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做好农村老年人养老文章

2020-12-29王国玺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16期
关键词:太康县小康社会养老

王国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太康县,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河南省太康县是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县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1.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6%,农村老年人的快速增长给农村养老服务带来严峻考验。

2017年以来,太康县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行菜单式养老,积极探索出“五养模式”农村老年人养老新路径,极大提升了农村老年人整体养老水平,有效破解了农村老年人养老难题。《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央视晚间新闻》等40余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太康“五养模式”的做法。

一、深入调研,吃透实情制定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太康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保障民生,让农村老年人与全县人民一道过上更加富裕、更有保障、更利发展的美好生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摸清底数,掌握实情,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走村入户,民政、卫健、扶贫等部门进行蹲点调研。通过走访摸底,针对当前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养老服务总量不足、社会资本投入乏力、服务要素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太康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尊重意愿、适应习惯、整合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先后出台6个配套方案,建立“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领导,试点先行,政策激励,强力推进。太康县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全县划分了由县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长的四大战区,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精准施策,搭建养老服务平台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区域性养老中心,强化主阵地,有效破解农村老人整体养老服务水平偏低的难题

按照“县级主导、乡镇主办、入住自愿、管理规范”的原则,主要针对身体条件较好、愿意离家生活的农村老人,由县财政投资在每个乡镇改扩建一所容纳100人以上的敬老院,将其打造成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018年以来太康县投资3000多万元,对现有16个乡镇敬老院实施升级改造,把3个乡镇的闲置学校改建成敬老院,完善功能设施,营造舒适环境,增加供养容量。敬老院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为农村老人提供规范化服务,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生活舒心的目标。目前,共吸纳1193名农村特困人员入住敬老院。

(二)统筹社会医疗资源,建立医疗型养老院,实行医养融合,有效破解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看病和护理的难题

按照“选准入住对象,用好医保政策,整合医疗资源,做到医养结合”的要求,为失能、半失能和身体有慢性病的农村老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社会托养服务,走“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服务”的路子。现在共有27家医院参与社会托养,其中民营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22家。特困老人医疗费用实行县财政兜底解决。留守老人采取市场化的办法解决,根据身体情况每人每月出资800~1500元入住社会托养中心,医疗费用报销走正常程序,现已入住失能、半失能农村老人1874位。张集镇马菜园村80岁的老人齐中杨,入住永兴医院社会托养中心后,不但治好了不能伸直的双手,体重也增加了10多斤。他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吃饭有人端,得病有人看,真托了共产党的福。”

(三)实行以奖代补,引入社会资金,推行居村联养,着力破解农村老人不离村不离家养老难题

对于不愿意离开老家、老友、老窝的农村老人,在每个工作区设立一个居村联养点,推行“居村抱团养老”,满足了农村老人“养老不离家,就近养老”需求。投资人出资把村内闲置民居、闲置学校等进行改造为居村联养点,实现“十二有”,接纳容量不低于20人。按照敬老院的标准,配备工作人员,负责照顾供养对象日常生活,遇到生病等特殊情况及时送医救治。大许寨镇各花李村李建中和其他2位村民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去年以来投资100多万元,改建、新建房屋74间,入住农村老人121人。目前,太康全县改建、新建居村联养点157个,入驻农村老人5170人。

(四)弘扬孝道文化,推行亲情赡养,实行居家养老,着力破解有亲属关系但无赡养义务的农村老人养老难题

实行“两自愿、两保障、两监督”,由村“两委”干部引导签订亲情赡养协议,亲人将老人接回家中“合锅合住”,共同生活,主要解决身体健康不愿入住居村联养点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太康县开展的“接父母(亲人)回家活动”成为有力助推器。农村老人披红戴花,在众乡邻的见证下,被亲人接回家中一起居住、一起生活,实现了“合户合住合锅”的“亲情赡养”目标。目前,被亲人接回家中赡养的农村老人789人。

(五)倡树大爱新风,推行邻里助养,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有效破解不愿意离开故居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

实行“双方自愿,政府辅助,村级引导,社会监督”,由村“两委”引导双方签订邻里助养协议,村新风协会监督。根据助养工作量,政府给予助养人每月200~300元的报酬。目前,已有25名农村老人在助养人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转楼镇李保真村76岁孤寡老人李香奎无儿无女,生活无人照顾。在郑州务工返乡的邻居李华峰主动照料起老人的生活起居,视老人为至亲,在村里传为美谈。

三、健全机制,求实求效能持续

(一)切实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太康县农村“五养模式”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下设五个工作组,具体负责“五养模式”推进实施。民政、卫健、扶贫、财政、发改、医保等部门齐抓共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政策合力、攻坚合力。

(二)政策扶持激励

对吸纳留守老人入驻的老年公寓,每提供一张养老床位,县财政一次性补贴1500元,分3年兑现。对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每接收1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县财政一次性给建设运营启动补贴3000元。对新建的居村联养点,经验收合格且正常稳定运营之后,按每入住一名特困人员1.5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对利用旧村室、学校、闲置房屋改造的居村联养点,按入住人员每人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据统计,通过政策激励,全县撬动2亿多元社会资金参与“五养模式”,避免了财政一次性投入过多情况的发生。

(三)持续拓展提升

2019年以来,针对目前农村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就业异地化、需求个性化、供给社会化的特点,太康县按照“巩固、规范、拓展、提升”八字方针,不断深化拓展“五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着力构建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法制化监督的养老服务体系。实行试住留院,全县居村联养点通过试吃试住后,现已有1500多名留守老人每人每月交纳500~800元入住居村联养点。实行互助兴院,年龄小的、身体好的与年龄大的、身体不好的结成帮扶对子,做到爱心接力、棒棒相传,实现“老有所养”。实行以院养院,每个居村联养点都有一片“小菜园”,努力新上一个适合老人制作的手工加工项目,释放更多劳动力,增加老人收入,实现“老有所用”。实行文化立院,组织有文艺特长的老人组建文艺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实现“老有所乐”。实行爱心强院,每个乡镇组建了20人以上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助洁、助老服务。全县组织开展了“一会六评”“六类十佳”等评选活动,新风正气蔚然盛行。近几年来,太康县先后有敬老孝老道德模范6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誉为“太康好人现象”。2019年12月,太康县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孝善文化之乡”荣誉称号。

太康县创新实践“五养模式”,着力破解农村特困人员和留守老人养老难题,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现了亲情回归、孝道回归、正气回归,推动了乡风文明提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国人养老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太康样本”。太康县补齐农村老年人养老这一民生短板,必将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在共建共享中创造百万群众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太康县小康社会养老
养老生活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河南省太康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
全国中学名校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
在相亲会上寻觅爱情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