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特经作物产业概况与贝母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12-28董升

棉花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盐城市发展对策栽培技术

董升

摘要:为了盐城市农业的高效发展和乡村振兴。作者通过调研,归纳了当前盐城市特经作物产业布局与现状,从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角度,客观分析了小特作物贝母产业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提炼了贝母栽培技术,并提出了盐城市贝母产业今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為盐城地区贝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盐城市;特经作物;产业概况;贝母;栽培技术;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20)06-0053-04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20.06.012

Abstract: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Yancheng.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layout and status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crop industry in Yancheng, and objectively analyzed the produc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mall special crop Fritillaria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cash crop industry, and summarized and refined Fritillaria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Fritillaria industry in Yancheng.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ritillaria industry in Yancheng.

Key words:  Yancheng; Special economic crops; Industry overview; Fritillaria; Cultivation technic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盐城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特色明显,是江苏省传统的农业大市。在“十三五”期间盐城市农业结构调整,棉花作为20世纪全市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主导经济作物,面积急剧萎缩,除部分转种粮食作物外,以中药材为代表的特经产业也随之应声而起,面积逐年扩大。在盐城市,以中药材为代表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境内射阳和洋马更是有着“中国药材之乡”的美称。“十三五”期间,盐城连续三年以“缩棉稳粮扩特经”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基调,在棉花萎缩的背景下,特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老特产业稳步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1  盐城市特经作物产业总体概况

受种植历史以及市场影响,目前盐城全市中药材种植的种类70种左右。白首乌产业在滨海地区以本地企业加工为主,甜叶菊产业在东台地区以招引外地加工龙头企业运作为主,该两药材均瞄准市场行情、立足区域优势、联合科研推广单位、建立产业联盟,以基地带动农户发展方式构建了产加销一体化体系。瓜蒌生产以流转规模种植为主,主要分布于盐都、建湖、滨海、响水等盐城中北部地区,在阜宁挂牌成立了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初步进行瓜蒌籽加工与销售,但加工能力尚有欠缺。菊花种植连年扩大,与农宝斋、加多宝等饮料加工企业建成供销关系,以射阳、亭湖为中心,呈现全市扩张趋势,农户参与度较高,其中以鹤乡菊海产业园影响巨大,但缺少自主加工生产的品牌。其他如秋葵、辣根、精油玫瑰,以及部分水生作物也在相关合作社、回乡创业者以及少数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兴起燎原之势。据条线初步统计,2020年盐城全市特种经济作物总面积已达2.659万hm2,比2015年末的1.551万hm2增加36.3%。由此可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度引导调整,发展经济作物得到了农户的支持认可,符合农业结构调整要求,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新的空间。

2  盐城市贝母生产现状与栽培技术

2.1  贝母发展概况

2.1.1  生产现状

盐城种植的贝母为浙贝母,一年生。早期由南通海门引入,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零星种植,主要以家前屋后布局为主,少有大田种植,据盐城市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条线统计与调查,2013年全市种植贝母种植面积为533 hm2左右,2020年已达1767 hm2,主要分布于大丰、东台两地,同时涌现了一批贝母专业村,成了村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收入。如大丰区新丰镇仁南村近340 hm2耕地,从事贝母种植超过了60%,东台市新街镇东海村近400 hm2耕地有30%以上用于贝母生产。

2.1.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技术创新不足。当前,全市贝母种植以农户自主种植为主,面积分散,规模小,传统种植技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品种资源单一,主导品种为浙贝系列,多采用世代传袭的“老经验”种植,加上农技推广部门的关注不足,管理粗放,靠天定产,产量、品质得不到保证。

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虽然盐城市贝母种植面积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一定增加,但是作为盐城地区的小特作物,各级科研、推广部门对此关注力度不大,科研推广类项目支撑基本空白,导致品种更新、配套技术创新难。市县乡三级均没有配套相应推广服务机构,在日常农技推广服务中也是偶尔关注,一笔带之。

三是产业化水平低下。盐城地区产贝母多为一年生,作为种贝资源以鲜贝出售,流通环节主要以农村经纪人收购为主,充当是“二道贩子”的作用。订单生产、成片规模流转种植少有,且深加工企业更是严重缺乏,产业融合度不高,主要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贝母加工生产附加值低。

四是市場风险掌控弱。贝母面积小,农户以自留鳞茎作为种贝,从事来年生产,市场波动风险不大,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自留种贝资源明显缺乏,只能购买鲜贝进行种植,一般需用种鳞茎 3000~3750 kg/hm2。据近几年市场价测算,仅购种就需要成本4500元/hm2左右,一旦因面积产量增加导致市场波动较大年份,其产品效益就会出现大幅下降,乃至出现成本难以收回的局面,进而影响整个产业发展信心。

2.2  栽培技术

2.2.1  种植方式

浙贝母适宜温暖和湿润且阳光充足的环境,大田种植一般采用鳞茎繁殖方式,于10月中下旬露地播种,在6℃以下越冬休眠,次年2月份地上部逐步加快生长,到5月上中旬左右采挖收获。栽种1个鳞茎,次年地上种茎枯黄后,地下会长出相似的两个鳞茎,可全部作为商品,或一个作种,一个作商品。根据种鳞茎直径的大小,密度在18.0万~30.0万株/hm2[1]。为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一般套种玉米、大豆等作物。盐城沿海地区作为商品的一年生鳞茎不直接加工处理,还需在浙江地区进行再次大田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种鳞茎。

