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递进的进阶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0-12-28宋岚

科技风 2020年35期

宋岚

摘 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为切入点,探讨构建“基础—专业—综合”进阶式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模块化”课程技能点的掌握实现岗位职业能力递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职业能力递进;进阶式课程体系

1 绪论

室内设计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行业,它依托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专业,集理论、应用、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企业對环境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是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艺术文化修养,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而且要了解各种设计建材和施工标准。职业岗位存在不同层次的梯次结构,例如,室内设计企业在职务设置方面有设计师和助理,在工作任务分配方面有施工员、绘图员和销售员等。因此,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各阶段作用,培养学生具备递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市场对不同梯次的人才需求。

2 室内设计岗位需求分析

室内设计专业主要面向装饰装修、房地产、建筑、家具和工艺美术等行业,在建筑装饰、家具制作、装饰品设计、展示设计等公司都有岗位需求。岗位级别主要有:实习生、设计师助理、设计师、首席设计师、项目经理、公司负责人。岗位类别主要有:业务员、绘图员、室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展示设计师、软装设计师、装饰材料师、效果图设计表现师、室内设计监理、装饰预算师、深化设计师等。

室内设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造型与审美分析能力;具有观察、理解、总结生活的能力,能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能看懂施工图,能够有序进行现场调研和开展实地勘测,明确掌握室内设计的步骤;能通过电脑软件或手绘形式具体形象地展现客户的需求;能设计和制作装饰品;对工程类的预结算有一定的知识技能。

3 室内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人才的能力渐进发展结合岗位一般呈现三个递进过程:入门、入行和入职,即岗位认知、单项技能、综合能力3个阶段。随着职业能力不断递进,学生的身份也随之完成由学生到学徒进而到准职业人,最终到职员身份的转变。

第一阶段,学生到学徒的身份转变。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通识能力,提升学生对职业的整体认知,锻炼学生的制作技能。能够看懂图纸,熟悉工作流程,会使用绘图软件进行方案设计图纸制作,懂得选取材料制作模型。

第二阶段,入行到准职业人身份转变。这一阶段重点加强学生对空间设计的素养,锻炼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学生熟练掌握绘图软件,按需求进行合理设计,培养创新的设计思维。

第三阶段,入职到职员身份转变。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企业有经验的专业技能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实习。学生在经过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实践锻炼后,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以及各个规范都有清晰明了的掌握,并持续通过主要的培训增强业务技能,从而能够符合达到勘测绘图、装饰设计和制作工艺的综合能力要求。

4 “进阶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4.1 课程体系建立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是一个结构序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课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整合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对职业能力培养能否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学生身份转变实现能力递进的培养,构建进阶式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进阶式模块,其对应“单项表现能力—室内空间设计能力—室内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三个职业能力递进层次。这三个模块“相对独立”又“层层对接”,每个模块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和能力递进目标进行设置。

基础实践阶段是专业能力初步锻炼阶段,包括基础课程、艺术考察和校外调查三个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单项表现与制作的能力。基础课程是在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实践能力;艺术考察是加强专业实践技能与审美认知能力;校外调查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积累艺术审美经验。

专业实践阶段是学生经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后,进行项目实践活动,由基础核心课程、专业设计课程、项目实践三个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室内空间设计能力。在基础核心课程实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精华所在,学生能够提出、分析并解决相关专业问题,并形成初步的综合能力;专业设计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核心课程,如家居、办公、娱乐、餐饮设计等课程方向,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并完成相关项目,培养学生不同就业岗位能力。

综合实践阶段中包括竞赛、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重点培养学生室内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参加各类型设计竞赛和课题研究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到企业中,运用专业能力到实际项目任务中;毕业设计(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提升,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创新潜能。

4.2 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业务培养方面需要掌握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筑识图与制图和材料与工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各类空间专项设计能力,如家居、餐饮、酒店等空间设计;需要掌握陈设装饰品开发与制作的能力具备工程预决算、工程监理等方面能力;具备创新审美眼光和团结协作精神。

基础实践阶段为技术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基础课程、艺术考察和校外调查三个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分为三个单元:艺术素养课程单元,如素描、色彩;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单元,如PS图形设计、CAD施工图绘制、AI排版设计、SU模型制作、3D效果图制作等;设计理论课程单元,如中外美术史、艺术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等。艺术素养课程单元均安排在一年级,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单元安排在一、二年级,根据软件难易程度和实践方式设置。艺术考察模块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并提高审美认知能力。校外调查模块包括参观各类型艺术展、建筑市场和企业调研,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市场的材料、装饰,企业的工作模式等,使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领域有更直观的认知。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单项表现与制作能力。

专业实践阶段是技术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基础核心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有建筑识图与制图、材料与工艺、室内设计基础、空间效果表现,此模块主要是被安排在了大二年级。专业设计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不同专业领域的相关核心课程,如家居、餐饮、办公、展示等空间室内设计,学生在不同的岗位领域进行实践。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并完成实践内容。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室内空间设计能力,是把专业知识运用在实践的初始阶段。

综合实践阶段包括技能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三个模块,安排在二、三年级。技能实践模块有设计技能训练、设计竞赛训练、模型设计制作、非遗衍生设计、项目实践训练等课程,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证、设计竞赛、文创产品制作等课程,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加强技能应用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选择教师所列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是对三年学习情况的检验和总结。企业顶岗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是到社会单位实习完成真实项目,与职业岗位对接,由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和评价,顶岗实习是室内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的综合设计与创新技能完成工作任务,是职业能力培养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测试。

5 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专业课程为基础进行建设,专业课程的建设是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和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的依据。因此,人才能力的培养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方案,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职业能力得到递进式培养,对应市场对不同梯次的人才需求,实现室内设计专业对全面型的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泓杰.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皮洪琴.论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2,(21):58-61.

[3]闫丹婷,趙瑞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单元式”课程体系的建构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126-127.

[4]娄钢.基于“OBE”理念的室内设计课程进阶式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18(1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