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元文化存在的时空视角审视保山民族团结进步问题

2020-12-28杨一涛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考问题

摘要:保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基调的多元文化交汇地,文化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只有认识保山多民族文化存在时空交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才能更理智地审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当地社会的民族团结进步。

关键词:保山多元文化;民族团结进步;问题;思考

一、保山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客观性及文化特征

保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是云南多民族交汇的重要走廊,全市户籍总人口26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30.68万人、占总人口的87.11%,少数民族人口28.14万人,占总人口10.7%,世居少数民族12个。全市五县市区的70个乡镇均有少数民族分布。历史上曾经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成果,新石器时期的“蒲漂人”文化,奴隶社会时期的哀牢文化,封建社会时期的永昌文化、边地文化无一不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种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文化同时也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并逐步演变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分属三个类型民族系列,第一类是孟高棉民族;第二类是氐羌氏族;第三类是百越民族。孟高棉语族是保山最古老的民族,随着西北高原氐羌民族不断向南迁徙及东南沿海百越民族向西迁徙,在西南地区不期而遇,在一个狭长两江流域(怒江、澜沧江)形成一个多民族的交汇地。在云南诸多的民族交汇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保山,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文化交融特征,这些特征从一定程度折射出这一类型民族地区不同文化关系的活动规律。

一是文化空间的适应性。不同文化禀赋决定了民族生存的范围空间,且不同民族生存空间没有发生过大冲突。这种文化差异是乎又对生存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值得关注的是,不同民族生产生活习性与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各民族地域分布空间相对合理。

二是不同文化价值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主要是表现在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对其它文化的吸纳与借鉴上,也同时影响到其他民族文化,许多民族文化常常能找到儒家文化元素。儒家文化倡导的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其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取向代表着时代的最先进的文明成果,不断演绎的“和谐”思想被矛盾和冲突的各民族高度关注,自然不自然地演绎成各民族共同的行为准则。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民歌、节庆日等活动所展示出来的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和谐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渗透于各民族思想中的价值符号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其蕴含着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三是文化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一直以来保山的少数民族都在通过不同方式坚守着自身的文化,以语言、传说、习性、服饰、饮食、建筑、歌舞、节庆、祭祀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文化转型基础上的文化坚守,在民族文化大繁荣的今天这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文化内涵通过不同表达方式被外界所熟知。

构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必须正视各民族文化共存的客观事实,在既已形成的民族空间分布的格局下,培育不同经济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认同。

二、多元文化时空交错与文化发展问题

文化的时空交错推动了保山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文化不和谐的问题。

1、多元文化时空交错

无论哪一种文化都经历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保山这一空间范围内,不同文化的确存在一定的时间顺序。最早在此形成的是本土民族文化主要指从青铜器时代开始到东汉时期的哀牢文化,东汉时期儒家文化兴起。难以否认的事实是,最先形成的文化对引进的文化必然会有一定的排斥作用,但这种排斥作用多限于对本民族范围内,而难以对不同群体及其个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长期文化对抗现象在这里没有大规模的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本土文化多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属性上,儒家文化的多体现在人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属性上,二者产生直接对抗的几率不大。但也有少部分交错的方面,相似的文化形式会形成交流与融合,相互对峙的文化形式会特立独行。

文化空间交错表现在大交错小独立的格局,即在保山这样一个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形式都共同存在,同一文化形式也分散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空间分布看,不同族群或是以生活习性分布于不同的海拔高度,或是分布在原有的势力范围内,都只能是以某种文化元素为主。在保山没有掺杂任何其他文化元素的文化形式的情形少之又少。不同事物之间一旦发生关系都不总是相互融洽的,也可能会形成抵触的,甚至是完全对抗的。过去几千年间,保山不同民族文化间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因生产生活空间不明朗导致的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行为纠纷。

2、文化发展问题

本土文化借鉴外来的文明成果,外来文化嫁接于本土文化之中,这是保山多种文化交融的一个基本规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演变规律背后同样充斥着不同要素交错影响的情形。对此,我们很难一概而论,只能区分开来进一步认识。

