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浪”留给“后浪”的路标

2020-12-28郭奇杨璐

新闻爱好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前浪河南背景

郭奇 杨璐

亲历,亲为,亲身的体会,董林同志总撰稿的《背景与背后新闻是如何做成焦点的》一书,站在互联网新闻实战的前沿,讲述了一个个经典的新闻案例,披露了新闻报道的时代背景,总结了媒体转型的内在规律,为我们观察20年媒体转型、互联网发展,做了新的注解。这部作品鉴往而知来,给“后浪”留下了路标和坐标。

一、寻找政策与民意的共鸣点

毛泽东曾在1959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政治家办报”思想,强调“办报也要多谋善断,要一眼看准,立即抓住、抓紧,形势一变,要转得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媒体要善于主动设置议题,一切报道都要“从大局出发,体现大局要求”。

党的领导人的新闻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要求。新闻报道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一个“写”的问题,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服務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变化,探索新闻事件背后社会发展的走向、意识形态的风向、政治变革的动向、政策变化的方向,围绕大局开展工作。同时,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必须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准则。一方面要真实、全面地向人民群众报道新闻事实,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贯彻到他们当中去,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又要真诚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意愿和要求,引导和鼓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背景与背后新闻是如何做成焦点的》一书讲述的“组织性报道”案例“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就实现了政治背景和民意厚土的充分结合。

创办于2007年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被《人民日报》称为“一呼百应的网络神话”。正是由于当时的网络论坛为网友提供了开放交流、即时互动的空间,才有了郑州、开封网友对两座城市未来发展的热烈讨论。记者又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精准洞察了网友热议背后——人们对郑州、开封两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期待。结合当时刚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中部崛起”计划,《河南日报》、大河网互动栏目《焦点网谈》在2005年相继策划了一系列有关“中原城市群”的大型报道,并以郑开大道的建成为契机,以网友“半月大哥”的提议为引,于2006年8月10日适时推出报道《网友建议举办郑汴马拉松》,获得了郑、开两地乃至全省人民的热烈反响,也得到了省委领导的认可——“我和网友想到了一起”。

《焦点网谈》对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线索挖掘及策划报道,一方面说明新闻人政治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关键在于善于设置议题。新闻舆论议题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设置的,新闻媒体既要善于挖掘事实,形成焦点,又要在表达方面善出奇招,在时机、技巧、方法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在该案例中,《焦点网谈》记者善于从网友讨论中发现新闻线索,总结提炼网友观点,结合国家战略,找到了政策与民意的结合点,通过策划报道,将舆论化无形为“有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技术杠杆正在撬动新闻行业业态的革新,新闻工作者也应积极适应行业的变化,从新闻传播理念、内容、体裁、形式,再到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积极创新,增强新闻信息传播的针对性、服务性和时效性。面对个性化、差异化的新闻信息用户群体,新闻媒体更应该了解需求,积极调查、收集民意,从时代大背景出发,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民情民意结合,以事实为准,策划推出报道。同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应当是生动而非枯燥的,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践,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既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又要深入基层,做到“三贴近”,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如今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已顺利走过了14个年头。这场由网友倡议并最终成功举办的赛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组织性报道和活动必须拥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时代背景,必须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民意厚土,有了这“两头”,才可能有成功的“出头”。

二、寻找历史与现实的交会点

主题性报道是最能反映一家媒体高度和水平的新闻报道类别。由于主题性报道普遍聚焦于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因而被赋予了较高的报道价值及传播意义。正因为如此,在主题性报道中挖掘、体现新闻价值就成为新闻人在报道中的重要任务。我国著名记者徐铸成先生曾说,“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价值往往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之中体现的,而这个交会点,恰恰要靠背景呈现。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新闻背景补充、烘托或反衬着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背景的宽度、主题的高度,决定着新闻选题的优劣成败。

《焦点网谈》“‘面系列报道”正是一次将“大主题”与多个背景“小切口”结合在一起的典型案例。该系列报道在策划时,精准把握了两个重要的新闻背景——“河南是中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起基础作用的是面粉”,以及“目前河南省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面粉业在内的粮食加工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大新闻背景分别属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维度,《河南日报》《焦点网谈》从两个维度出发,以“‘面是怎样蒸出来的”为问题起点,从河南面粉业入手,用最薄刀锋切入厚重主题,推出“‘面对河南,‘面向全国,‘面对挑战,‘面临机遇”系列报道。

在系列报道透视“大背景”的背后,报道内部的四篇分题报道也相互印证,成为彼此的“小背景”。“面”系列报道中,开篇《“面”对河南》,全面反映面粉行业对河南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粮食大省到粮食加工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重要作用;第二篇《“面”向全国》,全面反映河南面粉业如何面对全国大市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搏击全国市场;第三篇《“面”对挑战》,会诊河南面粉行业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第四篇《“面”临机遇》,从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的政策以及几千年的历史,谈河南面粉行业面临的机遇。整体报道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前后呼应,形成环环相扣、互为背景的格局,不失为一次新闻背景应用的成熟实践。

此外,“面”系列报道在背景材料的应用方式上,将新闻背景材料与主体新闻要素有机地“编织”起来,让二者浑然一体。报道中,《焦点网谈》记者采用河南面粉产量数据对比、河南面粉行业经营历史与发展现状对比、以小麦加工转化为主的河南食品工业与国外食品工业发展对比等多个横向、纵向的背景材料,以组合拳的方式打出,深刻揭示了河南面粉业的过去与现在,解答了河南面粉业在当下河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焦点网谈》以2010年爆发的全球粮食危机和世界生态危机为新的背景材料,点出了危机下河南突围的“机会”所在,最终为读者呈现出4组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新视角的大型主题性报道。

