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扶正祛邪”治则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中的应用

2020-12-29刘子瑄李翠娟孔馨逸樊晓辉

陕西中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扶正正气疫病

刘子瑄,李翠娟,孔馨逸,赵 玺, 樊晓辉

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46);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长沙 410083)

2019年12月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随后新型冠状病毒随着人员的流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蔓延开来。冠状病毒在系统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会引起从普通感冒到重度肺部感染等不同程度的症状[1]。此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先前尚未发现的冠状病毒,2020年2月11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2]。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潜伏期为1~14 d。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人群普遍易感,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中西医结合”[4]。中医药防治瘟疫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疫病、传染病防治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我们应该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临床救治取得良好效果。

1 中医疫病防治的发展

中医学将传染性疾病称为瘟疫、疫病、瘟疠,多数医家认为瘟疫是由除六淫之气以外的戾气所致。《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对疫病进行记载的医学专著,它提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的防治原则。明清时期,疫病多次大流行,著名医家吴有性撰写的《温疫论》是中医论述流行性传染病的第一部专著。明确提出疫病发生的病因为“戾气”,并指出疫病的传播途径为“邪从口鼻而入”[6]。《温疫论》中提到“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这一观点与《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思想一致。进一步明确了中医防治疫病的核心——“扶正祛邪”。

2 “扶正祛邪”治则在疫病防治中的应用及发展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扶正即培补正气,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祛邪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即所谓“正盛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保护正气,恢复健康,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病有多端,理无二致,归本则一,即疾病病位、病因、病机、病性、传变、转归、预后皆可赅为邪正交争,然各有胜负[7]。张仲景秉承《内经》之精髓,结合辨证论治将“扶正祛邪”治则运用到临床诊治当中[7]。唐代孙思邈重养阴以扶正。金元时期,李杲用补中益气汤治疫,重扶正以祛邪。朱震亨养阴扶正,对疫病后期恢复有可取之处[8]。明清时期,医家吴有性主张攻补兼施,在《温疫论》中提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即明确提出了正虚是瘟病发病的基础,强调扶正的重要性[9]。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清宣温热之邪的同时,兼护阴液,祛邪养阴以治温病[10]。由此可见,扶正祛邪治则从古至今在人类与疫病抗争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李秀军等[11],通过观察扶正祛邪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长春新碱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耐药细胞株HL60/VCR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发现经扶正祛邪含药血清处理的HL60/VCR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周迪等[12]通过分析细胞自噬在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探讨“扶正祛邪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为肿瘤疾病防治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许荣忠等[13]总结、分析和归纳相关文献资料,从中医理论中的免疫思想、中医扶正祛邪治则与肿瘤患者的免疫学关系、扶正祛邪方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讨论中医药治疗肿瘤中扶正祛邪与免疫的关系。

综上所述,“扶正祛邪”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不同疾病的防治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历代学者从多方面对“扶正祛邪”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证实了“扶正祛邪”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 中医对COVID-19病因病机的认识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将本病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方案将病期分为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恢复期。其中临床治疗期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轻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初期多为表证,寒邪湿邪易夹杂戾气侵袭人体,此时正邪相争,伤及肺阴,患者出现干咳、咽干,肺气虚,出现倦怠乏力的表现。抑或出现湿热蕴肺的症状,胸闷脱痞,呕恶,便澹或大便粘滞不爽,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多为湿阻中焦。舌质淡或淡红说明病势尚轻。此时表邪显著,发散风寒药与去湿药相结合,加白术健脾益气,祛邪为重兼顾扶正。

3.2 普通型 普通型新冠肺炎,出现湿毒郁肺证或寒湿阻肺证,证见发热或低热,身热不扬,少痰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舌质红,苔腻或燥,脉滑数,说明寒症化热,热为湿遏。胸闷或憋闷气促说明病邪由表及里,伤及心肺,气血运行失调。治疗以清热去湿解毒为主。

3.3 重型 ①疫毒闭肺证:发热面红,咳嗽,痰黄粘少,或痰中带血,说明此时患者出现肺肾阴虚的症候。热毒袭肺,肺气失宣,出现喘憋气促,疲乏倦怠。肺气虚衰继而累及脾脏,导致患者出现口干苦粘,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热象。采用化湿和胃,清热解毒之方药,又加黄芪以补脾肺之气。②气营两燔证:患者出现大热烦渴,或四肢抽搐,谑语神昏等症状多为气营两燔大热之证。宜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清气凉营,息风开窍,以祛热邪。

3.4 危重型 内闭外脱型危重症患者邪入心包,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肺肾两虚,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动辄气喘。舌质暗紫,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表明元气离散,精气将绝之危候。此时正虚邪陷,阳气外脱,气阴两伤,精气欲绝。推荐处方为人参、黑顺片、山茱萸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又以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醒神开窍。扶正与祛邪并重。

4 “扶正祛邪”治则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启示

扶正祛邪法在临床应用时首先要辨证论治,分清主次,认真分析正邪力量的强弱胜衰。一般情况下,“扶正”多用于虚证;“祛邪”多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仍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要做到“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传变迅速。一旦传变为重症,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导致死亡,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中医学强调“未病先防”,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当以预防为先。从“扶正祛邪”的角度出发,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以“扶正”为主要目的,巩固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在此呼吁广大民众积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作息规律,营养均衡饮食,适当锻炼。保持清洁的家居环境,每日开窗通风,做好个人清洁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减少外出,远离病源。同时,不要惊慌,中医学认为“恐伤肾”,肾乃先天之本,藏精,肾中精气具有保卫机体,防止外邪侵袭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保持良好的心态,调畅情志,正气充足,抵抗病毒。

感染轻型,邪气束表,正邪相争,恶寒发热。此时,应以祛邪为主。普通型,多用化湿散寒,宣肺解表之法,透表邪,化湿毒。感染重型,疫毒闭肺,表邪入里,正虚邪胜, 应扶正与祛邪兼顾,仍以祛邪为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化痰,同时扶助正气,加以调补脾肺,补气化湿。危重症期,内闭外脱,邪入心包,神昏,烦躁,呼吸困难,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正气欲脱,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逆转危候。恢复期,肺脾气虚。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时患者大病初愈,肺气虚,气短,脾失运化,纳差,痞满,大便不爽。病邪已祛,正气尚虚,应及时调补脾肺,扶正为重,防止复感。

5 结 语

新型冠状病毒是近年来中国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中医学几千年来在防治瘟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方法值得人们关注,扶正祛邪即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治则之一,探索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发展的源流,充分发挥其在防治瘟病上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挽救生命,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扶正正气疫病
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肺癌合并阻塞性肺部感染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基于自噬探讨芪灵扶正清解方抗抑郁作用研究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