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

2020-12-28汪思梦许戎项晶晶

今传媒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传统工艺新媒体

汪思梦 许戎 项晶晶

摘 要: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传承创新不仅是把传统的事物延续下去,还要把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延续下去,笔者期望此次研究能够激起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创新和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工艺要紧跟时代潮流,立足当下,抓住机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让民族的瑰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

关键词:传统工艺;传承创新;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2;TQ1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101-03

传统两个字既带有历史文明的古朴与厚重,又牵绊着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延续。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制品是人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精神寄托和物质财富,更是民族瑰宝。然而,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手工艺却渐渐凋零,我们很难再看见它们的身影。例如,儿时跟着爷爷奶奶赶集时看见的“弹棉花”,那些棉花郎的吆喝聲你还时常想起吗?你爱吃的“妆糕人”还是记忆里的味道吗?你家有破洞的小竹篮是否还需要找“补篮”人修缮?家里的旧瓷器真的还能等到“锔瓷”的人吗?我们身边的手工艺尚且如此,除此之外的更是踪迹难觅,甚至有时我们认识某项传统工艺的契机,竟是因微博热搜或网页头条中的“寻找那些消失的手工艺”“传统工艺的绝迹”等话题信息。桐城珐琅彩也是一项优美的传统手工艺,但是它和大多数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手工艺一样,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桐城珐琅彩这一传统手工艺的挑战和机遇也接踵而来,怎样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立足传承,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在广阔的网络世界中,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不断更迭的媒体技术,将传承的风帆送往更广、更大的空间,将传统工艺的火炬递到更多、更新的青年人手中。

一、 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技艺的历史沿袭桐城珐琅彩,观其外貌或与北京珐琅彩相似,但其内里却大不相同。确切的说“桐城珐琅彩”应称其为“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它与北京珐琅彩的不同之处,除却塑型的制作手法外,更多的在于胎体。相较于北京珐琅彩,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的胎体更为厚重,底盘更稳,因此可以用于很多大型器件的制作。但胎体厚,器型大并不意味着制作粗糙,相反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器型多样,不论是家具、花瓶还是鸟兽、香炉皆有古韵,高贵典雅,其图案精美,常有花鸟纹样或刻画人物故事,色彩艳丽,一笔一画皆采用纯天然矿石颜料,反复雕琢,起承转合间皆具韵律。任何一件掐丝珐琅彩都需经过从塑型、制模、灌蜡、修蜡到铸铜、掐丝、点琅、烧琅再到磨琅、錾刻以及鎏金等大小二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期间每一道工序都有专门的工匠师傅精心打磨、反复调整,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出错,如此才能呈现出一件优雅完整的作品。因此对于制作师傅的要求极高,这也是这门手艺难以延续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的历史也颇有年月,其称呼也多有不同。目前最早的记载是南宋时期,将珐琅彩归为琉璃一类。而我国真正开始制作铸胎掐丝珐琅彩器的时间却可以追溯至元代,在元代吴莱的《大食瓶》一诗中,将珐琅彩称之为“大食瓶”。明朝时期也有“大食窑器、鬼国窑器、佛朗嵌、翠瓶、翠炉” 等称呼。明景泰年间是珐琅彩发展的高峰时期,因大多以蓝釉铺底,固得名“景泰蓝”。直到清朝末期,国力日渐衰败,同时薄胎珐琅器崭露头角,致使铸胎掐丝珐琅彩的工艺失传[1],直到2008年,经过桐城人的不断实验和探索才得以再次现世,并列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因此引起了一波珐琅彩技艺的学习热潮。许多优秀的年轻人聚集桐城,希望能够得到传统的继承,但却因耐心和技术的双重高标准的考验,鲜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

二、 新媒体环境下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技艺的机遇与困境所谓新媒体,即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为载体,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无限通信网、卫星等媒介向用户传递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以网络新闻媒体、社交平台、短视频新媒体等为主的新型媒体产业,甫一进入大众的视线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视频用户,其活跃度更是逐年递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8月30日在北京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我国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数据也明确显示,2019年6月,短视频的月活跃用户高达8.21亿,同比增长32%[2]。

(一)新媒体给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手工艺带来的机遇在中国传统媒体盛行的时代,报纸、杂志、收音机、电视机是活跃在大众身边的信息站。但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快也要在第二天才能接收到想要的信息,这也是我们的传统工艺随时间渐行渐远的主要原因之一,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也面临这一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日渐加快的步伐,新媒体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一僵局。它让人们不必顾及时间的流逝,也不必担忧空间的转换,它与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传播速度更快,实时性更高,参与度更大,覆盖面积也更广,这正解决了传统工艺的基本传播问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媒体迅速发展下,利用好网络信息传播,如网络论坛、短视频等新平台就可以使传统的手工艺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从而摆脱“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二)新媒体给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手工艺带来的困境新媒体,意味着新时代,也就意味着无数新奇事物的诞生,这使得传统行业在面临传播顺境的同时,也要面临传承的逆境。传统手工艺之所以会日渐凋零,不仅仅是传播途径闭塞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因其自身独特的制作手法。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技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最初传入中国,是因为它精妙的制作方式和精美的视觉外观,至清末消失也是因其制作工艺的繁杂,此后桐城人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尝试才得以将其制作复原。而如今,它的学习者又在慢慢减少,究其最大原因就是制作工艺。年轻人很少能沉下心去进行学习创作,而老一辈的人也不能一成不变。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很难静下心去耗费耐力和时间,人们的猎奇心理越来越重,大量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消耗着人们的精力,使其很难深入探究这些传统手工艺内里的精髓,大都浅尝辄止,令人叹惋。如何使传统手工艺重新绽放异彩,其内里的精髓和深刻的内涵如何传承下去是重中之重。

