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留学生汉语甲级同形近义词习得偏误分析

2020-12-28王静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近义对外汉语偏误

摘要: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是北京语言大学构建的用于搜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所产生偏误的一个网站,库中所涵盖的语料都极具有代表性。本文拟就针对库中搜集的日本人学习中日同形词近义词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出发,将这些偏误分为义项、词性、搭配等等小类,逐一举例分析其原因,以期为教师的汉语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近义;对外汉语;偏误

目前学界对中日同形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中日双方用共同汉字表示的词语,早年潘钧(1995)对中日同形词的性质给了一个范围,可以为我们了解中日同形词提供一定的帮助,具体有以下三点:

①表记为相同的汉字

②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

③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的词

这些同形词可以分为三类: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同形近义词。日本留学生在习得这些中日同形词的时候出现了比较多的偏误,这些偏误具有某些规律可循。为清楚日本留学生在习得中日同形词时出现偏误的形式以及成因,笔者以同形词中的近义词一类为参照,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出相关偏误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探索,得出以下具体的内容和结论。

一、偏误类型

笔者根据廉红红(2013)对《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统计的1033个甲级词汇中63个同形近义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中检索了误用、误加、误代、遗漏的偏误,共搜集到了在23131个用词记录,其中偏误有241个。具体的偏误类型表列如下:

通过上面表格可以发现,留学生对中日同形近义词的总体偏误率为1.04%,其中的其他偏误45.23%属于学习者产生的与同形词无关(如错字)的一般偏误,剩下的54.77%为同形近义词的偏误,笔者将它们分为语义、語法、语用三个大类,下面再各自列出小类。针对不同的偏误类型,并结合搜集到的语料库对日本留学生中日同形近义词习得偏误的语料具体举例如下。

(一)语义偏误

1.义项偏误

义项偏误是指同形词各自拥有的义项有相同与不相同的部分,学习者将两种语言的义项混用或错用而造成的偏误。例如:

①我们该十分地讨论安乐死的话题。

②这样十分利用假期时间,了解各地风俗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的“十分”在日语中的义项有“十分,充分,足够,充裕”,在汉语中是没有“足够”和“充裕”的义项的。“我们该十分地讨论安乐死的话题”其实是想表达“我们要充分地讨论安乐死的话题”,但是在日语中人们表达“充分”的词汇常常是汉语词中的“十分”。后面的“十分利用假期”根据下半句的“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可以推测出假期是要充分利用了才能更好地了解风俗习惯,留学生由于产生母语负迁移,第一时间将日语的义项错误的放在汉语词汇上使用,造成这种偏误现象。

2.词义范围偏误

词义范围的偏误是指在词义上大体相同,但是所指事物或特征的范围有所差别,在语境中运用不合乎语义。例如:

①但是,这是不抽烟人的意见。

②可是这样的意见是很幼稚的。

这里的“意见”作为名词在汉语和日语中都具有“人们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大多代表的是个人主观意念上对客观事件或人物具体的见解,里面包含了提出“意见”的主体对事物的指导性想法和建议,例如“他的意见是把这面墙刷成白色。”或者是“根据他的意见,我们采用了更加坚固的材料。”而在日语中的“意见”所指的范围会更大一些,表达的观点更为抽象宽泛,更接近于汉语当中的“看法”和“观点”。日本留学生对这种词义范围上的细微差别的辨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出现偏误。

3.语义轻重偏误

语义轻重是是指义项部分和词义范围相同时,表达的语义程度有轻重之分。例如:

①对我来说,今年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因为明年我一定要准备写论文。

②听说女子学校里教的内容是一定会做饭。

③在家里这个房间是不能抽烟的,要是想抽烟一定去一个规定的房间。

“一定”作为副词在汉语和日语中都表示动作上带有一些必要的目的性,但日语中用“一定”可以比汉语的语气强一些,所带的强制性程度也比汉语要高一点,相当于汉语中“必须”的程度。上面第一个例子中,学生表示“明年我一定要准备写论文”,这句话单独放出来理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结合前半句的语境,我们会发现,学生交代了“今年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明年是没有机会了。“要写论文”是明年客观上必须要做的事情,在此是作为限制条件存在的。学生用“一定”带有一定的主观决策,给人这件事能不能做完全取决于主观的人,而忽视掉了客观的条件,所以削弱了语义上的强制程度。也有学者提出,“一定”和“必须”两种语义有可能是主语导致的两种理解,并非语义轻重偏误。笔者认为提出这个问题的学者是从汉语思维角度去看待“一定”和“必须”,我们必须从日本留学生的日语思维中去思考他们对“一定”的用法理解。

(二)语法偏误

1.词性偏误

语法偏误主要以词性在句中充当语法成分时产生的偏误为代表。例如

①吸烟对身体有十分的危害。

②满足生理要求后,又想得到更高的要求,十分的钱,相当高的地位。

“十分”这个词在汉语中经常用作副词去修饰形容词,但是在日语中“十分”充当句法成分时主要是作为形容词出现的。例如第一句中“吸烟对身体有十分的危害”,留学生想要表达的吸烟对身体的危害程度很大,这里“十分”直接作为形容词修饰了“危害”这个名词,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十分大”,“十分”应该是程度副词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大”。第二句中“十分”的后面接的是名词“钱”,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对“十分”的词性理解偏误,导致了“十分”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出现错误,正确的用法应当是将“十分”改为形容词“充足”或“足够”。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日语“十分”的运用可以看到,例如“汽車に乗るまでにはまだ十分な時間がある”,意为“离上火车还有充足的时间”,留学生把这种词性错误地用在了汉语当中修饰名词,就出现了如上的偏误。

