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心同力战黄沙 绿水青山脱贫困

2020-12-28郭娜朱之琦

丝路视野 2020年28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精神

郭娜 朱之琦

摘 要:定边县位于陕北榆林地区,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北气候多变,多大风天气,加之极低的植被覆盖,造成了定边连年沙尘暴肆虐。每当风沙来袭,漫天的黄沙铺天盖地,不断侵蚀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所到之处的房屋与庄稼无不被厚厚的黄沙所掩埋。千百年来沙害一直是困扰着定边人的顽疾,而这样的局面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因为一个人的抗争而被逐渐扭转。这个人就是定边县的治沙第一人——石光银。这三十七年的坚守也注定是新中国治沙史上的一个传奇。

关键词:治沙英雄 精神 绿水青山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有女不嫁海子梁”。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陕西定边的民谣,简短的唱词却道不尽这里祖祖辈辈人的辛酸。一个人,三十七年,只做一件事,种树。怎样的一个人,能够三十七年如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世事沧桑,三十七年不长,昔日的连绵沙丘,俨然成为如今的绿水青山。

一、立志除恶沙,拔穷根

陕北地区是中国受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然而历史上的毛乌素沙漠在唐朝之前,还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但是随着过度放牧,从唐朝开始,毛乌素变成一块小沙地。逐渐地,小沙地如传染病般地蔓延开来,沙地一点点扩大,最终成为如今地跨内蒙古与陕西两省,面积赶超海南省的毛乌素沙漠。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一出生就要忍受沙害的折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每天口鼻内大量吸入泥沙、饮用水匮乏,洗澡早已成为奢侈、庄稼房屋被掩埋……20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八岁的放羊娃与邻家五岁的小男孩儿赶着自家的羊群外出放羊。当天色渐暗,一天的放牧也几近结束,他们像往常一样赶着牲口踏上归途。忽然,遮天蔽日的沙幕远远打天边裹挟着沙石朝他们逼近,“快跑,快!”放羊娃大声地呼唤着同伴。刹那间已是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无情的风沙将两个小伙伴吹散。三天后,父亲在三十里外的一户内蒙古牧民家里找到了放羊娃。而那个邻家小男孩儿却没那么幸运,被风沙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永远地被埋在了厚厚的黄沙之下。

这段儿时痛苦的经历给这个当时年幼的放羊娃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风沙太可怕也太可恨了!他默默地下定决心,誓与这可恶的风沙斗到底!这个顽强而又倔强的放羊娃就是石光银。石光银出生的地方叫作四大壕村,这里曾是定边县海子梁乡沙患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一首当地的民谣这样唱道:“圪垯套圪垯,家家户户对面沙;十年庄稼九不收,野蒿草籽度饥荒”。肆虐的黄沙、连年的饥荒、匮乏的水资源给这里的人们贴上了“穷”的标签。沙,是定边人的穷根。眼前贫穷、落后、困苦的生存现状,以及被黄沙夺去生命的儿时玩伴儿,使石光银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治住恶沙,才能铲除穷根!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进了深居内陆的黄土高原,国家开始允许个人承包治理林场、荒山和沙地。这一年,石光银怀揣着除黄沙、拔穷根的志向,辞去乡农场场长的职务,与政府签订了3000亩荒沙承包合同,举家搬进沙窝窝,成了向这无边无垠的荒沙发起挑战的治沙第一人。

二、独木不成林,人多力量大

“恶沙不除,穷根不拔,我石光银枉活一世!”正值年轻气盛的石光银撂下了“狠话”。很快,石光银举家搬进沙区种树的事情传遍了十里八乡。听说石光银要治沙,村里人都认为这个年轻人一定是疯了,无异于痴人说梦。石光银疯了,但他后来的做法更是使乡亲们对一点深信不疑。为了凑齐购买树苗的10万元钱,石光银不顾家人反对,卖掉了家里的84只羊与仅有的一匹骡子。要知道,这可是一家人的全部心血和生活依靠!从此,大伙儿都觉得石光银脑子出了问题,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儿——“石灰锤” “二杆子”,这正如石光银经常说的一句话:“二杆子精神放光芒。”可是即便村里人认为石光银白日做梦,又有谁不想治住这令祖祖辈辈人饱受苦难的风沙,又有谁愿意继续忍受眼下这贫穷破败的光景?石光银要做的正是多少定边人敢想而又不敢做的事,石光银想要实现的又是几代定边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治沙是个大事业,仅凭一个人的胆量与一腔热血明显是不够的。为了汇集更多人的力量,石光银挨家挨户去做动员。“这沙子真能被治住?”乡亲们不禁在心里犯起了嘀咕。对于这个问题,石光银心里早已有了答案。他曾说:“我18岁当上生产大队长时,就曾带领社员们做过沙地植树的尝试。种下的一万多亩树苗长势喜人,最终靠着这些木材取得的报酬解决了村里供电线路的支出。此外,我还曾多次去外地学习治沙经验,因此,對于治沙这件事,我心中有数。”石光银的这一番话彻底打消了一些乡亲们心中的疑虑,决心跟着他大干一场!

