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回应”引导下的古典音乐观众培养

2020-12-28段咏

人民音乐 2020年10期
关键词:爱乐古典音乐音乐会

西方国家,表演艺术机构的观演群体常年以白人为主,但随着种族多样化在美国这类多元社会中愈发凸显,传统表演艺术的未来观众不论从族裔、阶层、文化、喜好上,都将与过往的“白人精英”群体大相径庭。为了提前应对未来的观众结构变化,不少艺术机构选择通过公共教育项目培养潜在观众,从而保障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常被采用的观众培养方法包括设置公共项目、增加宣传、提供优惠等等。近年来,美国的多个表演艺术组织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文化回应,顾名思义,就是回应不同的文化。这是一个在教育界流行多年的教育理念,已在相关领域内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自2017年以来,美国的表演艺术行业主动引进这一教学法,并以K-12教育①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改变公共教育模式,重塑未来观众结构。以古典音乐机构为例,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化回应教学项目都旨在通过积极回应不同人的文化背景,从而鼓励他们借助古典音乐表达自我。借此,古典音乐才能在年轻群体和少数群体中获取更大的曝光率,每一名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又能进一步带动一个家庭未来消费的可能,这样一来古典音乐机构才能逐步实现由公共教育转向观众培养的战略目的。

一、文化回应教学法与古典音乐教育

(一)文化回应概念与发展

文化回应教学,是一种针对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挖掘、理解不同文化认知,促进少数族裔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和改善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学方法,旨在解决学生的教育资源因族裔及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平等现象。关于文化回应的讨论最早来自教育学家拉德森·比林斯(Gloria Ladson-Billings)②于1995年提出的“文化相关教学”(Culturally Relevant Teaching)。这一理念基于传统教育制度对美籍非裔师生的忽视,要求教师学会“解放、赋权、改造他们的课堂”,并“丰富对少数族裔学生③的教育经验”④。该教学法在当时可谓兼具创新性和指向性,但由于受众群体仅针对非裔群体,并且忽略了考察学生一方对此教学法的接受程度,故而“削弱了该理念的普适性”⑤,但这一教学法的提出无疑为整个白人至上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千禧年时,教育学者盖伊(Geneva Gay)⑥在“文化相关”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提倡把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作一种个体文化优势,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督促教育者更具文化包容性。盖伊认为通过将该教学法融入课程设置、评估与教学当中,教育行为将更加“全面、多维”且具备“变革性和解放性”⑦,因此该教学法以实践为重,强调以当下的课程干预来改善边缘群体的学习状态。然而数年后,部分學者对文化回应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以帕里斯(Django Paris)⑧ 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教育者们应将目光放长远,制作出能协助这些长久以来被社会压制的群体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因此他们开始全力倡导“文化可持续教育”(Culturally Sustainable Pedagogy),力求进行基于理论与实践的长期战略规划。

这三种教学法自有顺承关系,却各有千秋。“文化相关”偏重理论和单向输出、“文化持续”眼光长远却很难立足当下,因此在目前的主流语境中,“文化回应”是受教育工作者接受度最广的教育学说。

(二)文化回应与古典音乐机构

除了由学校和音乐家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外,古典音乐专业组织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艺术机构近年来在公共教育上对于“文化回应”的偏爱,也正是基于对这一理论所提倡的“立足于当下”的考量。

目前在纽约,除了纽约爱乐乐团、卡内基音乐厅、布鲁克林音乐学院这三个大型古典音乐机构已在使用“文化回应”为公共教育宗旨之外,圣卢克管弦乐团、奥菲斯室内乐团等多个中小型机构也在涉足这一领域。他们试图打破模式化的古典音乐教学与思维定式、传递“欢迎差异性”的信号,从而让那些曾因为文化背景与古典音乐相关性低而被排除在外的学生参与进来,把古典音乐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用自己的方式定义“古典”。

目前,美国主流音乐机构的文化回应公共教育项目主要由以交响乐团为代表的第三方机构牵头与各学校合作,具体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公共教育两大类。校内实践项目多由交响乐团委派的音乐家与学校合作,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音乐课程和反映学生文化背景的音乐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综合文化体验。校外公共教育项目则多以教育音乐会的形式出现,主要致力于内容策划与呈现方式上的创新,例如在曲目中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的作品、讲述不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鼓励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在舞台上分享他们的音乐体验,等等。

