬花、白前、前胡等降气止咳。以咳痰为重者,痰热者加海浮石、桑白皮、鱼腥草、蒲公英、金荞麦等清肺化痰,其中浮海石为矿石药,兼软坚散结之效,可化肺中胶固之痰;寒痰者加细辛温肺化痰。以气喘为重者,加地龙、全蝎解痉平喘。

3.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祖国医籍中没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多数医家将其归为肺胀、咳喘、痰饮、胸痹等。肺心病的主要基础疾病为慢阻肺,故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气喘等慢阻肺的症状体征。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胸闷、心悸、胸痛等心脏疾病表现。若患者伴胸闷如窒、心慌,加瓜蒌薤白半夏汤宽胸行气理滞;若畏寒怕冷者,加桂枝温阳平冲降逆;若胸痹心痛者,加桃仁、红花、三七等活血化瘀通络。

4 结语

“异病同治”理论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在张仲景时期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它是指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因、病理、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相似而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即出现了相同的“证”,这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措施、治则或方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异病同治”的核心,而且,用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4]。申春悌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都具有痰瘀内阻的证型表现,故在治疗时采用异病同证同治的方法,治以化痰泄浊,活血化瘀,基本药物组成有丹参、川芎、矮地茶、银杏叶、苏子、莱菔子、葶苈子、五味子。临床具体应用时再根据每个疾病的特点加用疏风镇咳、解痉平喘或理气宽胸之品,以实现异病同证异治。

猜你喜欢

莱菔子肺源咳喘
陈朝金教授运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莱菔子的新用途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s an effective initial therapy for pancreatitis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A case report
人参与莱菔子配伍研究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治排尿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