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物性视角下王维田园诗英译本的生态话语分析

2020-12-28李洁莎

校园英语·下旬 2020年10期

【摘要】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视角出发,对比分析40首王维田园诗及其英译本的生态意蕴,启示人们热爱并保护自然。研究发现,王维田园诗及其英译本主要通过参与者的描写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观,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来体现社会生态观,通过特殊的及物性过程来体现作者高尚的精神生态观。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话语分析的路径,对田园诗的英译研究有指导意义,还为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际价值。

【关键词】及物性;王维田园诗;生态话语分析

【作者简介】李洁莎(1996.11-),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一、引言

生态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范式包括关注语言和语言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Haugen模式”和强调语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Halliday模式”。生态语言学主张从语言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关系研究语言,旨在通过语言揭示生态问题、说话人的生态哲学和社会目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问题为导向,能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目前有不少学者运用该理论探讨话语的生态意蕴,但国内外学者对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研究从翻译策略入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却几乎没有。因此,本研究选取了40首王维田园诗,以及许渊冲[3]和Pauline Yu[4]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及物性视角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探讨其生态意蕴,以期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田园诗的生态研究提供可操作的路径。

二、理论框架

及物性系统分析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法研究的核心概念。Halliday[5]指出及物性涉及整个小句的“内容”,即涵盖过程、过程中的参与者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成分。就及物性过程而言,他将其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不同过程类型体现说话者对客观世界的想法。就参与者而言,不同及物性过程有不同的参与者。本文将参与者划分为生命体参与者和非生命体参与者,生命体参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人类参与者和非人类参与者。参与者角色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生态意蕴。因此,及物性系统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环境因素,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三、王维田园诗及其英译本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王维田园诗创作于唐代,表现了诗人乐于隐居、淡泊名利的心境。本研究选取了许渊冲和Pauline Yu英译本为语料进行分析,其及物性过程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看出,原诗及其英译本的及物性过程分布有一定的共同点和差异。一方面,两个英译本中物质过程占比最高,其次为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而其他三种过程类型比重较低。说明两个英译本均遵照原诗。另一方面,两个英译文的关系过程比重比原诗大,说明两个英译本将原诗的一些其他过程译为关系过程。许渊冲英译本的心理过程比重较大,而原诗和Pauline Yu英译本比重相当,表明Pauline Yu客观地翻译出原诗的心理过程,而许渊冲则在译文中添加了大量心理过程,以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不同的参与者揭露了王维田园诗的情感取向,其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两个英译本的参与者数量均多于原诗,表明两个英译本将原诗中省略的参与者添加到英译中。两个英译本的人类生命体数量远大于原诗,其原因在于中文诗歌省略了大量主语,而两个英译本注重句子完整性,在翻译中增加了大量的主语。非人类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数量和比例和原诗相差较小,说明两个英译本的翻译尊重原诗。

原诗及其英译本的及物性系统对比表明,就及物性过程而言,Pauline Yu英译本更接近原诗;就参与者而言,许渊冲英译本更接近原诗。及物性系统的分布差异体现了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技巧和语言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生态意蕴的实现情况。

四、及物性视角下王维田园诗及其英译本的生态意蕴

鲁枢元[6]将生态学划分为: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自然生态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生态则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

王维田园诗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融入大自然的描写中,并将非人类参与者拟人化。例如在诗句“月出惊山鸟”中,原诗施动者“月”“山鸟”是非人类参与者,不能表达自我感觉、思想和认知,但诗人采用拟人化手法,以其自喻,用“月亮惊动山鸟”以及“山鸟的鸣叫”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Pauline Yu的英译本与原诗保持一致,将“moon”和“mountain birds”作为动作发出者,而许渊冲英译本则做了一定调整,将“moonrise”和“twitter”作为动作发出者,使国外读者深感王维对自然的热爱。王维不再将非人类参与者当作观赏对象,而是融生活于其中,与自然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王維仕途坎坷,几经贬谪。出仕后,他与好友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其诗歌日常生活的描写体现了社会生态意蕴。在“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中,诗人罗列了乡村景象作为自身社会生活的剪影,包括人类参与者“汉女”“巴人”“文翁”和“先贤”以及非生命体参与者“橦布”和“芋田”。“输”“讼”和“翻”是原诗的及物性过程。“输”为物质过程,两个英译本分别译为物质过程“weave”和“bring”。“讼”是言语过程,许渊冲译为物质过程“solve”,并将“dispute”作为参与者,而Pauline Yu直接将“讼”译为“dispute”。对于“文翁翻教授”这句,两个英译本的过程类型不同,意思表达也不同。许渊冲英译本将“翻教授”译为物质过程“open”,而Pauline Yu则译为关系过程“was”。这是作者的乡村生活环境,大家过着男耕女织、注重教育的生活,体现了作者享受乡村和睦质朴生活的社会生态观。

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基础上,王维田园诗体现了他对官场的厌恶以及遵守本心、超脱的精神生态观。在诗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中,“好”是心理过程,两个英译本译为心理过程“love”和“care for”,与原诗过程类型相符,表达了作者脱离官场后闲适、淡泊的心境。“空知返旧林”则强调自己对官场无计可施和对官场压抑生活的无奈。两个英译本都传达了作者心中的“静”,而非官场的虚伪欺诈,体现了作者超脱淡泊的精神生态观。

五、结语

本文从及物性视角出发,对40首王维田园诗及其英译本中的生态意蕴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个英译本在物质过程的选择及参与者的分布上与原诗基本一致,但英译本的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多于原诗,增加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静态生态美。两个英译本在参与者的选取上有所不同,Pauline Yu忠实地还原诗歌的一景一物,而许渊冲则与原文有所出入。因此,Pauline Yu忠实原文,与原文的生态意蕴最为贴切;许渊冲注入个人情感,使得译本感情更为饱满。王维的田园诗巧妙地将景与情结合起来,通过非人类参与者的拟人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观,通过居住环境的描写体现邻里和睦的社会生态观,并最终形成超脱、固守本心的精神生态观。王维田园诗的生态分析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建设具有启发意义,也能将中国古典生态智慧进一步推向国际大舞台,对生态话语研究的社会实践产生一定的借鉴价值。本研究仅从及物性视角对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可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其他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10-115.

[2]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 2013,3.

[3]许渊冲.许渊冲英译王维诗选:英汉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4.

[4]Pauline Yu. The Poetry of Wang Wei: New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y[M]. Indi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5]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魯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