然而,有学者认为这样的项目实现文化回应的效果微乎其微,因为“教师仅仅通过在特定的课堂中加入反映民族文化的歌曲、舞蹈、服饰来代表文化回应是肤浅的”“此举无益于提高有色人种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不一定会使他们感受到文化层面的被认同。”⑨这一说法的确反映了当下文化回应实践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因此针对教师、教学艺术家和艺术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培训开始兴起。古典音乐行业的从业者仍以白人居多,既然“文化回应”需要教师们针对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材施教”,那么除了需要更具多样化的教师群体之外,还需要引导所有老师克服自己单一文化视角下的固有偏见,与各个学生持续进行文化观念碰撞,从而以身作则,一步步引导学生们达到互相尊重文化差异的理想状态。目前与文化回应相关的职业发展活动包括内部培训、研讨会、学术会议、实地调研等等,都可以协助从业者培育文化回应的基本意识,并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有效干预。

二、纽约爱乐乐团的“文化回应”公共教育项目

纽约爱乐乐团于1842年在美国纽约市成立,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乐团之一。笔者于2019至2020乐季期间在纽约爱乐教育部门实习,负责协助教育团队的策划与执行工作,因此对纽约爱乐的项目有较深的了解。目前纽约爱乐与文化回应有关的音乐教育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校内干预

1.爱乐学校(Philharmonic Schools)

“爱乐学校”作为纽约爱乐的旗舰式公共教育项目,主要服务于纽约市五大区内的三至五年级学生。在这个为期三年的项目中,纽约爱乐的教学艺术家们被分配至各个公立学校,通过演奏乐器、讲授音乐基础知识、引导音乐欣赏等活动来指导学生如何感知、演奏和创作音乐。自2019乐季以来,教学艺术家们开始有意融入文化回应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回应各个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音乐传统。

2.小作曲家工作坊(Very Young Composers)

在“小作曲家工作坊”项目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艺术总监和教学艺术家的帮助下学习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他们被鼓励在创作中多融入自己独特的音乐意识和文化身份,优秀作品得以在“年轻人的音乐会”和纽约爱乐“夏季音乐会”上由乐团全编制演奏。

(二)校外实践

1.“年轻人的音乐会”系列音乐会(Young Peoples Concerts)

“年轻人的音乐会”是由伯恩斯坦于1924年创立的教育品牌音乐会,在美国教育项目中最为著名、影响范围最广。该项目旨在向6至12岁的少儿听众们介绍古典音乐知识和历史。自千禧年来,“年轻人的音乐会”逐渐对演出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调整。它开始在每一乐季设立不同主题以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探讨音乐、人文、社会、政治等话题,演出曲目和现场互动形式中也更多地融入了多元音乐文化。

2.“年轻人的音乐会·校园版”系列音乐会(Young Peoples Concerts for Schools)

“年轻人的音乐会·校园版”是在同名音乐会的基础上面向纽约市公立学校开放的公益性音乐教育项目。该项目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参与两个环节,在音乐会前期便向参加的学校下发学习资料并开放在线资源,要求各校音乐老师根据材料提前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并探讨相关文化和社会知识,有助于学生们在观演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相关作品。该项目向贫困、偏远和少数族裔社群的学校提供极低的票价,从而为所有社群和阶级的学生群体提供接触音乐的机会。

(三)师资培训

1.教育艺术家职业发展工作坊(T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

该工作坊主要为纽约爱乐旗下的24名教学艺术家提供职业发展指导,每个乐季的培训超过45小时,内容主要根据纽约市教育局的指导性意见以及爱乐乐团自身的发展计划制定。

2.教师职业发展座谈会(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eminar)

该座谈活动主要面向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以及校内其他教学工作人员,由纽约爱乐的教学艺术家们为教师们提供相应的音乐知识、教学法、多样性培训等内容。此外,纽约爱乐教育部门的项目工作人员每年都会为这些教师提供免费的课程材料以支持他们筹备相关课程。

