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的有效对接研究

2020-12-29宋嘉宁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24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宜居景观

宋嘉宁

生态宜居是指生产、 生活的区域既要拥有舒适的生态环境,也要拥有精神愉悦的社会人文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就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生态宜居是关键。 但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布局和全面塑造,以此来体现乡村地域文化特征,升华乡村文化内涵,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一、生态宜居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实诉求

(一)生态宜居所依据的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性需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支撑

生态宜居建设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应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规划设计, 实现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生物及其环境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第二,针对不同地域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从景观镶嵌度层面,通过落实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案,促进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进而提高各种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保证农村生态系统稳定。 第三,景观的规划设计要考虑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景观生态角度层面,要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要增加景观生物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发挥植物群体的生态效益,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自我维护、自我循环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进而达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第四,通过景观整体规划设计,从景观地域性层面,促使自然生态环境多层次展示, 形成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增强体验性和亲和感,呈现独特田园风光。

(二)生态宜居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宏观指导

乡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 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依形就势,满足社会生态效益要求;其次,在景观尺度上,要充分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遵循自然,科学合理布局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形成由生产厂区、休闲公园、绿色廊道、农田、树林和湿地等要素构成的绿色网络格局,进而达到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为生产生活创造舒适的生态环境; 最后, 在景观功能的连接方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从水、电、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入手,增强周边景观辨识度,协调各景观的结构连续性,突出防护林带、植物绿廊、田埂地带、沟渠路缓冲带等生物廊道功能,提高基础设施景观功能,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生态宜居建设提供支撑。

(三)生态宜居需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乡村地域特色文化主要指影响力较大、 认同感较强、 独具特色的能引起家国情怀的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它能与区域融合,能体现地域特色。 外在表象上,既有文化主体上的同质性联系,又有文化客体上的同构性联系。 内在特质方面,以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为基调,能体现农民精神生活,能传承区域传统文化。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生态宜居建设不应忽视地域特色文化,相反要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打造,通过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规划设计,构建特色地域景观,展示乡村传统和风土人情,提高乡村生态宜居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要立足区域实际,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避免千村一面,形成“一村一品”,彰显特色, 形成自然与文化、 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 从精神层面看, 乡村特色文化外层是农耕文化传承,中层是本土精神凝练,核心是农民勤劳本性,这种稳固淳朴的价值情感, 需要用真挚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来进行体现。

二、 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实阻碍

(一)乡村认识和接受能力不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未能体现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是结合乡村自然人文特点,融入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赋予乡村环境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与乡村人文特色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乡村人文景观。 在对河南省某地区生态宜居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 由于村民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欠缺, 致使76.45%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在实践中没有有效贯彻落实, 呈现出诸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状况。 具体是人与自然共生悖离, 村民们的各种生活和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不统一,生态环境维护意识不强,生产、生活垃圾堆放随意, 农田水利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和谐等问题较多, 未能有效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互补。 另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执行不到位。 在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在人文景观建设、 风俗习惯传承和周边环境的配置方面,没有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未能收到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效果。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供给不充分,结构性矛盾突出

有效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以乡村整体系统为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景观规划设计,结合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特色,完成多样植物合理搭配,在确保乡村景观的文化特色能够得到展现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使整个乡村的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实现人与景观协调稳定发展。 但调研发现,由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供给不充分,供需结构性矛盾明显,致使部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生态宜居建设效应未能充分体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前期调研不够全面细致,缺乏对区域内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系统研究, 提供的服务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在调研的540 家样本中,有394 个乡村的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展现,占比72.96%。 不同的乡村文化风俗、农耕方式等因素未能有效融入, 致使乡村景观特色不能最直观地展现,乡村景观特殊的氛围没有形成,乡村景观设计的认同感不强。

(三)资金短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推广受限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特别是乡村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道路生态景观、植被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和废气、废水、废弃物项目等,能很大程度提高区域间生态宜居的质量。 但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后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保证,由于农业农村的弱质性,加之涉农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多、收益率低等因素,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如果政府财政补贴力度不够,容易导致部分区域缺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不彻底,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进展乏力。 在进行调研的540 个样本中,有167 个乡村由于资金缺乏,在进行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 没有聘请专业人员对乡村景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而是参考别的乡村“比猫画虎”,完全没有凸显自己的区域特色;有46.32%的乡村景观建设、生态保护、环境修复、文化特色等项目由于资金供应不充分,追加投入不及时,形成半拉子工程,影响生态宜居建设效果。

三、 生态宜居建设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对接路径

(一)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促使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得以展现

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维护农村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促使人类更好地与大自然交流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态宜居环境,农民应树立生态意识, 提高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认知水平, 确保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在生态宜居建设中得以展现。一是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态环保的宣传和引导, 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人员与村民互动, 结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相关设计人员根据乡村区域特点,现场对村民进行讲解,阐明景观设计的目的、设计的内容以及预计起到的作用,提升农民的融入度和认同感,促进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得以顺利贯彻落实。 二是建立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内乡村景观设计实施。 选择一个有特色的乡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并确保收到预计效果。 通过实际体验让村民看到乡村景观建设的优越性, 并利用特色传统文化的展示,让村民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是增加村民经济元素,提升农民的参与度。 在制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坚持生态经济与景观功能相结合,充分挖掘乡村景观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将其转化为产业投资,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二)尊重乡村景观发展规律,加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针对性供给

尊重当地地域文化特点, 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合理利用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有针对性地进行构思, 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一是规划设计前要加大乡村调研力度,使做出的规划设计方案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为将乡村的人文和自然特色元素较好地融入到风景规划设计当中, 设计人员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乡村进行详细调研,了解区域内文化特色、 生活习俗和乡土环境, 并加以提炼,使设计出的方案契合区域特点,体现家国情怀。 二是结合地域特色进行系统规划设计。 为避免设计时出现矛盾和局限,设计人员应从乡村景观的整体出发,结合景观要素特点,合理安排各景观要素的位置和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村庄与村庄、景点与景点的相互关联,促进区域整体发展。 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要充分融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扩大乡村特色文化影响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可以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内涵,把乡村静态景观设计成动态景观,并在微博、微信和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展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传承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加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宜居建设的资金保障

生态环境投资需求大,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加上引导不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容易缺乏资金支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困难。 为保证生态宜居项目顺利实施,要结合不同项目性质,创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筹资模式,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机制,加大资金保障能力,促使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顺利落实。 一是对重要的、没有直接收益的项目,采用政府直接投资。选择生态项目作为扶持对象,如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森林保护与恢复、气候调节与空气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 二是对特色文化项目和遗留的风土人情工程, 采用多元化筹资方式。 比如具有乡村公共产品属性的景观项目可由政府财政出资, 区域内生态建设项目可采取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 三是鼓励乡村成功人士基于家乡情怀,捐献资金美化乡村生态环境。 对具有社区产品属性的小型景观建设, 可考虑让乡村成功人士捐资,利用这些人的家乡情怀,回馈家乡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型乡村景观, 让他们在加强乡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获得心理慰藉。

四、结 语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 生态宜居建设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在进行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这要求乡村景观设计与乡村生态宜居有效融合,在对区域内乡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服务于生态宜居建设, 体现生态宜居要求,在维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因素,集审美、生产、生活和自然为一体,使设计景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相适应, 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宜居景观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景观别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万方乐园景观规划》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