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

2020-12-28赵大敏

科教新报 2020年35期
关键词:教材探究思维

赵大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科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培养独立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探究学习”的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激发学生潜能,在适合学生年龄阶层范围内积极引导他们打开思维,促使他们对新知识主动去尝试和探索,我认为关键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情景铺设,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情感。情境教学是指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一般是来自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数学是抽象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因此要为学生创设情景,设计悬念,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自我探究,锻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动手活动,使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究,促进其自主学习。如“摆一摆”“移一移”“画一画”“数一数”“剪一剪”“折一折”等多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

三是讨论创新,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教师针对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情况提出有价值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我領悟新知识。例如,我在教学互质数的概念时,教材只用了一行15个字进行概括和总结,我通过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四类数字,让学生们充分感知和比较:13和5;27和9;38和9;41和10......通过写每个数的公约数,使学生获得互质数的感性认识,在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四种数的不同和相同,从而揭示出互质数的本质特征,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1两个质数;2两个相邻的自然数;3两个相邻的奇数;41和其他自然数;5质数与不是他倍数的合数。以上五种一定都是互质数。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只要能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去主动地参与,主动地创造,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是注重实践,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体现。数学教学效果如何,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评价数学成败的重要手段。另外,学生通过探究形成的发散思维一直是创新发展的思维形式,任何发明和发现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没有创新,对于教学,就必须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探究,去形成丰富且独具个性的思维。

五是导训灵活,让学生根据自我层次练习。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别的练习题,学生自主结合小组选择适合自己的巩固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主体观、合作观、活动观和发展观的特点。

总之,灵活有效的、多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形成孩子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唤醒孩子们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因此,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只有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足够多地展示和发掘自己能力的机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教材探究思维
教材精读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