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演唱中如何协调“部位”“空间”“角度”之间的关系

2020-12-28李瑞杰

艺术评鉴 2020年22期
关键词:圆润结实协调

李瑞杰

摘要:声乐教学现已成为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如何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声乐教师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声乐演唱目的就是为了传达最美的声音、最真的感情,这就需要演唱者能够掌握纯熟的演唱技巧,正所谓“艺无止境”,本文是基于笔者多年的学习得出的经验,现就演唱中如何协调“部位”“空间”“角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松弛  结实  饱满  圆润  协调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109-03

声乐作为一种拥有特殊美感的听觉艺术形式,要求演唱者能对歌曲作品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如果仅靠单纯的声乐理论知识和个人的领悟力是远远不够的,演唱者还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技巧,只有建立在技术之上才能游刃有余的表达音乐的魅力。在现如今的声乐教育中,大部分的学生在理解和练习发声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声音发白,声音太“挤”,高音难唱,咬字不清,声音过散,很多时候理解到位的东西但实践操作起来感觉力不从心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难以前进,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个人最优美的声音。说到优美的声音大部分人会有这样的印象,一定要自然流畅,像线条一般,要通畅圆润,集中明亮,富有穿透力并且音域要广,有能力演唱各种类型的作品。确实好听的声音人人喜欢但学习声乐技术的过程却十分痛苦也十分漫长,要想基本掌握正确的演唱技术,学生至少要勤学苦练十年甚至长达几十年。本文针对当前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和解决对策,旨在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通过探索正确的发声技巧帮助学生更轻松容易的达到舒服的演唱,让唱歌成为享受而不是痛苦,为初级声乐学生进行入门指向,为中级声乐学生进行困难解决,为高级声乐学生进行能力提升!接下来笔者将进行细致的解析对声乐技术的理解,细致的讲解“部位”“空间”“角度”各自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如何达到平衡。

一、聲乐中“部位”的解析

首先提到“部位”,“部位”即人体的器官,包括发声器官声带,气息通道气管,以及共鸣器官(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这是人声音产生必备的三个基本装置,发声体,外力装置,扩音装置,例如小提琴的基本装置。发声体是琴弦;外力装置是琴弓;扩音装置是共鸣箱。对应于人体器官的话就是:声带、气息、共鸣腔。

(一)声带的运用

首先来说“声带”,“声带”是生长在人呼吸通道的开口处,一个具有弹性的器官,是由两片白色的肌肉韧带组成,并且白色韧带的一端连接在喉头的甲状软骨上,另一端长在勺状软骨处,通过软骨的自由运动,声带可以自由开合。

(二)气息的感受

“气息”通俗来讲就是呼吸,生命需要呼吸来供氧,也需要呼吸来排放废气,正是因为我们有完美的呼吸系统才为声音的产生奠定基础。具体来讲,气息从两片声带中穿过,两片声带的通口就是我们声学上所说的“声门”,吸完气后向外排放的废气经过“声门”摩擦产生了震动,于是便产生了声音。此外,因为声带的位置在纵向腔体的黄金分割点上,当气息带动声带振动时,声音会以声带为中心向两边传播,声乐中人们常把这个纵向贯通的腔体俗称为“管子”,正确的声音传播应严格控制在“管子”内进行。

(三)共鸣的作用

“共鸣”是指在声带振动的同时,各个器官也在一起振动。气息在与声带摩擦产生声音时是极其微弱的,要想声音洪亮还需要放大共鸣腔。当声音产生后通过咽、口、鼻以及各部分开放的腔体向外传送时带动了空气的振动,原本只是在声带发出的“点”经过了各个腔体的共鸣使得声音更加洪亮,并且人体的共鸣器也各有不同,身材魁梧的人共鸣器相对较大,类似于大提琴的琴箱;身材矮小的人共鸣器相对较小,类似于小提琴的琴箱。如此看来,共鸣是声乐演唱必须高度重视的。

二、声乐中“空间”的解析

当我们了解了发声后,才只达到声乐的最基本要求,若想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就必须对声音有更高的要求。从表演者个体来说,每个人所能发出的声音受环境限制有一定的“域限”,我们并不能发出自然界所有的声音,但每个人都可以发出属于自己的最高音与最低音,这个最高音与最低音的范围就叫做“音域”,与其他类型的乐器相比,人类所能发出的音可能没有乐器发出的音多,例如钢琴,有八十八个键,可以发出不同音高的八十八个音,我们最多只有三个八度到四个八度,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音域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展现人声的魅力。这需要我们不断开发与应用声音空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声状态。