三、三战狼窝沙,专啃“硬骨头”

石光银承包的5.8万亩长茂滩林场中,有大大小小的沙梁近1000座,其中有一座处在风口上的特大沙梁名叫狼窝沙,80%以上都是沙丘,自然条件最为恶劣,治理难度也最大。石光银偏不服这个劲儿,1986年的春天,石光银领着100多人向这块儿沙地发起了挑战。极度恶劣的沙漠环境不断挑战着每一个人的生存极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困了累了,就钻进树枝和塑料布搭建简陋的棚子里眯一会儿;饿了就吃两口从家里背来的干粮;渴了就就地抛坑,喝两口沙坑里渗出的水。老天爷偏要和这群人开个玩笑,这一年,在接下来连续的几个月中,六级以上的大风多达十余次。有好几次,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把人都吹跑了,大伙儿就得赶忙停下来去找人。长此以往,风蚀沙埋,已经栽种的树苗受到了严重的折损,近百分之九十的树苗都无法成活,于是,第一次向狼窝沙发起的“冲锋”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倔强的陕北汉子石光银重整旗鼓,在第二年的春天再次向着狼窝沙吹响了“冲锋号”。然而,当春天过去,栽下的树苗的成活率虽然比去年有明显提高,但仍有近八成被风沙损毁、掩埋。整整一年的心血与汗水又一次地付诸东流,失败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狼窝沙治沙人。残酷的现实使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们吃到了巨大的苦头,治沙的信心与积极性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屡战屡败并没有打垮这个陕北汉子,石光银很快便从失败中振作起来。经过冷静地分析与思考,他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树,而在沙。既然树苗的折损主要是因为流沙的掩埋,那怎样才能降低沙丘的流动性呢?为了解决流沙问题,石光银决心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他曾多次步行前往定边县林业局找林业技术员请教,咨询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后,他还多方打听其他地区的成功先例,并携同村多人先后远赴内蒙古、榆林、横山等地学习成功治沙经验。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和走访,石光银早已成竹在胸,此时的他万般迫切地渴望回到狼窝沙,回到那个令他失败过两次的地方大干一场!1988年春,做好充分准备的石光银,带领大伙儿第三次扎进了狼窝沙,这一次,他无比地确信成功就在不远的前方。运用从外地习得的“屏蔽治沙法”,石光银带领大伙在迎沙坡画格子搭设沙障、在沙障间播沙篙,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间低地栽植杨柳树。果然,这套科学的固沙方法有效锁住了流沙,栽种的树苗最终实现了百分之八十的成活率。苦心人,天不负!硬汉石光银终于带领乡亲们取得了“三战狼窝沙”的胜利,终于啃下了狼窝沙这块艰辛治沙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三十七年后的今天,春风再次吹进狼窝沙,昔日的黄沙滚滚,如今已是林草遍地,绿意正浓。

四、守初心,觅新路

时间到了2000年前后,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石光银带领乡亲们种下的一批批的幼苗终于成材。据当地林业部门的测算,这片曾用1000多万元贷款培育的林木,如今估值已达3800多万元!多年的心血终于出了成果,大伙儿无不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以及今后美好生活的愿景之中。石光银迫不及待地向上级提交了砍树的计划申请书,几天后,经政府部门开会讨论决定,按照现行的国家林业政策,这些树不能砍。按照当初设想,靠种树贩卖木材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子行不通了。多年的希望落空,想起這些年来绝境中乡亲们的支持,想起他们陪自己一起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石光银的内心正经受着无比的愧疚与迷茫。林子不能砍了,但用于林子的管理、维护的资金投入却仍要继续。而且更糟的是,没有了经济效益,乡亲们看不到任何希望,纷纷提出了退股,负债累累的石光银治沙公司迎来了它自创办以来最大的风险与挑战。既然过去种树求富的老路行不通,能否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呢?石光银顶着巨大的压力,苦苦地思索着……当地政府在得知石光银和乡亲们的艰难处境之后,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建议大伙儿发展绿色农业,并且争取更多政策上的倾斜与资金、技术上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石光银治沙公司转变发展思路,走上了一条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的产业化治沙新路。遵循着这样的发展思路,石光银带领着大伙儿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他们在林中种马铃薯,在沙漠间的绿洲中种植小麦、玉米等耐旱粮食作物,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还在沙区打井一百多眼,一千多亩的庄稼得以灌溉,年产粮食55万公斤。同时,公司利用丰富的植被资源,大力开展畜牧业养殖。另外,公司还相继经营起了沙漠野菜加工、饲料加工等。这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户们的收入,缓解了资金匮乏的燃眉之急,使石光银治沙公司彻底摆脱了困境。此后,石光银抓住机遇,带领乡亲们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马铃薯良种培育基中心、千头良种奶牛示范牧场、月牙湖旅游景点、千亩日光温室葡萄园等10多个产业。如今,石光银治沙公司资产总值已达1亿多元,年纯收入达100万元。石光银治沙公司的成功,也令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治沙带动了脱贫致富,曾经那一座座令人深恶痛绝的沙窝窝成了能让村民们富起来的“聚宝盆”。

历经三十七年的艰苦奋斗,石光银成功治理荒沙25万多亩,累计植树4000多万株,筑起了长百余里,宽12公里的绿色长城,为隔绝黄沙侵袭,改善生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石光银的治沙故事,被沙区人民广为称颂,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嘉奖与表彰。他曾先后被授予“劳动模范”“治沙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众多荣誉称号。年近七旬的石光银驻足望向远方郁郁葱葱的林场,脸上露出孩童般顽皮而质朴的笑容。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被称为大漠赤之石光银坚守的“生命不止、治沙不息”奋斗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三边人民不断地奋发向上。

讲到这里,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间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石光银就是保护沙区人民的勇敢人,让治沙英雄石光银“生命不止、治沙不息”的治沙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释放出更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胡三.石光银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J].绿色中国,2019(14):28—37.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精神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清平乐·归老
绿水青山
都精神
拿出精神
绿水青山空气更好了
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