三、文化回应在观众培养中的运用

鉴于纽约爱乐乐团的文化回应公共教育项目都是在过去“多样化”的主题基础上改进而成,因此该乐团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并培养现有观众群体,通过更优质的项目和更有针对性的内容培养观众忠诚度。同时,他们也会借助学校这一平台,尽可能的通过校园项目和家庭项目吸引潜在的本地年轻观众群体。评价这些音乐教育项目是否真正通过“文化回应”实现观众培养,需分析它是否具备合理的项目内容、实施方案,以及是否收获正向的项目成效。笔者将根据以下三个标准来分析纽约爱乐教育项目的有效性:

(一)项目内容

是否在内容设计上正确实现文化回应是決定这些项目能否吸引潜在观众以及能否巩固现有受众的重要一环。为了吸引文化背景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在音乐策划、课程设置上增加反应异文化的内容与频次非常重要。这能让少数文化背景的学生和观众们感觉到“被看见”,从而吸引他们更多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同时还可以为处于“主文化”位的年轻人提供接触新内容的机会,增强个人与异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以2018乐季的“年轻人的音乐会”为例,“移民之声”(Immigrant Voice)这一主题贯穿全季,其选曲从古典到当代一应俱全,无不展现出各个作曲家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探索。如黄若的《交响民谣》融入了极易辨识的中国民歌元素,卡利姆·卢斯通的《够了!我将离去》加入了叙利亚阿勒颇的民俗歌曲以讲述移民为了生存跨越国界的故事,等等。与这些作曲家背景相似的年轻观众们便很容易在其作品中找到共鸣以及文化身份认同,背景不同的观众也可以借机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化。⑩

而在“爱乐学校”2019乐季的校内音乐会中,纽约爱乐的教育团队和教学艺术家们则通过共同设计音乐课程,在相关项目中融入对观众社会政治意识的培养。教学艺术家们以《我们终将胜利》(‘We Shall Overcome)?輥?輯?訛为主要曲目引导学生鉴赏、跟唱、互动,并借此引出对民权运动和人权问题的讨论。同年的“年轻人的音乐会”则采取“音乐是变革推动者”(Music as a Change Agent)这一主题,选择了瓦莱丽·科尔曼、亨利·帕尼翁等美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鼓励学生通过聆听、分析、讨论,探究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革命意义。此外,纽约爱乐还将“年轻人的音乐会”和“小作曲家工作坊”两个项目联系起来,通过音乐创作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批评家的角色中去,认识社会陈规、种族主义、民族压迫和文化霸权对不同群体带来的影响,鼓励他们学会为自己和他人发声。可见,制作出优秀的音乐内容始终是吸引观众走入音乐厅的主要因素。纽约爱乐妥善地在内容设计中回应了文化多样性,并切实地帮助年轻群体发展社会意识。这有助于激起受众群体对文化多元的深层认识,从而实现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文化回应。同时,观众能够清晰明了的意识到自己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已被看见,从而对该机构能够为自己所提供的内容和平台有更强烈的期待。

(二)实施方案

除了项目内容之外,具体实践方案的设计也在实现观众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纽约爱乐主要采取了针对学生的“文化回应式”教学策略以及针对教师和教学艺术家的文化回应相关培训为主要实施方案。

根据纽约市教育局2019年的多样性报告可知,文化回应可被视作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刺激性因素,?輥?輰?訛因此采用回应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导课堂以及营造合作式学习氛围都是有效的教学策略。纽约爱乐的“爱乐学校”项目已专注于文化回应式教学长达三个乐季,每位教学艺术家都会在乐季内分配到不同的公立学校进行音乐教学。简而言之,教学艺术家们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多元文化的能力,既回应了每个人背后的文化与音乐背景,还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学生对音乐、文化、差异和世界的认知。