说起“空间”大家可能都会认为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具有三维性的概念。如果放在声乐专业角度来说,“空间”就等同于“人体共鸣器的空间状态”,是声音在人身体内的空间状态,好的声音一定需要足够的空间供音源的扩大传播。当我们进行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如果恰好和此时共鸣腔体保持的张力状态所产生的固有振动频率完全一致就会产生最佳的共鸣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唱歌时不需要借助麦克风扩音,声音也能很洪亮,这样就可以达到最响亮嗓音的生理极限。共鸣作用也就是使声带发出的声音音响进一步放大,并能够产生更多泛音,从而音色可以变的更加优美,声音更加洪亮。

但是,虽然可以如此理解,但我们却无法准确的通过数据测量这个共鸣的最佳状态。因为人体的构造很复杂,虽然有各条肌肉但却没有能够感知共鸣状态的知觉系统,所以我们无法理性的支配他们的运动。但是我们可以随时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因为精神状态是另外一种可以把握自身嗓音的最佳共鸣状态渠道。我们发声时的精神状态与最佳的共鸣状态与有着内在的联系,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以更有效的开发共鸣器,在这种状态下发声会更加“松通圆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随时调整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一直保持整个共鸣器的畅通。

人体作为特殊的一种乐器与其他类型的乐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共鸣器的种类和大小上,人体的共鸣器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窦都是由人体软组织构成,在发声的过程中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音高、不同的情感自由伸缩。而乐器的共鸣器一般只有一个共鸣箱,共鸣箱的大小通常也是固定不变的。这既是声乐演唱的特点又是声乐本质的原则,要想得到洪亮的声音就必须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共鸣腔。

(一)胸腔共鸣的开发利用

人在演唱低声区时会明显的感觉到胸腔有震动感,伴随着音高的降低,浑厚的低音会使这种振动更明显。具体来讲,由于胸腔内有一定空间,四周又有胸骨,当声带振动时向下会引起整个胸腔振动。由于气管相对较长,因此只有到低声区时才能引起共振,产生共鸣。在演唱时要注意胸腔的充分利用,在低声区胸腔利用越充分我们的嗓音就越响亮。

(二)喉腔共鸣的开发利用

我们都知道声带长在咽喉处,又是不可调节的共鸣腔,因此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喉腔空间非常小,只包括声帶周边的一小块区域,当声带振动时引起喉腔共振产生共鸣,然后将最初的声源得以放大,喉腔相当于是一个音的起点也可以看作是基音。因此在练习喉腔共鸣时要掌握好发声力度,既不可过分用力,也不能太轻。

(三)咽腔共鸣的开发和利用

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咽腔共鸣是最重要的共鸣腔,这是由于体积和它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咽腔一般来讲是个整体范畴,由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三部分组成,三个腔体共作一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声音通道”,上课时我们能经常听到老师说声音要贴着咽壁,这里所讲的咽壁就是三个腔体连接所形成的一体。当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时咽腔周围的腔体都可以产生共振,由此可见,咽腔共鸣的利用程度直接影响最终声音的效果。换句话说,咽腔的共鸣越大其他共鸣腔的共振会越充分,共鸣效果会更好。因此在平时的练声阶段要更多关注咽腔共鸣的利用。具体练习时放松喉部喉头自然下放,只有把喉结放下来才能感觉到咽壁的力量,喉结处的肌肉才得以拉紧,声音与咽壁的贴合感才更加明显,有一种“脑后摘筋”的感觉。

(四)口腔共鸣的开发和利用

谈到口腔我们都知道它是生物发声必不可少的器官,口腔共鸣更是声乐演唱中必不可少的共鸣状态,初学声乐时,老师会让学生尽量张开嘴,寻找口腔的共鸣感觉,但学生总会走一段弯路,唱歌时把嘴巴张得很大,甚至作成喇叭的形状,本以为这样发出的声音才可以更大更响,传的更远,殊不知过度的张嘴会导致发声的不自然,把嘴巴张得很大不仅声音得不到收拢而且更显得声音发白,若把口腔分开可作两个部分“前嘴”和“后嘴”。“前嘴”就是指我们说话时的状态,大牙根之前嘴唇之后的空间。但用到唱歌中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后嘴”将声音归拢,“后嘴”所指的是在打开喉咙的同时把软腭抬起,使口腔里面有更大的空间,声带在产生声音之后在口腔的空间中产生共鸣,将口腔内的共鸣与咽腔的共鸣形成一体,扩大了共鸣腔的部分,这样发出的声音可以获得更大的音响,使得声音变得更加圆润,位置更高。