三、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技艺传承创新的建议

(一)站在新起点塑造新视角下的新形象首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在过去鸟兽瓶鼎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例如,动画人物的造型、时尚新潮的纹样等;也可以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投入点蓝、掐丝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去,以个性化的DIY形式让其拥有自己创作的作品,使受众产生兴趣后再进一步地向其输入内在的价值。

其次,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知乎等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进行宣传,主要讲述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的历史及其坎坷的“命运”,融入人们的视线中,贴近人们的生活,起到持续的信息传播,维持大众的关注度。

最后,借用贴吧、论坛、微信、QQ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创建关于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的信息交流社区,让更多感兴趣的青年人和志同道合的手藝人、收藏家聚集于此。可以定期举办鉴赏会、DIY创作展览等,对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技艺进行深入探讨,寻找新时代传承创新的接班人。

(二) 跳出舒适区创造新领域中的新形式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视频这一领域的发展一骑绝尘,2019年6月,短视频的月活跃用户高达8.21亿,同比增长32%,发展之迅猛令人称奇。显然,在信息大爆发的年代,人们不喜欢通过阅读冗长的文章来获取信息,更偏爱的是视与听的快速传播。尤其是十几秒的短视频,大大填充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这一问题也时常被拿来作文章。因此,在视听上的充分利用完全可以实现桐城这个小城市的明珠——铸胎掐丝珐琅彩知名度的快速提升。

首先,将卡点混剪、Vlog等制作的短视频投放到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线上宣传。例如,可以先将一件器物的制作过程用Vlog形式分段展现出来,让观众可以快速认识到珐琅彩是什么。紧接着,可以结合其“身世坎坷”的特点将之拟人化,制作剧情化的微电影。以此,可以让本就色彩艳丽的珐琅彩除了在视觉上抓住观众的眼球外,也能在心理上拉近与大众的距离。随后加入直播形式,由师傅们或传承人进行讲解,让观众自己去领会珐琅彩的生存与毁灭,思考我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问题。

其次,需制作时长在十分钟左右的系列短片,用系列纪录片的形式保持用户黏性,循序渐进,逐步向大众展现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技艺的奥义。可以在腾讯、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等观众常用的影视平台上传播,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也可利用VR技术,这也是目前较为新颖的科技点,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塑造出一个人们可以看到的三维立体空间,较二维视频也更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例如,可以营造一个以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为主题的三维立体空间,在特定的画面中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遥远的古代,亲眼见证铸胎掐丝珐琅彩的兴盛和衰退,从而引起体验者对于传承的共鸣。

最后,还可以和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合作,通过节目中的各种答题、解谜、游戏等互动方式,在趣味活动中将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技艺这项传统手工艺向广大观众进行展现。例如,现在较为火爆的“剧本杀”“密室逃脱”等节目,建立好的剧本,带领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探寻传统手工艺的秘密。不仅如此,后期还可以在微博、知乎上建立话题帖子、论坛等,让感兴趣的人们一起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同时,可以加入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让各地的人们都能够通过网购获得自己心仪的珐琅彩工艺品,收获宣传和盈利的双重效果。

四、对于传统手工艺未来命运的期望

传统手工艺是历史的脚印,是老一辈人一点一滴的心血凝聚而成。自2011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我国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很多濒临消亡的手工艺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彩技艺只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一隅,它是一颗明珠,但也是沧海一粟,我们的传承之路更大、更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否让人们慢下来听听属于历史的、属于民族的声音,是媒体人应尽的义务,而能用真心去聆听历史的钟声,把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发扬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若想令更多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我们仍需在未来投入大量的工作进行更为详尽地研究和探索。在新时代、新科技、新媒体的发展中如何使传统手工艺永不落幕,如何挽留其逝去的脚步,这一重担不仅落在年轻人身上,也落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参考文献:

[1]袁泉,王金林.湮灭数百载 重生显盛世——铸胎掐丝珐琅工艺发掘创新纪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3):126-129.

[2]用户规模达6.48亿 短视频行业进一步规范化[J].新闻论坛,2019(5):35.

[3]章淑贞.短视频的大时代[J].新闻与写作,2019(6):4.

[4]唐克美.金银细工和景泰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传统工艺新媒体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