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及现实启示

2020-12-27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感性事物特色

黄 微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610000)

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他”[1]。在这句话里不难发现,认识活动存在有不同的形式,分别是感觉到的和理解了的,而感觉到的和理解了的这两种认识形式之所以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在于两者的辩证关系。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内涵

感觉到的,也就是感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首先是主体的感觉器官对客体的外部特征产生相应的感觉,再通过知觉对客体各个外部特征所形成的感觉进行统合,由此主体形成了关于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印象,在感性认识阶段,主体还能通过表象把感知过的客体在大脑中“回忆”“再现”出来,感性认识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的过程,就是人认识事物外部特征的过程。

而所谓理解了的,即理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本质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在理性认识阶段,首先通过抽象思维揭示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该事物的概念。当我们说出一事物具体为何时,不仅仅揭示出了该事物的本质,而且还将该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判断。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明确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而推理则是从已知判断通过思维大脑推出未知的判断,所谓未知,就是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理性认识中,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的过程,即主体从一类事物的本质特性出发,发现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从已知联系中推出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理性认识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的过程正是人类揭示客观世界本质的过程。

当下国家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通过感性认识被人们所感知,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缘何发生,则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得知。经过理性思考发现,这些变化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作为国家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我国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践活动中来,应时代需求而来的理性认识。

由此可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不同形式,也可以说是认识活动的不同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我们认识活动发生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则要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获知。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认识规律是:认识是一个持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再回到实践去对认识进行检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无限发展,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揭开事物的本质,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地提升。为了便于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主要从认识运动发展的第一个环节,即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来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基础。从认识的主体来说,人要认识客观世界,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对象,获取对象的外部信息,然后大脑对感觉器官传递过来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和操作,才有可能形成理性思维的形式。人所具有的这种感官于外、大脑于内并相互联系的认识结构,不仅决定了人具有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这种相互联系的反映形式,而且决定了认识的程序也必然是先有对客体的感性直观然后才有对客体的理性思维。

从认识的客体来说,每一种事物都既有显露在外的形象形态,也有深藏于内的本质特性。其中,客体的外部形态直接和主体的感官相接,作用于主体的感官并引起主体的感觉,这是人们对外部对象认识发生的起点。有了感性认识才使得大脑有将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可能。也就是说,客体形象于外本质于内的特性决定了人的反映方式必然是先现象后本质,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开始的出发点,即感性为理性之基。

(二)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出发点,但如果认识活动仅仅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那么我们通过感官只能感知到客观世界存在有事物,至于是什么事物则无法言说。好比有一种生物,长170cm,重70kg,有五官,有四肢,但我们无法说出具体是一种什么生物。因为符合这种外部特征的生物非常多,人符合,某些动物也符合。也就是说,要能具体表述是什么事物,就必须要揭示出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抽象、整理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获得。通过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认识,是未经思考、加工过的材料,要从这些材料中整理出事物本质特征就必须经过大脑思考这一环节,经过这个环节后的感性认识才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更准确、全面地认识事物自身。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有一种生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则能知晓这种生物是人。这就是因为在理性认识阶段,经过抽象、概括等工夫整理出由感官收集到的大量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指出一种生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时,实则已然从感性直观中抽象、概括出人的本质特征。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两种形式、两个阶段,但不是指有两种完全界限分明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活动发生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感性不是随意的感性,而是有理性参与的感性。先秦儒家代表荀子认为,人的理性思维活动即“心”对感觉器官的活动有支配作用,如果仅仅有感觉器官而“心不传焉”,则“黑白在前目不见,雷鼓在侧耳不闻”[2]。除此之外,感性认识的表达需要语言的参与,在语言的帮助下才能进行表达和交流。而语言是理性认识的元素,具有高度的概括功能,用语言表达感性认识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已然纠缠在一起了[3]。

从认识活动的阶段来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种不同阶段的认识,但通过对整个认识活动过程进行考察后,发现两种认识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可以说无感性,理性则空,无理性,感性则盲。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形成的基础在于实践活动。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应用到认识论中,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在思维中认识世界的主体主义路线,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思想、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也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这样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4]。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必须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只重视感性认识会导致经验论的错误,只重视理性认识则会导致教条主义的错误。需要注意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必须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其次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还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大量感性材料加工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是理论思维形成的起点,这个起点决定理论创新的结果。投身实践和思考两方面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之处。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现实启示

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进行剖析,目的在于将其应用于现实层面,以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二者辩证关系的现实启示。

(一)有助于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价值

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就认识发展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特定阶段而言,认识对事物规律、特点、本质的把握和揭示,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认识的相对性而言,特定阶段的认识成果是对以前认识水平、层次、范围的一个深化;从绝对性而言,特定阶段的认识成果是在既有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和党从事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经验中所做出的科学总结,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到中国起伏挫折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深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历史教训,从深度、广度、高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开花结果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阶段。从党从事伟大社会革命实践历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包括改革开放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中华人民共国成立以来的建设经验、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独立富强奋斗历程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兴衰治乱的政治智慧。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党治国理政思想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我们党和人民对复兴强国规律认识的最高水平,深刻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规律、政党执政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强军兴军治军规律等等,是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办成了过去难以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角度去思考发现,正因为共产党、国家领导人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实践活动、实际情况,不断地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又不断地将前一阶段的理性认识作为下一阶段认识活动的起点,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洋溢生命活力。

(二)有利于发挥理论强党、强国、强军的独特优势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中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对立又统一,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一个借助实践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不断向理性升华后的认识,层次更高,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更大。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承马克思主义并又深入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用创新理论指导党的事业,理论发挥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这是理论强党、强国、强军的独特优势。在党的历史上,有两次大的集中学习活动影响深远。一次是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它对于纠正党内“左”倾主义错误,进一步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5]。经过延安整风,全党统一了思想认识,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正式被写入党章,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党全军焕发出巨大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次是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称它是一项基本建设[6]。正是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使中国走上发展的正轨,进而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上成熟了,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理论强党必强,理论富国必富。新时代,正是处于迈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转折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光明前景与风险挑战同时呈现面前。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统揽伟大斗争,既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增强斗争本领[7]。在这个历史关头,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是党中央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有益于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再将认识投入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这也是党的理论武装的基本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从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十九大以来,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是一个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相互促进,推动党的理论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头脑的艰巨性,在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容易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有的学习只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只注重应知应会,不能掌握科学体系,理论学习浅表化,与提升个人修养、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够,这种书生式、秀才式的学习方式即为教条主义的表现,知行脱节,理论脱离实际,理论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而有的则认为只要认真工作、勤奋肯干、凭着经验就能把工作做好,就能将事业推向前进,从而忽略理论学习,这是经验主义的表现。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在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正确的做法首先是老老实实读原著、读原文,把握基本内容科学体系;其次需要掌握蕴含在理论内容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其中的坚定理想信仰、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学深悟透,联系实际,联系历史,对照比较,领悟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内在关系,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读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理论品质、思维方法,读出习近平同志本人的政治信仰、宏伟韬略、胆识气魄、品格修养,不断看齐追随;再次还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增强发现问题、发现对策、发现规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做新思想的积极开拓者。

通过对认识运动辩证关系原理的分析,发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二者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促进我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发展,有助于从源头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厘清发展思路,提升自觉运用原理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国家建设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感性事物特色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