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探析

2020-12-28骆玉梅林杨孟凡玲乌凤君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红山文化意义价值

骆玉梅?林杨?孟凡玲?乌凤君

摘要:红山文化是史前新石器时代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距今6500—5000年。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和辽宁省牛河梁遗址组成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项目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遗产预备名单》。在赤峰市、朝阳市两地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进程。本文拟通过结合前人对红山文化的研究成果对申遗的三处红山文化遗址文化价值和特征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申遗;价值;意义

一、红山文化遗址基本情况

(一)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在东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化主体分布在蒙东、辽西地区。这一文化历经1500年的繁衍生息,以独特的智慧和丰富创造力,构建了雄踞辽西的古国文明,代表了早期草原文明的发展高峰。龙形玉器表现出的龙形象,是当时先民富有想象力的共同创造,经千年演变,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明象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绵延生命力的有力见证。以坛庙冢为表征的超大型祭祀体系及以玉器为标识的社会分层结构,是原始社会步入文明殿堂的标志,辽西大地率先闪耀出文明曙光。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创造的灿烂艺术成就和丰富文明成果,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构成要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践行者,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瑰宝之一。

1、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

红山后遗址最早发现于1908年,日本人鸟居龙藏、瑞典人安特生、法国人桑志华、德日进先后在赤峰地区发现了大量红山文化遗迹。1930年梁思永先生到赤峰开展田野调查,是首位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对红山文化进行调查研究。1935年,日本人滨田耕作、水野清一等在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搜集很多考古实物资料,后出版了《赤峰红山后》发掘报告;20世纪中叶,中国考古学家对红山文化研究深入,1954年尹达先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提出“红山文化”为这一文化命名;20世纪60-70年代,红山文化遗址陆续发掘,极大的丰富红山文化内涵,1971年,翁牛特旗赛沁他拉村民发现“C”型墨绿色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也是至今发现个体最大的玉龙。20世纪80年代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揭开了红山文化礼天祭祀的完整体系,使得紅山文化研究的取得重大进展;21世纪,兴隆沟第二地点、草帽山第二地点、牛河梁第十六地点、魏家窝铺、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等遗址的发现,红山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2、分布区域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一带,分布范围在东越医巫闾山到达辽宁北部边界,西越燕山山脉直达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上游,北越西拉木伦河并向内蒙古草原深入,南到大凌河流域,延伸至渤海沿岸。这一地带属连接东北平原和中原地区的咽喉之地,东滨渤海,西接蒙古高原,地处欧亚草原通道东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化。

3、发展分期

红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代表了红山文化形成、发展、繁荣三个发展阶段。红山文化早期年代在距今6500~6000年,遗存有兴隆洼、小东山遗址;中期年代在距今6000~5500年,遗存主要有魏家窝铺、红山后、蜘蛛山、水泉、南台子、白音长汗等遗址;晚期年代在距今5500~5000年,遗存主要有牛河梁、兴隆沟、东山嘴、胡头沟、那斯台、半拉山等遗址。

4、文化类型

根据文化内涵及分布区域的差异,红山文化可划分为魏家窝铺、牛河梁—兴隆沟、那斯台三种类型,各类型间既有各自特征,又有密切联系。其中,魏家窝铺遗址是目前经过科学发掘的面积最大的一处聚落遗址,处于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西南部,与中原地区存在较为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而牛河梁—兴隆沟类型出土的器物和坛、庙、冢等大型的祭祀场所,揭示了红山文化发现、发展、兴盛、演变的全过程。

(二)重要遗址点描述

1、红山后遗址

红山后遗址是红山文化遗址中最早调查和发掘的,是红山文化命名地,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山后遗址面积广阔、约10平方千米,有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的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

2、魏家窝铺聚落遗址

魏家窝铺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规模较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5500年,处在红山文化中期。

2009年-2012年,内蒙古考古队与吉林大学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魏家窝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5320平方米,确认房址114处,灰坑219处,壕沟3条以及灶址15座等,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角器、蚌器以及动物骨骼等遗物。

该遗址2010-2011年度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晚期遗存,距今5500年~5000年,于1981年发现,核心区面积883.14公顷。牛河梁遗址以女神庙、山台为中心,祭坛和积石冢环绕四周,作为一处独立居住地以外的规模宏大的史前宗教场所。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第十六地点的发掘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4年被列入全国重点大遗址名录。2008年正式启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2013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牛河梁红山文化以坛、庙、冢等遗址闻名,出土的珍贵玉器和祭祀场所,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

二、红山文化遗址申遗之路

(一)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管理

赤峰市现有红山文化遗址七百多处,重要的红山文化遗址有8处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相关文物保护部门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遗址:一是最早发掘的,具有学术史价值的遗址:红山遗址群、沙锅屯遗址。二是遗产内涵丰富的大型聚落遗址: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沟遗址、魏家窝铺遗址。三是代表性的祭祀遗址:牛河梁遗址、东山嘴遗址、草帽山遗址。