口腔虽然是一个可以调节的共鸣器,但运用到歌唱中恰恰是最难把握尺度的、最难调节的共鸣器。歌唱时口腔还必须执行咬字的功能,需要随吐字动作而变化,尤其是每个字的母音的变化会影响口腔内的形状。歌唱者在没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能力时常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难以保持口腔里面的更大空间。协调口腔内吐字与保持口腔内空间就成了声乐学生最大的问题,要想真正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不断的调和比例,不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声音比例。

(五)鼻腔和鼻窦共鸣的开发和利用

谈到鼻腔和鼻窦的共鸣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他们的结构以及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鼻腔处在鼻咽腔的前面,与咽腔紧密相连,当我们闭口哼鸣时所发出的声音就是鼻腔的共鸣。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老师也会将鼻腔共鸣解释为头腔共鸣,其实所谓的头腔共鸣就是当整个咽腔充分振动时引起的鼻腔共鸣。另外,从演唱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头腔共鸣时振动的表现会集中在头部的振动,面颊眉心处的震动感尤为突出,美声界通常会将此现象称为“面罩共鸣”,初学者在初次找到这种感觉时可能会感到头部眩晕。头腔共鸣的充分利用主要体现在演唱高音时,演唱高音时需要更为积极的演唱状态以及更加充足的氧气供给,因为初学者没有熟练的准备,必定会使一部分气息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氧气的缺少加上声音振动频率的过快所以会产生头部眩晕的感觉。

通过对五个共鸣腔的总结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所有的共鸣腔中,喉腔是声音的源头,咽腔是最重要的扩音,只有作为基音共鸣腔咽腔振动才会引起其他共鸣腔的共振,从而带动整个身体的共鸣。所以在声乐的练习中要格外注意喉咙的打开,要注意腔体的配合。

三、声乐中“角度”的解析

“角度”所指的就是气息与横膈膜的支点角度,所谓的“气息支点”就是可靠的气息支撑,在日常练习中有同学常常会出现气息支点偏高,唱高音时越高嗓子越紧,这就需要同学们更加注意气息的稳定,深呼吸后放松身体喉部自然下放,气息向外流动时注意支撑点的稳定,不随音高变化而自由上下,就如同百米冲刺时,脚下先要找到可靠的根基站稳一样,气息也需要找到可靠的“支撑”,否则就无法用上力。俗话说“树高千尺根扎泥土”,树木越高根在土里的部分越深,盖楼越高根基越扎实,声音也一样,音唱的越高越需要气息扎实。在寻找气息与横膈膜之间的角度时可以通过感受大笑时腹部运动来体会,比如我们为某件事笑的前仰后合时会感到腹部酸痛,这就是横膈膜运动的结果,用到练声和唱歌时要不断的调整每个音高处的气息与横膈膜支点角度的比例关系。找到了正确的声音角度后接下来就应该努力的锻炼横膈膜肌肉力量,不断重复气息与横膈膜对抗,使其形成习惯,日常生活中也要下意识的“感受呼吸”,有意强化“气息支点”的感觉。

四、结语

声乐技术的训练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练习,加强肌肉记忆能力才能让发声状态变成自然状态,变成习惯。声乐在更多时候是需要边想边练,学思结合,根据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设计自己合适的发声状态,调整自己的真假声比例,调整声音的强弱的。协调好“部位”“空间”“角度”三者之间的运用,声音才会越来越“漂亮”。

参考文献:

[1]甄立夫.科学练声[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秀琴.歌唱发声原理与音色问题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雷晓兰.当代声乐艺术理论研究与发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德才.论歌唱中的共鸣腔的运用[J].华章,2007(04).

[5]程淑安.声乐与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圆润结实协调
一手掌控的餐具
Super Strong Beard 超级结实的大胡子
Roll with it
生活
找出结实的绳子
蠢萌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