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八路军人手一套军服有多难

2020-12-28番茄汁

新传奇 2020年48期
关键词:军服棉衣军装

不仅是一线官兵,在延安的毛泽东也是穿着一套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军装。后来警卫员数了数,大大小小的补丁一共有18块。可见八路军的军服供应有多拮据。正因为这样,八路军在敌人那里获得了“穷八路”“土八路”的称号。

近日,一部抗战新剧因过分的“偶像剧套路”遭遇广泛批评,如今已经下架。当年的八路军,可没有剧中那样笔挺帅气的军装。不仅没有漂亮的,就连人均一件军服都是奢望。

“白皮”红心

“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改编后,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相同。在此之前,红军有自己的服装。1929年3月,红军在福建长汀打了个大胜仗。毛泽东看到,红军战士中有穿缴获的白军军服,有穿工人和农民服装的,还有穿长袍马褂的。为便于作战和管理,他决定统一服装。在式样设计上,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

许多红军战士都对这款服装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一声令下,要换上之前死对头的制服,这在官兵中引起很大抵触。为此,朱德、贺龙、刘伯承等很多中共高级将领都带头做起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贺龙在120师誓师大会上说:“现在国难当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带头穿国民政府发的衣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和国民党部队统一番号。这样,看起来我们的外表是白的,但是我们的心却是红的,永远是红的!”刘伯承也对129师的官兵说:“不管戴什么帽子,不管穿什么衣服,我们的心永远是鲜红的。”说罢,带头脱下红军帽。

就这样,尽管情感上依旧别扭,八路军将士们还是先后换上了国民党的军服。

供需矛盾突出

八路军将士换上的军服,是根据国共之间达成的协议,由国民政府发放。抗战初期以实物形式发放,1938年改为货币化,由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到经费后自行找裁缝店制作。数量上,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到1940年11月则几乎完全停供。

国民政府的断供,对八路军影响并不算大,因为他们所发物资数量本就不多。1937年,他们发来的军服约4.5万套,只够当时八路军8万官兵的一半使用。到1938年,八路军兵力较1937年增长了近一倍,达到156700人,这还不包括一些游击队、武工队、县大队等地方武装。需要军服的人数越来越多,供给和产能却跟不上,供需矛盾一下子凸显出来。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好点的,如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部队每人每年发两套单衣,1至2年发1套棉衣;晋绥部队地处高寒山区,供给比较差,每人每年只发1套单衣,棉衣2至3年才能发一套。据抗日老兵宋述分(当时是冀中军区二十三团二营战士)回忆:“1939年快入冬时,我们才换上了棉衣,都是灰色军装,军装布都是手纺线织的,线很粗,布厚,但不结实。每个人一顶棉帽,一套军装,还有棉大衣。棉大衣没有全发,一个班里只有三五个人有。没有棉大衣的,发一条被子,这被子上有个领子,站岗放哨时把被子打开,系上带子披在身上防寒。”条件较好的冀中军区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更惨。如晋绥军区,1941年每10个人发1件大衣。1943年条件稍好,改为每5人发1件大衣。

有时为了节省,还得延长服装使用期。129师在1943年曾规定:凡去年冬新领的棉衣、皮衣,无论如何破烂必须照此前规定,用裤面缝补再穿一年。不得有任何借口……

新四军也好不到哪去,原新四军二师供给部长胡弼亮回忆,1939年12月,冬衣还没着落。1940年四五月份还发不了单衣,干部战士撕去棉衣里的棉花当夹衣,直到端午节才发了第一套单衣,到了中秋节才发第二套单衣。

不仅是一线官兵,在延安的毛泽东也是穿着一套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军装。后来警卫员数了数,大大小小的补丁一共有18块。

正因为这样,八路军在敌人那里获得了“穷八路”“土八路”的称号。不过,穷也有穷的好处。1944年,山东东平的日伪军企图假扮成八路军搞偷袭。他们穿着清一色的八路军军装,装具齐全地出发了,结果一下子就被识破了。这么整齐的衣服,八路军哪这么富有啊。

军服的来源

中共领导人从一开始就没指望国民党有多大方,除了国民党政府供给外,他们发扬自身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靠自力更生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

第一种是立足当地,自行筹措。1937年底,为解决部队过冬问题,120师由政委关向应亲自带队到山西临县,找当地商会帮助,借到棉衣1万套、棉被7000条、棉鞋2000双;115师独立团通过自行购买棉花、布匹,再找当地裁缝店突击制作,解决棉衣问题。

第二种是军队被服厂生产。各根据地基本都建有自己的被服厂、纺织厂和鞋厂,承担被服装具的生产任务。在国民党政府减少乃至断绝装备供应后,八路军被服厂得到较快发展。到抗战结束时,军需工厂已经从1939年的不到80个,增至到400多个,职工有4万多人。

第三种是根据地政府支持。以军鞋为例,军服大多能靠被服厂生产,军鞋在当时条件下,只能靠纯手工制作。当时各根据地广泛开展妇女解放运动,成立了“妇女救国会”。在这个组织的动员下,广大妇女积极参与,为一线部队制作军鞋。

第四种是海外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八路军经由香港、南洋等地获得一定的物资供应,如棉背心、皮大衣、毛毯等。1938年,新四军利用该军干部陈子谷回泰国处理其祖父遗产的机会,以叶挺军长秘书的名义,在泰国华侨中进行抗日宣传,募得国币6万元,缓解了部队的冬装问题。

最后是战场缴获。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缴获了大批被装和其他军用物资。

到抗战结束前,八路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一百万。所以,尽管有多种途径解决军装短缺问题,但八路军的军服供应仍然只能用拮据来形容。一直忙于解决有没有的問题,至于是否美观、合身,更是谈不上了。

(《国家人文历史》 番茄汁/文)

猜你喜欢

军服棉衣军装
棉服夹克
解放军的军服
有型的服装,演绎出军人的帅气范儿
纸棉衣
看不见的水
飞的翅膀
无形的军装
绿色军装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