(二)建立法规体系

《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将有效规范和保护红山文化遗址,使“红山文化遗址申遗”法律法规方面迈出一大步,对于永久保护好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学术研究

红山文化的发现至今已逾百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梁思永、尹达、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郭大顺等考古学家为代表的几代学人风雨兼程、披沙拣金,在红山文化的命名、文化序列和社会结构的探索以及国家文明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方面倾尽心血,为重建中国史前史、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演变及东北地区古代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探索,创造了辉煌业绩,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卓越贡献。

(四)红山文化宣传

建设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红山文化博物馆作为宣传红山文化的平台、发行《红山文化玉器》特种邮票、召开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探索·发现》《五千年以前的文明》《如果国宝会说话——红山玉龙》在央视不同频道播出,国家博物馆推出《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对红山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引起了社会公众对红山文化的高度关注。

(五)联合申遗动态

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红山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旨在传承与弘扬辉煌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

一是两地政府将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牛河梁遗址组成联合申遗项目上报国家文物局,后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是两地政府签订《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

三是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的文本编写工作。

四是组织国际专家组召开红山文化遗址申遗价值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就红山文化遗址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申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红山文化遗址的文化价值

(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标准的阐述特点

红山文化遗址符合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标准:“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红山文化遗址属于考古遗址类,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有力见证,人类从狩猎采集向农业耕种的转变,农耕文明的产生,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复杂化、规模的扩展,城市雏形的产生等文明的标志。

(二)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中的意义

红山文化遗址由红山后、魏家窝铺及牛河梁三处考古遗址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构成申遗项目。红山文化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陶器以“之”字纹和彩陶为主,筒型器为特色、玉器制作发达。出现了大型中心性聚落和坛、庙、冢为一体的大型祭祀和墓葬中心,由此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结构中重要一环,也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红山文化玉器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标志

红山文化玉器题材丰富,依据造型和使用功能不同,将玉器分为动物造型类、生产工具类、装饰品类、人物类、特殊类。

红山文化对于精神信仰的突出追求,对女神崇拜中具有独到祖先崇拜雏形,以及对于玉器的使用,使其在世界新石器考古学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红山文化已蕴含了诸多文明因子。中华文明中的许多元素如崇龙尚玉、敬天崇祖等均源于红山文化,使之成为中华礼制文明的重要源头。

(四)红山文化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体系价值

红山文化的石构遗存在东北亚地区石构遗存中年代较早,开启该地区积石冢、积石墓、石棺墓等石构遗存的先河。

红山文化祭坛是当时先民追求至高精神境界的物化载体。祭坛为石砌建筑,呈组群布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南北纵线为轴安置主要建筑,注重中心建筑与两侧建筑对称,反映了红山先民在建筑规划布局方面的极高造诣。祭坛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融入到建筑之中,蔚为壮观。红山文化的坛、冢、庙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代表了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明的最高水平。

(五)三处遗址的特征

1、红山文化遗址展现出处于中国北方地区农牧过渡地带文明独特的生业状态和古国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

2、魏家窝铺遗址显示出当时聚落生活以农业耕种为主,狩猎采集并存,同时聚落已有相当的规模,出现阶级分化。

3、牛河梁遗址集中展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的发展,出现了高于氏族之上的组织形式:一是由遗址具有的宏大规模和墓葬构成系统表现出的高度组织化;二是建造技术与玉器、陶器制作技术表现出的社会分工细化以及加工技术的发展;三是墓葬格局构成、形制、随葬物品表现出的强烈社会结构分化。

四、红山文化遗址申遗意义

(一)红山文化遗址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宗旨是保护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不是结果,而是保护活动的开始。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三处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两地政府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和保护规划启动对遗址点实施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整治工程。

(二)紅山文化遗址利用

1、遗产展示和宣传

一是充分展示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最大的信息传递可能与观赏空间。

二是遵照遗产价值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保护和展示红山聚落遗址和魏家窝铺聚落遗址的文化景观,以及视域空间等遗产价值载体,充分阐释遗址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油和景观审美意向,推动了赤峰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注重学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宣传,开展红山文化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将红山文化研究继续深化,充分对红山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研讨,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四是网络媒体宣传,通过融媒体及时将遗址的保护和科研成果在网络上发布,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分享这些成果,使游客参与性更强。

五是出版物宣传,重视遗产价值的学术研究,不断挖掘、整理、提炼红山聚落遗址和魏家窝铺聚落遗址的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

2、开展文旅融合

提炼红山文化元素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依托红山文化旅游节推出红山文化文创品牌。讲好“红山文化故事”,传播好“红山文化声音”;立足红山文化文博资源优势,突出赤峰地区本地特色,科学合理规划文博资源与旅游资源,打造红山文化旅游名片。

参考文献:

[1]《红山文化研究》刘国祥,科学出版社,2015年。

[2]《红山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席永杰,《红山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3]《浅析《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立法工作》林杨、赵爱民、骆玉梅、路景天《才智》2017年。

[4]《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彭跃辉、文物出版社,2015.12。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意义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