为了培养教师去指导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语言背景的学生学习,提供系统的培训项目也应成为交响乐团的责任之一。纽约爱乐为其旗下的教学艺术家、合作学校教师以及艺术行政人员均提供职业发展资源,如2020上半年整个教育团队和教学艺术家们都参加了纽约艺术教育组织举办的“艺术教育圆桌会议”(Arts in Roundtable),探讨了各自的角色如何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学习,如何从自身做起,处理与种族、身份、文化相关的问题,如何增强学生个体对文化、社会、政治的积极认同,以及如何为下一代创造更平等的艺术学习环境等等。这些实践有利于培养教师理解文化回应教学以及培养文化回应型教师。纽约爱乐目前的合作对象仅为部分公立学校以及个别艺术教育组织,笔者认为若希望能有更大影响力、更深层次的巩固现有年轻观众群体,应当整合教育与艺术资源、加强多方合作,与其他机构和不同社群的人一起探索文化回应教学的最佳实践方法。

(三)项目成效

虽然文化回应教学项目对观众的影响很难用数据量化,但越来越多元的观众群体、持续增长的教育音乐会售票额以及口口相传的优秀口碑,无不证明了当下的文化回应式音乐教育对于艺术机构的未来发展可以起到长远影响。

根据2018年美国人口普查官方数据,纽约市833万人口中白人占比32.1%,非裔美籍约有24.3%,亚裔比例逾14%,拉丁裔达到30%。?輥?輱?訛与2010年的数据相比,亚裔和拉丁裔分别上涨1.2%和17%,而白种人和非裔的比例则下降12%和1.2%,?輥?輲?訛可见纽约的人口构成比例与十年前已大有不同。而根据纽约市教育局2018年的普调可知,目前纽约市公立学校体系里的一百多万学生中白人学生仅占15.1%,亚裔16.2%、非裔25.5%,拉丁裔则占40.6%之多。?輥?輳?訛在这两则数据中,种族分布大体相近,亚裔、非裔、拉丁裔在人口比例中的逐渐增长证明了多样化趋势的必然。这样的数据也反映在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发布的古典音乐观众人口多样性普查当中,然而,纽约爱乐乐团的观众数据却和上述几则数据大相径庭。

根据纽约爱乐乐团2018年教育项目观众普调的相关数据可知,参加教育音乐会的白人占据79%,其余种族中亚裔11%、拉丁裔4%,而非洲裔仅占6%。?輥?輴?訛这一数据构成与纽约市人口、纽约公立学校人口、甚至美国古典音乐观众的整体多样性构成都差异极大。它代表了目前纽约爱乐的观众多样性远不如同城、同类别的其他机构,反映出对少数族裔观众,尤其是非裔和拉丁裔观众的拓展与培养的缺乏。

而自2018年开始实行文化回应教学之后,纽约爱乐公共教育项目的数据略有变化。2019年的普调数据显示,教育音乐会的销售额较前一年有6%的利润增长,同时,参加音乐会的白人群体下降了5%,而非裔、亚裔分别有4%和1%的增长,拉丁裔持平。?輥?輵?訛这反映出2018—2019乐季中,爱乐乐团对于美籍非裔作曲家作品的强调、对“移民之声”的探讨,以及将“小作曲家工作坊”项目渗入布朗克斯等非裔社区的实践均起到了一定成效。

同时,在搜集观众、学生以及教学艺术家对相关项目的反馈与评价时,我们可以获知,部分学生通过在课堂上介绍自己文化的音樂得到了自信,小观众因为看到“小作曲家工作坊”项目的优秀学员作品被乐团演奏而报名参与这一项目,教学艺术家们在不间断的工作坊和培训中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与困惑,积极实施文化回应教学法。?輥?輶?訛诸此种种,都体现出文化回应项目在观众培养方面的正向影响。

结  语

根据上述三个评判标准,就文化回应的实践层面而言,纽约爱乐已基本实现文化回应式教学,但是与纽约市的其他机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与不足。纽约爱乐的优势在于提供连续性的课外学习项目,完美覆盖学生从三年级至十二年级的音乐学习,从而达成持续性的音乐学习体验;各个项目对发展学生社会文化、政治意识的注重、实践和效益远超其他演艺机构,实现了在其原有教育音乐会品牌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对教育者和管理者职业发展的注重也可谓首屈一指。