(三)语用偏误

1.搭配偏误

同形近义词在意义词性等相同的基础上,与词语之间组合搭配的关系在两种语言上仍有区别,容易让学生混淆用法。例如“

①下一个暑假,我打算去东北地方旅游。啊,还是去四川地方旅游。

这种地名加区域的方式,中日双方都会使用,但是汉语中一般会用地名加上“地区”去表达这个意思,但是日语中会用“東北地方”这样的组合。

2.语体色彩偏误

部分中日同形近义词在语用上除了搭配之外,还存在褒贬义、口语书面、正式与非正式等语体色彩上的区别,例如:

①我在绍兴访问了名胜古迹。

②至今我最难忘的假期就是我大学三年级来中国访问了丝绸之路的那个暑假。

在汉语中,“访问”一般用于工作或外交等正式的场合,例如“外交部长最近访问了日本。”这是比较正式的,排除了游玩性质的行程。在汉语中,外出游玩,去了某些景点或地方,一般用“游览”或者“参观”。上面例一中“访问了名胜古迹”应该改为“参观了名胜古迹”,后一句“假期”中“访问”了丝绸之路也用得太过正式,缺少了游乐的语义色彩,可以改为“游历了丝绸之路”,这样更加符合语境表达。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是因为日语中的“访问”不仅可以用于正式场合,也可以少量地用于比较日常的、非正式性质的参观或会面,例如“昭和二十一年の九月のはじめに、私は、或る男の訪問を受けた。”(太宰治『親友交歓』)意为“1946年9月初,有一个人来看望我。”

二、偏误成因

(一)历史文化因素

中日同形词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直至近代这种现象依然在发生,从中国的角度看,主要分为输出和输入两种方式。输出的时代主要以中世纪为代表,唐朝时期日本派大量遣唐使进入中国学习,除了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技术之外,在归国的同时,他们将汉字也带回了日本,日本貴族们争相学习,后来传到民间被大量使用。中日同形词便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形成。输入的时代便以近代为主,明治维新之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日本积极学习西方的文化,并且用汉字翻译大量西方的用语。当时去日本留学的许多知识分子怀着报国图强的理念将这些代表着新思想的词语带回了中国。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汉语在千年之前传入日本,两国的汉字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各种因素改变了原来的意义,朝不同的方向发展,由此导致日本留学生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二)个体习得因素

由于学生采用的学习或交际策略导致偏误的产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学生会采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其中就包含了使用既非母语、也非目的语,而是使用第三方语言对同形词进行翻译理解,由于语言之间语义的不对称或是语境不相符而形成了偏误。比方说先习得英语等第二语言的日本留学生,会采取将第二语言翻译成汉语的策略,例如“这个意思是我很满意”,粗略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学生在上文中提到“虽然哈尔滨很冷,但是我的心很暖和”,后面接的这个结论便采用了英语的句式“That means I was satisfied”。其他一些因素还有学生在学习中日同形词时的情感因素,有些日本留学生在遇到同形词时,会产生亲切感,与母语同样形态汉字的词语让留学生在心理上更加趋向于用母语去理解其意义和使用方法,从而形成偏误。另外,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态度和性格也属于一些个体因素。

(三)语言因素

这种偏误产生的原因还与两国语言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分不开。上文已经谈过两国的文化背景是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此历史背景使得两种语言在各自的不同的语言体系基础上拥有了许多共同的特点,语言文字联系十分紧密,这些语言文字的相似性也是日本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过程中产生偏误的一个因素。日本政府规定的当前使用汉字仍然有千余字,汉字与两国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汉字让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对他们形成了一些干扰,导致偏误产生。

(四)教师和教材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同形近义词进行深刻的辨析,这也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对中日同形近义词重视程度。

另外,目前留学生教材大多采用中英双语的模式,有部分面向日本学生的教材,但并没有大规模使用。多数教材还是追求通用性,《新实用汉语教程》、《HSK标准教程》等仍然还是主流,像是《教日本人学习汉语》这种小众教材上也极少对同形近义词作明确的辨析。因此教材不具有针对性,并且缺乏对同形词的词性、词义、用法等等进行详细注释的现状导致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办法意识到这个问题,也给教师在同形近义词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日本留学生在习得中日同形近义词时总体偏误占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这也得益于汉字在日本学留生习得汉语时产生母语正迁移,对同形近义词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由于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偏误,尤其是其中占了大部分的词义上形成的偏误。教师应当注意到这些词语义项上的辨析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为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宝年,匡伶.中日同形词翻译对比研究——以“精神”/'精神'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8(01):85-90.

[2]张娜.中日同形词“意见”的意义用法辨析[J].现代交际,2018(22):49+48.

[3]廉红红.日语汉字词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负迁移研究[D].湘潭大学,2013.

[4]郭大为.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本土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潘钧.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03):19-23+18.

[6]鲁晓琨.中日同形近义词辨析方法刍议[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0(02):49-53+66.

[7]郑通涛,方环海,张涵.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J].海外华文教育,2010(01):1-8.

[8]李泉.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J].世界汉语教学,2015,29(04):526-540.

作者简介:王静(1991.10-)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近义对外汉语偏误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