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策略的解读

2020-12-28茹亚辉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回顾对外开放反思

[摘要]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对外开放策略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依据国际国内背景作出的现实选择。在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策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对外开放策略调整的原因,从而对中国共产党制定对外开放策略的重要经验作出深刻反思。解读、探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对外开放战略,不仅可以厘清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发展的历史逻辑,而且对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也不乏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回顾;反思

[作者简介]茹亚辉(1996-),男,河北张家口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12-0014-0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所制定的对外开放策略为探索中国式的对外开放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南。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对外开放策略,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过程,明白这些依据不同国情而制定的对外开放策略是几代领导集体不懈探索的结果。他们站在时代的最高点上审时度势,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开放事业提升到一个又一个的高度。这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策略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几代领导人的正确决策下一步步地迈向了新台阶。站在现今的起点上,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策略的历史演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伟大意义。

(一)1949—1977年:对外开放策略初步形成到曲折探索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同时也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状态,可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新中国所面临的却是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境地。在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提出了要创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思想,所谓新型外交,就是新中国的外交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严格界限,它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所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毛泽东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同时,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要在互相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对外开放策略经历曲折,但也不断向前发展。一方面,美国继续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孤立,使中国的外交仍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另一方面,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这些困境迫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另辟蹊径,将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互助作为外交的生长点与立足点,主动向国外学习,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策略在走向成熟。

(二)1978—1991年:对外开放策略成熟与深化实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形成了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中国的对外开放从被动式的半封闭状态转型成为主动式的全方位开放,此时中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党基于时代主题与基本国情的转变而不断思考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策略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明确了对外开放的目标与任务,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那是我提出来的。”①在对外开放政策实施过程中,不仅进行了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与经济开发区等实践,而且还强调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使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有质的飞跃。其次,指明了对外开放的对象和范围,全面开放与重点开放相结合。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指出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②这些重要思想就进一步表明中国要对西方发达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和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开放,这使中国对外合作领域不断加深。再次,从中国实际出发,拓展了对外开放的经济渠道。中国的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内容,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这三点表现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深入思考,而后所做出的对外开放宏伟战略,证明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策略已经成熟并得到了深化。

(三)1992—2001年:对外开放策略的创新性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飞跃,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这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局势变得动荡,为了避免出现与苏联解体类似的悲剧,中国必须创新对外开放策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对外开放加速时期力挽狂澜,把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使中国在更高水平上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从对外开放区域上讲,逐渐由经济特区向内陆全面展开。中国不仅开放上海浦东以带动长三角的发展,而且还开放了中国东北部边境、中原地带的一些省会城市,使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和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从对外开放的方向上讲,实施双向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江泽民适时地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强调“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③从对外开放重心上讲,由体制试点向全面制度建设转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贸易就真正融入到了国际贸易体制下,在更深的程度上参与了国际竞争。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策略迎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而后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四)2002—2011年:对外开放策略的再创新和完善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经济一体化也因此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党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一机遇,在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和创新对外开放思想理论,把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思想和策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党中央的对外开放策略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首先,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一时期党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的指引下,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指出:“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④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以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其次,实施国内体制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性开放战略。入世之后,中国贸易规则就会更加透明化,外交战略也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再次,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胡锦涛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⑤中国会始终不渝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要为本国人民谋福利,而且也要为他国人民谋福利,使世界各国共享全球化的发展成果。以上这三点表现都是党依据中国加入WTO后外交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所作出的创新性调整,从而使中国更加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潮流。

(五)2012年至今:对外开放策略的充实、提高和再完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的指引下,习近平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对外开放得到了再次的提高和完善,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且不断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首先,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有助于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其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发挥各国优势,扩大世界市场发展空间,增加中间国家的发展潜力,进而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再次,提出了“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一新构想。随着2014年福建、广东和天津自由贸易区试点的成功,加紧自由贸易区建设被提上了对外开放的日程。加快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⑦要赋予自由贸易区更大主动权,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发展模式。这些新策略是党中央对如今国际的发展局势作了重新审视后所作出的规划,目的是秉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为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策略调整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策略经历过初步形成到曲折探索、成熟与深化实践、创新性发展、再创新和完善、充实提高和再完善五个阶段。伴随着共和国历史的演进,对外开放思想与策略一次又一次地迈向新台阶,但是,这些思想和策略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时代主题、本国实际、国际局势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这种调整是适应当今时代主题的务实需要