《大河网新闻中心采编大纲》第一章第二节《新闻理念》中有这样一个条目:“有背景的人牛叉,有背景的新闻才有价值。”正如本书后记所说,背景之于新闻的重要性,无异于汪洋大海和一叶扁舟,大气候和一棵树,春江和感知春江冷暖的一只鸭。背景决定着报道的高度和深度,影响的力度和广度。背景有多大,新闻的价值就有多大。

三、寻找技术与内容的连接点

2020年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移动便携式信息收发设备的普及,基于网络技术开发的微博、微信、手机报、手机新闻App等新媒体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首要入口。受众角色从“读者”变为“用户”,意味着受众地位的改变,而“用户体验”则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核之一。对新闻业而言,抢占新媒体入口,首发声音,决定了用户注意力的投放度和传播效益的大小。对此,新闻人必须重视用户希望“第一时间知晓第一现场”的心理需求,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大河网从“新闻作品”到“新闻产品”的转变,就是互联网思维的典型实践。新媒体传播是即时性和场景化的,传统媒体“慢工出细活”的作品思维已无法适应现今媒体生产和传播的节奏。面对用户对新闻信息“快”“碎片化”“海量”的接收需要,大河网打造了全新的采编流程,将“新闻作品”思路转变为“新闻产品”思路,制定《大河网新闻中心采编大纲》,在一个流水线上,实现“新闻产品”的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和传播,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覆盖面。这一思维不仅提升了大河网的新闻时效性,更提升了用户在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接收效率,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平台上,过去“点对面”式的广播式传播路径变为了“点对点”式的社会化网状传播,面对用户思想观念的开放化、需求的多元化及参与意识的凸显,新闻传播须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和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同时,要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增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传播力、渗透力。

我国新闻界认为,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而其中“接近性”的凸显,对于一家立足于本地的新闻媒体来说,是实现新闻报道“三贴近”、在新媒体时代成功吸引目标用户眼球的重要坐标。

寻找技术和内容的连接点,做“接地气”的新闻,是河南日报社在媒体转型中的点睛之笔。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实现媒体融合的重要渠道布局,河南手机报和大河客户端相继在2006年和2013年上线,推出了《“高”看河南》《“飞”跃四十年》《“撞车后,留道歉信和钱感动车主”》《河南14岁少年6次倒挂金钩下20米深井救人》等精彩报道,并与大河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一起,以“最大覆盖面”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用笔墨光影、报网端微,为中原更加出彩唱响主旋律,注入正能量。

民生新闻作为大河报长期关注的重点报道领域之一,在近年来大河报实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成为主阵地。以2018年5月8日至5月21日推出的“关注老旧小区改造”系列报道为例,在内容上,大河报客户端编辑及时和记者沟通,坚持挖掘思想、挖掘温度,以简洁文字报道民生热点;形式上,大河报拓展多元化传播,利用客户端推送单篇稿件,专题、H5、海报、微博、微信、微头条以及抖音等第三方平台同时推送,综合点击量近1600万,转评赞超过10万,既延长了新闻产品的生命力,也推动了河南《关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除此之外,大河报·大河客户端对“电梯劝阻吸烟案”及“全城急寻耳蜗”等新闻事实的首发报道,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实现了新媒体时代地方新闻媒体的一次华丽转型。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舆论场。当下中国社会正在急剧转型,恰逢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之际,人人拥有麦克风。面对网络舆论场中谣言、谬误等信息的此起彼伏,矛盾凸显又恰逢新媒体介入,由网络情绪化观点引发的群体事件不断发生,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时常相互胶着。现实提醒我们,技术的进步可以带来信息数量的井喷,但未必能与沟通障碍的消除等量齐观。如何重建“互信”,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成为当前主流媒体必须面对的挑战。

《背景与背后新闻是如何做成焦点的》一本书在“事件性”报道专题中提到的2013年大河网“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坍塌”事件报道争议,就是主流媒体对重建“互信”的一次典型实践。“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坍塌”事件发生后,由于北京某媒体只浏览了大河网对于“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坍塌”事件报道专题中的其中一篇,便将其单列出来,刊出《千字新闻稿提16位领导——河南媒体通稿1134字表扬领导,只字未提伤亡人员遭网友吐槽》的报道。该报道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给大河网及河南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面对媒体同行的“抹黑”,大河网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刊发评论《千字新闻稿提多位领导的背后——谁该被吐槽?》,通过对事实的还原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重申,旗帜鲜明地批判了错误思想,有理有据地澄清了事实,体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职责和使命的同时,也为网络技术背景下,主流媒体推动建立互联网“互信”迈出了积极一步。

正是由于每一次对时势大局的精准把握、对党性原则的坚定践行、对读者需求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经营发展模式的大胆探索,才有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机构转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看到,只有积极寻找政策与民意的共鸣点、历史与现实的交会点、技术与内容的连接点,才能使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中“声入人心”,从而实现传播“四力”的有效提升。這可能就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最为有益的启发。

(郭奇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杨璐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前浪河南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后浪与前浪
后浪与前浪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后浪与前浪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