一是不同民族文化与现代民主政治难以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各民族在民主中的诉求,会因为人数的多寡而表现出不同音量的声响,难以体现文化的平等性。一些民族长期相伴而居,文化的相互认同,构筑出相互之间的默契与支持,这种政治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地缘性。也有的民族虽属同一族群,但由于相互间有其它族群相隔,或是自然天堑的阻隔,文化传承与演变会出现一些差别,导致的政治诉求也大相径庭难以整合。一些地处偏僻的民族,由于相对独立,文化演变更多的趋向于族群自身内部的需要,一旦各民族政治诉求集合起来,就会形成难以适应的状况。

二是文化作用局限于本民族传统社会范围。一方面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没有成为保山整个社会共有的财富,这无形中忽视了不同文化的交错性和影响力。许多民族地区存在多种文化表现,相互之间没有紧密结合,一旦出现社会问題往往源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价值又导致难以协调。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损害公共利益时,利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就会与一些传统做法形成矛盾,一些群众心结难以解开。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由简趋繁带来的文化不适应。过去的一些民族文化在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多是一些简单亲缘和血缘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在简单而变得复杂,从一种简单亲缘血缘纽带关系变成扮演着不同角色的社会关系转变。民族文化范畴中这样的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主要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这种文化又缺乏特定社会的文化根基,其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三是一些民族生态文化中沉寂已久的消极观念抬头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从文化对生态的影响看,保山民族文化也同样可能存在适宜的或不合时宜的两种价值形态,体现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物竞天择、相依相存的自然生态观是保山优秀的民族生态文化精髓,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这种民族生态文化观调整着族人的行为,维系着人与自然微妙的平衡关系,虽然不合时宜的生态文化观同样存在,但影响范围有限。现阶段,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些人的嗜好或者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攫取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过度依赖自然环境净化能力而导致的居住环境变得恶劣。民族地区一些个人和家庭受眼前的、狭隘的利益观的蒙蔽,陈旧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加速了当地生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些现象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一些隐藏在暗处的不合时宜的生态文化观走到明处,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挑战。很多有借鉴意义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仅存于传说、节庆活动及民间艺术作品中,与各族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相距甚远。

四是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保山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对比较偏僻,导致经济发展制度相对较慢,他们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渴望比其它地区要迫切的多,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心理需求下,一些能够体现发展速度的文化要素就会被放大,一切急功近利的行为方式变得堂而皇之。在没有其它生产要素支撑条件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占据主导,人的追求局限于物质利益上,形成了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这其中显现出在经济发展中文化坚守丧失的可能性。

三、构建保山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几点思考

确立一个多元性文化系统的文化发展思路,选择一个开放型的时空视角,立足一个不同特色文化共存的基点,建立一个文化认同的连接线,把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1、从多元性文化要素来选择发展思路

发挥文化对不断满足各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作用。尊重各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地位,深刻认识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又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从建筑、生产、生活、服饰、饮食、歌舞、婚庆、丧葬、祭祀、传说、节庆、习俗等文化表现形式来认识民族文化的广泛性。在建立起丰富多彩的文化事业基础上发展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

2、从开放型的时空视角来看待发展问题

文化问题不能仅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要深入思考可能来自其它文化的影响,既要思考本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同时也不能一味压制其他文化的作用。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要有整体性,把不同区域民族文化发展作为共同目标。挖掘具有时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表现形式,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3、把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凝聚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

明确保山市是多民族交汇地,各民族能够在长期的发展时期和睦相处是基于一個基本的文化认同,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化格局,必须深入理解和思考。尊重各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集中体现。展现一些反映先辈对待自然灾害、祭祀、生老病死的文化魅力,把绘画、动作、行为等表现手法融入其中,宣扬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4、把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根本基点

要真正实现各民族团结,最关键的还在于不断缩小各民族聚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特别是缩小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发展差距。要认识到现在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完全在于基础设施、生活水平等物质条件的差距上,而是在于自身推动持续发展能力的差距上。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做好民族地区优美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这篇大文章,不跟风、不气馁,沉心静气找突破。摒弃一些在现实社会关系事务中不合时宜的族人等级观念,保障平等的民主权益。

作者简介::杨一涛(1963—)男,保山,保山市委党校市情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教授,保山市政协民族华侨宗教联络委特聘委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思考问题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