二战结束之后,虽然局部战争仍在进行,但是时代主题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邓小平在1977年就明确指出:“国际形势变化很大,许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现实,过去老的战略也不符合现实了。”⑧于是邓小平审时度势,鲜明地指出当今时代的主题已经变为和平与发展,并且指出:“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⑨从而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为了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一方面,中国实施了由点到面的向对外开放,比如中国由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再到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最后开放了沿江与内陆城市,同时中国也在技术、管理、文化等多个方向与层次进行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一起抵制国际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崭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而且可以在促进本国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他国发展,进而促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所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战略都是与当今的时代主题相契合而制定的,从而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各国一道共享开放和全球化的發展成果。

(二)这种调整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现实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使其能够顺利进行,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中国的开放当然是对全世界开放,但主要还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这是十五大和十六大对中国的外交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掌握着先进的技术、经验和信息等资源,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合作,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就缩小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如今中国的改革事业已经发展到了深水区,中美贸易战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种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处境。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这一契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同时要加快自贸区的建设,推动对外贸易向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推动对外开放朝着更高质量发展。

(三)这种调整是国际局势变化的客观反映

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对外开放策略从主要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逐渐转变为将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提升到主要日程,这一转变从理论上来讲,是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某种有保留的参与。因为以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还难以改变这种旧秩序,并且也无法承担长期游离于这种秩序之外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所以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对这种秩序进行有保留的参与。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地蓬勃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都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也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此时的国际秩序不再是美国的一家独大,而是正处于新旧秩序复杂更替的过渡期,主要表现为国际格局多极化呈现新态势、经济全球化面临新挑战、主要板块呈互动新气象、亚太安全充满变数。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变数和风险叠加的新局势,对外开放战略必然要做出适时的调整。要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逆流进行坚决的斗争,积极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使正面效应更多地释放出来,以此来扩大共同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国际基础,进而使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早日形成。所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实施的外交战略都是对国际局势变化的客观反映,目的就在于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赢得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策略的历史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实施的对外开放策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也为今后继续探索中国如何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因此,在明确了对外开放策略的发展进程和调整原因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策略进行历史反思,有利于深刻总结对外开放进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同时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今的国际形势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都有了深入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融合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中国一再强调不能固步自封,在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的同时,也必须时刻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实行全方位的开放。

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國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中国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坚持奉行不结盟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国家性质不变质,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与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与实践,是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⑩所以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推进对外开放提高到新高度,首要的就是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将对外开放融入社会主义在中国当代的现实形态中,以对外开放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要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注重正确地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这同样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思想与策略进程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正是因为在革命时期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这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才获得了政治与经济上的独立,使对外开放由被动变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开放这一途径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自己,反过来也增强了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要谨防两个误区:一是自力更生不是要封闭门户地自给自足,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二是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要从头干起。独立自主是要在不违背国际交往原则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同时对待外来事物也要有一个科学态度。以使中国更加强大为目标来参与国际竞争,借鉴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外国经验。如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处在此方位上,要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要保证以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不变质。总之,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才能不怕世界局势所带来的动荡,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坚持敢于创新和勇于突破的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策略始终坚持敢于创新和勇于突破的精神,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掌握了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对外开放由点到面的发展战略,这样有助于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理性地审视和评价国际交往过程中他人的功与过。

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策略的创新过程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始终注重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进而在二者兼具的基础上谋略和规划发展的新路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创新对外开放策略,依然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要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独特的新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继承性、开创性和坚韧性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对外开放战略朝着更加国际化、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引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6-457.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

⑤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97.

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99-100.

⑧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5-416.

⑩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J].党建研究,2012(12):29-34.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猜你喜欢

回顾对外开放反思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