然而,与其他著名古典音乐演艺机构如卡内基音乐厅、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等相比,爱乐在设计学生主导课程方向上较弱,各项目对观众年龄和需求的划分不如其他机构清晰。文化回应的目的是传递“尊重、接纳、包容”,纽约爱乐应进一步探索更多样的方式,让年轻人们认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正确的、积极地为自己和被压制的群体发声。

1. 即时效应:回应文化

文化回应是一个与教育和社会正义有关的问题,但它的意义也不至于此。所有的音乐历史与文化都是没有界限的,因为不管是什么时代、文化、语言,音乐都可以激发人的回应,让人跳出思维的桎梏。因此,文化回应“回应”的或许是一种更宏大的、以平等与包容为核心的思维模式。

纽约爱乐乐团已经通过展现一个交响乐团如何在其公共教育项目中妥善应用文化回应教学,呈现出它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包容意识。根据分析纽约爱乐乐团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文化回应教育项目必须不断的对所有参与者的复杂身份和语境作出反应。只有将项目扎根于对所有利益相关者个体身份、群体文化、动态关系的认可与辩证思考,设计出满足所有参与者的社会、情感、教育需求的艺术机会,才会创造出足够强烈和长久的音乐文化体验,从而打破古典音乐的常态化听众结构。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多样化社会中,艺术组织一直在努力探索回应文化多样性的道路,但我们其实还并未真正学会如何谈论这些问题。对种族与文化差异的讨论常常被个体的内疚、羞愧、困惑、优越或自卑所湮没,因此真正正向应对这一话题的项目少之又少。文化回应教育项目的兴起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人们正努力为自己和下一代打造一个足够安全的语言环境,鼓励所有群体为自己和他人“正名”。正因为“音乐是一种共同的语言”,人们才以古典音乐为工具、以教育为手段,努力平衡社会中的“不平等”,从而为他人打开平等追逐机会的无限可能。笔者认为,人们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到不将这种教育法限制在某些种族上、如何针对多元化进行公开而诚恳的讨论,以及如何向观众和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开放的价值观,等等。当我们不忽视音乐教育的作用,真正理解偏见与包容,那么文化回应的目的或许便达到了。

2.长期影響:观众拓展与培养

除了需要更加准确的理解并应用文化回应教学之外,在这一类项目的观众拓展层面,笔者对纽约爱乐乐团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社区间的支持体系。包括加强家长在多元文化讨论中的作用、增加与社区组织间的合作关系以及通过在相应社群与民间组织合作宣传来扩大音乐演出观众群体;

(2)探索更多培养文化回应型音乐教育者的机会。包括向学校教师与行政人员开放校内的职业发展活动、打造“顾问式”教学艺术家辅导制度,以及增加多样化招聘、继续聘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担任教师与行政人员角色等等,从而培养更有准备的、更具反思性的实践者;

(3)增加乐团与学生的互动。包括增加行政人员、艺术策划负责人与学生、观众之间的对话,邀请音乐家与学生们讨论音乐知识、社会问题以及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曲目选择、增加学生作品展演机会等等,通过音乐教学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学会尊重、包容不同的文化及个体。

(4)将文化回应教学置入成年人教育项目中。为成年观众提供同等的机会接触“文化回应”概念,将现有的单一式成年教育项目打造成系列项目,并为其提供持续性的音乐机会探索文化多样性,从而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

观众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艺术机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维护、发展个体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各类活动与项目提升观众服务并满足观众需求,从而增加观众忠诚度与留存率。借助文化回应的理念去制作积极且有创造性的观众拓展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销售额等功利性层面的意义,因为它能够对社会、社群和个人产生影响,成为主流机构的推广方向,并建构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管理能力。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立足于中国特色,融入文化回应中的“因材施教”“尊重多样性”理念,创造出更多有趣的、互动性强的公教项目,纵向培养更忠实的古典音乐观众,横向发展更广泛的年轻化受众群。

段咏  纽约大学表演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爱乐古典音乐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与昇和影音同行,服务上海爱乐者 专访乐颂坊卓亦丰
海底音乐会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春天的音乐会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依托“爱乐”平台 提升专业素养——记浙江省奉化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爱乐”俱乐部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