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字,为灵魂透视
——张静印象

2020-12-29

星星·散文诗 2020年33期
关键词:张静医者诗意

张静以医院为背景,以工作环境为现场,以自身经历为素材,以医患关系为纽带,进行诗歌创作已不是首次了。出于职业敏感和条件优势,她善于在日常工作中打捞其他作者无法触及的深度,因此,她更容易接近事件的中心。集医者与诗者于一身,以独特的角度捕捉她所感受的诗意,并放在语言的熔炉里反复冶炼,锤打,直到一件铸造成型的作品公之于众。印象中,张静是一个内敛,低调,以文字说话的人。她的缓慢和低产,足以说明她在写作上的谨慎和小心,相比扑面而来的纷乱气息,她更倾向于属于个人的力度书写,避开随波逐流和大众化,用新的、有别于他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另辟一条只有少数人为之侧身的道路,比如《从医多年》这组散文诗,非医者不能写,非熟谙痛苦者不能道。纵观她的文字,从里至外都氤氲着一种低沉而内敛的情绪,诗中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也许是她在医院耳濡目染的原因,或长此以往处于疾病交织的氛围中不由自主的体现,这与外人对从医人员的理解和认识是相符的。当然了,温暖和希望也贯穿其中,给身处疾病和黑暗乃至她本人送来曙光和力量。

是的,她一方面用医学透视着人的肉体,又一方面用文字透视着人的灵魂。

据张静所言,她在距离市区十多公里的一个镇医院上班,常年往返于家和单位之间,其间奔波的辛苦不言而喻。是怎样的一种动力锲而不舍地鼓励她在冗杂的工作和生活中平心静气表达想法的?又是怎样的坚持使她在一个领域实现自我的?姑且如此揣测,以旁观者的视角对她进行一次素描。也许她对诗歌的执着与物质无关,写作也无法给普通作者带来什么现实的好处,唯一的解释,是内心的需要和个人的追求。大概几个月之前,在交流中,她倾诉自己枯竭了,仿佛掏不出什么东西了,像一口被时间舀干的深井,波澜没了,激起动荡的石头也不翼而飞,这大概是每一位作者都会面临的困境,漫长的写作如同海上行船,有暗礁,有浅滩,有不经意间就拐走方向的大风飓风,一不小心积攒多年的奋进就会被一场风暴扼杀。所以,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通过阅读和学习,躲过影响前进的风险。

我所读过的张静的作品,都没有多么高明的技巧,完全处于自然而然的流淌,情深意切时的诗意抒发。在写作上不讨巧也不卖乖,老老实实把心里的感悟从身体里拔出来,一行一行搬到纸上,推到认识、不认识的读者面前。记得刚结识她的时候,她和她的名字一样不起眼,是丢到人群中立即被淹没的那种人,偶然一次读到她,是在一个平台,她的文字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沉稳,锋利,不经意间就会扎人一下,给人留下铭心的印象。我从未问过她,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受谁的影响,也没问过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和骄傲,我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热爱诗歌的人,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如何在诗歌中让灵魂得以呈现,凭一己之力加入到庞大的队伍中共同推动诗歌的发展和进程,这个更有意义。我想,张静早已度过最初的青涩时期,已进入有效的创作阶段。

诗是需要打磨的,也需要耕耘的,像土地,笔是挖掘的利器,挖出滋润生命的养分,挖出通往灵魂的幽径,挖出一大堆倔强的根。想来,张静在这方面的理解和彻悟,已同步到写作中去了。她排斥故弄玄虚,抵触没有情感的炫技,也摒弃无病呻吟和故作高深。这是阅读她的文字时能够感受到的,但就目前创作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好事。

猜你喜欢

张静医者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冬日浪漫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Self—redemption in Desire—Analysis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