2.2.2  田间管理

一是中耕除草。在浙贝母整个生长期一般需进行中耕除草4次,坚持防早防小原则,主要集中在贝母未出土前和幼苗期进行杂草防锄。播种后,可以及时采用药剂进行封闭除草。实际生产中,越冬期采取玉米秆或稻草进行畦面覆盖,可有效减少杂草发生,还能起到保暖保湿和松土作用。到植株封行后只能采取人工拔草的方式。

二是科学施肥。浙贝母是耐肥植物,对氮肥的需要量很大,其次是钾肥,生长周期内一般需施肥3次,分别为基肥、苗肥和花肥。基肥要施三元复合肥450 kg/hm2以上;在翌春齐苗时施苗肥,施尿素225 kg/hm2;3月下旬打花后追施花肥,肥种和施肥量可根据苗情施用,一般施尿素150 kg/hm2和硫酸钾105 kg/hm2。另外还要结合植株长势适当增加施肥次数和根外追肥,前期根外追肥可叶面喷施速绿精、海生素等,中后期根外追肥可用磷酸二氢钾等进行叶面喷施。

三是防涝降渍。浙贝母喜湿润,比较耐旱,忌积水,优选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田块种植。在出苗期和鳞茎生长较快时期,保持田间适宜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2]。在盐城地区贝母鳞茎快速生长期正值春季多雨季节,要防止涝渍危害,做到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力争田间无积水,以防积水造成鳞茎腐烂。

四是病虫防治。浙贝母主要病害有灰霉病、黑斑病、干腐病、软腐病等[3]。要及早关注,选择适宜药剂,早防早治,也可通过轮作套种、种鳞茎处理、药剂喷雾提早预防。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地下虫害的防治,主要有蛴螬、金针虫、金龟子幼虫等[4]。除进行水旱轮作、 人工捕杀幼虫外,为害严重的田块可用辛硫膦等农药制成毒土或毒水浇灌。

五是摘花打顶。此为贝母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对整体产量尤为重要。摘花打顶可以减少地上部养分消耗,促进地下鳞茎膨大,同时加快二秆生长,使养分累积并储存于鳞茎而提高产量。盐城地区摘花打顶时间一般在3月中下旬,当植株有2~3朵花开放时,在晴天露水干后,将整个花序摘除。

3  盐城市贝母产业发展策略

3.1  调研规划,优化区域化布局

特种经济作物,尤其是中药材,以其特有的专用优势,社会需求无法与粮油菜等大宗作物相比,原材料与成品市场关联度巨大,盲目扩张、一拥而上必然带来市场饱和,效益下降。为此,要加强市场供求关系的分析判断,根据市场信息调控贝母生产布局,稳定好老产区,适度发展新产区,合理控制总体发展规模。同时要在主产区域,因地制宜,明确专人负责贝母生产的服务推广工作。

3.2  加强引导,推进规模化经营

农业生产长期以来的家庭经营模式已逐步退出舞台,规模经营是主导方向。在农户有自主种植意愿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引导,通过行政推动的手段,扶持发展一批规模种植基地,为贝母品种的研发、技术的创新提供空间,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应用新技术、新品种,进而提高贝母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3  科研攻关,实行规范化与标准化生产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加强与经济作物科研院所的合作沟通,借鉴瓜蒌产业成立省级研究院的模式,联合开展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病害防治等专项研究试验。重点针对贝母多年连作病害多、品种单一造成质量下降等生产实际,选育抗性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推广间套种模式,并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稳定提高贝母的产量和品质。

3.4  加大加工研发,扩大产品应用空间

在现有加工成品的基础上,加大与各大专业院校的合作共建,瞄准贝母的药用价值,研究开发中成品新品种,拓宽产业链条,增加贝母使用量,调节贝母市场供求关系,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农户种植效益。

3.5  龙头带动,提高产业化水平

引进龙头企业,加强与制药企业的连接,建立产业发展战略联盟,落实种苗供应、订单生产措施,开展产销对接,形成产销利益共同体,协力维护市场秩序,提高社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掌握市场行情的话语权,增强贝母产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  小结

盐城市贝母产业发展需要在遵循市场规律,坚持适度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品种技术的研究集成,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招引培育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规模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贝母,实现种苗统供、订单生产,建立产业合作联盟,保障农户种植效益;强化科研院校合作共建,研发推广新产品,调节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稳定市场行情;同时建立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引进培养专业人才,为地区贝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郑小东,金再欣,刘小丽,等. 浙贝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8):174-175.

[2] 陈体员,吴守灿,刘小丽. 浙贝母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 果蔬天地,2005(9):5.

[3] 吕先真,郑永利,潘兰兰,等. 浙贝母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2006, 12(2):85-86.

[4] 张云辉. 海门市浙贝母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 农民致富之友,2016(10):152.

猜你喜欢

盐城市发展对策栽培技术
A Sunny Season
盐城市最美侨界之星事迹报告会成功举办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江苏省盐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