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德育学科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28冯冬梅

职业·下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践与思考深度学习

冯冬梅

摘 要:深度学习是注重理解、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学习。本文以高职德育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论述了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备课、实施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在积极思维、达成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使学生实现认知的迁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德育课    深度学习    实践与思考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并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对于高职德育课来说,深度学习是解决知行脱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解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课例,探索深度学习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据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设置学习任务

任务一:完成一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对文化强国的理解水平和对不同性质文化的辨别能力。

任务二:带领一批韩国访问生到校园参观,教师负责随行讲解。

任务三:教师在虚拟实训平台上创建三个虚拟展厅,明确展品征集要求,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其中一个展厅的布展工作。

设计主旨:第一,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第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提升学习兴趣。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说了解较多的历史知识、名胜古迹、人物典故既是学有所用,又极具挑战性。

(二)基于逻辑线索,整合有意义的学习材料

本课以“丝路文化”为逻辑主线,所有学习材料均与“丝绸之路”相关联。在时间上选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间点;在空间上以西安(丝路的起点)为中心,选择丝绸之路经过的城市、地区和国家;在历史事件上,选择了秦统一、汉代的凿空之旅、抗战胜利、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等具有代表性的大事件。

设计主旨:第一,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以丝路文化为基础精心挖掘材料间的内在联结点,并指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再建构,实现深度学习;第二,将看似分散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结构化,使其彼此交融、层层递进、不断深化。信息的整合性和相互联系性是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有效设问,引发深度思考

(一)问题引领,以问导学

三个虚拟展厅布展结束后,学生们彼此观看各展厅里的展品,分享感受、留言讨论。在展厅里,大家的热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到底是哪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坎尔井是不是我国发明的?

教师设问:新疆十二木卡姆为什么能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待坎尔井能不能搁置争议,去寻找各国在修建它的过程中有哪些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讨论交流后形成共识:新疆十二木卡姆吸收了中西方乐舞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印度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坎尔井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改造自然的创举,是各民族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自我学习过程生成的热点,及时设问、引发思考,使学生由衷感受到:中华文明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文化上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是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强大动力。

(二)层层追问,明辨是非

此时,教师呈现一组反映中西方落后文化现象的图片,设问:这样一些“文化”也应该得到尊重和学习吗?学生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教师追问:这样做是否和“尊重”的要求相冲突呢?一阵讨论后,学生们得出结论:先进文化要尊重和学习,而腐朽、落后的文化應该予以批判和抵制。

教师给予赞同并再次追问: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怎样才能识别“真身”呢? 学生回答:抓住本质,才能火眼金睛,明辨是非。

教师及时呈现典型案例,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奢靡进行对比,将“抗战文化”“追求国家统一”和“鼓吹分裂”“卖国文化”的思潮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精选素材,在强烈的对比冲突中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通过讨论、分析、纠错、补充、归纳、总结建构认知体系,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三)多角度设问,加深理解

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是教学难点。在第一展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问:“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的“书同文”有什么意义?汉朝有张骞出使西域,唐朝有遣唐使,明朝有郑和下西洋,国家强与文化强之间有关系吗?

在第二展厅聚焦《义勇军进行曲》,设问:抗战时这首歌曲展示了怎样的民族力量?这一类歌曲,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在第三展厅聚集中国高铁,设问:高铁文化包含了哪些精神?这些精神在民族复兴事业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的古今事件,反复设问,不断强化,使学生深刻理解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认同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创设情境, 完成认知的迁移与创新

(一)把握“三贴近”原则,创设情景

教师创设了四个情境。

情境一:游客中有人因为对宗教不理解,在参观教堂时极不耐烦,你该怎么办呢?

情境二:一个外国旅游团参观民俗博物馆,对“小脚文化”十分惊诧,你会怎样解释?

情境三:即课前布置的任务二。

情境四:20名小学生要去西安游览,请设计一条适合的旅游线路。

设计意图:在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基础上,将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引导,促进认知的迁移和应用

对情境一里的游客,学生们都一致给予了负面的评价。教师及时引导:作为导游指责游客,会造成什么局面呢?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劝说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学会了从“尊重和包容”的角度去劝说游客,化解矛盾。

面对情境二,一开始课堂里对其充满了猎奇和嘲笑之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们冷静下来,通过思考形成共识:既要批判“小脚文化”,也要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客观、理性地向外国旅客作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在高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建构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践行能力。

(三)多元评价,在反思中拓展创新

根据情境三的要求,学生于课前写好了校园参观解说词,由专业课教师、资深导游和语文教师共同点评;课堂上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然后修改解说词,以小见大,传递文化自信。

课后学生根据情境四的要求,完成旅游线路的设计,请行业专家、专业课教师进行点评,学生之间相互借鉴,不断补充完善方案,以汉唐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彭红超,祝智庭.学习架构:深度学习灵活性表达[J].电化教育研究,2020(2).

[2]刘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刘广民.基于深度学习的立体结构课堂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4).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实践与思考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自主展评”课堂不容忽视的四个之“最”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汾阳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