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负面偏好”伤害救人医学生

2020-12-28秋实

科教新报 2020年35期
关键词:倒地中医药大学救人

秋实

8月23日,一则“两名医学生跪地救人无效却遭恶评”的消息引发热议。8月14日晚,一名58岁男子在湖南常德火车站内突发疾病倒地,不省人事,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两名女医学生赶紧上前施救,直至救护车到达。遗憾的是,倒地男子经抢救无效最终离世。现场视频传到网上后,遭到个别网友的恶搞、吐槽、造谣:“次日男子家属把两名学生告上法庭,原因是两个女生没有行医资格证,这剧情怎么样。”该留言获得超过几万人次的点赞。

(8月25日《南方都市报》)该留言自称“剧情”,说明当事人自知留言内容并非事实。并且,此留言具有挑拨离间的效果,容易置救人者于不利境地,好在死者家属通情达

理,不仅没有上当,反而抨击恶搞和造谣,挑拨才没有得逞。

出门在外,在看到有人倒地时,对于是否上前施救,一时之间,不少人会陷入犹豫当中。类似恶评的社会危害不容小视,因为它会加重施救者的犹豫心理,让更多人不敢果断出手。

两名医学生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她们不仅敢救,而且会救,不仅勇为,而且智为。她们为了救人,耽误了行程,可谓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由于对抢救结果不满意,她们在转身离开现场的瞬間,忍不住抽泣起来。对生命如此尊重,体现出她们高尚的品格。恶评者不仅看不到这些,反而故意炮制负面爆点,暴露出其看待事物的片面视角与阴暗心态。

更要看到,救人视频起初没有引发多大的关注,被加入恶评之后,此事反而成为社会热点,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刘东曾撰文指出,人群中存在分享负面信息的现象,即所谓“负面偏好”。这起事件先冷后热,负面观点成为引爆点,正是“负面偏好”的生动例证。

好人好事很多,却容易遭遇好事不出门的尴尬,而眼球经济又为“负面偏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样一来,向好人好事当中加入“坏佐料”,就会成为提高传播效率的一种途径。“负面偏好”若得不到纠正,好人好事反被恶评缠身、对人和事进行习惯性质疑和负面“开发”等剧情,仍会不断上演。

猜你喜欢

倒地中医药大学救人
“熊猫血”大哥的第71次救人
为什么海豚会救人
蹊跷的倒地者
Two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Teaching:A Classroom-Based Study
8所中医药大学被“除名”?只因标准不同罢了
大学生微信骗考卷
其实事先已知情
教育部回应8所中医药大学未列入名录:不影响学位授予及考试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