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调查与培养探索

2020-12-26丁宗庆唐传球

安徽化工 2020年5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理工科受访者

丁宗庆,唐传球

(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当前,国家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1]。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2],以求培养造就多样化、创新型人才。

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均与他们的知识产权素养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产权素养,才能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才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人才知识产权素养的提升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4]。2016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要求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型教育,加大对各类创新人才的知识产权培训力度,引导各类学校把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主体、创新队伍的储备力量,对他们进行知识产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5]。

1 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现状调查

1.1 调查方法与范围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的现状,我们对十堰市两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方式,以问卷星为平台,主要调查内容为个人基本情况、对知识产权的总体认知、知识产权知识的来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教育的有关内容等。共回收有效问卷343份,参与调查的学生主要为理工科,占97.67%。年级范围从大一到大四,其中大二学生最多,占40.23%。

1.2 调查结果分析

(1)对知识产权的总体认知薄弱

受访者中,有71.13%的学生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仅听说过,不太了解”或“不了解”,65.6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水平较低或很低;在对知识产权类型的认识上,有超过90%的学生知道著作权、专利权,而对于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商业秘密等不常见的知识产权类型则不了解(知晓率不足40%)。92.13%的受访者对©、®、™等常见知识产权标志不了解或从没注意过。从上述数据可看出,大多数同学对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和名词仅停留于“听说过”这一肤浅的认知层面,对其实际意义则知之甚少。

(2)知识产权知识的来源渠道窄

有81.05%的受访者了解知识产权的主要途径是新闻报道及书刊、网络等非学校教育渠道。80.76%的受访者没有接受过学校开展的有关知识产权的课程、培训或宣传普及活动。在学校接受过知识产权教育的学生中,主要的教育形式为宣传资料(36.36%)和社团活动(25.76%)。据了解,在受访者所在高校及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中,没有开设过有关知识产权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即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与法律密切相关的公共课中,也没有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学生们了解知识产权主要来自于校园之外,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3)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知识产权是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劳动成果的所有权,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我国出台有《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国家已经在法律层面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较强的法律保障,而大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则是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氛围形成的基础。受访者中,有84.26%的学生认为应该严厉打击或管理盗版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但却仍有超过60%的学生有过购买盗版书、大篇幅复印图书、使用盗版软件、下载观看盗版影视作品、购买高仿服装鞋包等行为。有上述行为的学生中,58.46%认为使用上述物品物美价廉,感觉很超值;32.31%认为大家都在用,没什么不合适的;甚至有6.41%的受访者表示,在得知印刷盗版书籍的利润非常高的情况下,自己会进行这种经营。结果可见,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容乐观。虽然大多数同学知道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是不正当的,需要进行管理和打击,但落实到个人行为上,还是秉持着“廉价、方便、随群”的判别标准,不愿意付出代价来取得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仅简单地停留在概念上,未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对知识产权素养提升有强烈需求

通过调研可见,超过90%的受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知识产权素养较低,并且大多数学生对知识产权素养的提升有强烈需求。90.3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开设知识产权类教育有重要性,84.84%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知识产权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对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法、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运用实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均有39%~75%的受访者想要了解。

2 当前大学生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情况分析

2.1 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是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自身都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属于法学专业内容,与非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关系。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没能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除法学专业外绝大多数专业没有知识产权教育相关课程甚至章节。学校举办的文体比赛、社团活动、宣传海报、社会实践甚至创新创业活动都很少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不高,给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2.2 知识产权教学手段单一

知识产权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教学内容,对广大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需要了解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在实践中的运用,如:仿冒及盗版鉴别、专利申请、论文查重以及个人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大学为数不多的知识产权课程中,多数是讲授有关法条和案例,教学手段和形式单一。将知识产权带出课堂,进入实践,以实务操练进行培训,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2.3 师资力量有限

知识产权课程教师大多数为法学专业背景,欠缺理工科知识,且在知识产权实务上缺乏经验。而理工科专业,且有过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实务经历的教师却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生疏。大学生知识产权普及教育需要更多跨学科背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3 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养路径探索

3.1 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不同于知识产权专业或法学专业的系统培养教育,应侧重于有关知识的普及、素养的提升和应用技能的传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建议以选修课为主,辅以在必修课中加入知识产权教学模块,既不对现行培养方案造成冲击,又可缓解当前知识产权教育匮乏的局面。同时,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定制相应知识模块,如对文学、艺术类专业,加入著作权、外观设计和商标权知识模块;对计算机类专业,加入软件著作权知识模块;对经管类专业,加入商业知识产权模块;对理工科专业可加入专利权知识模块。

3.2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普及教育

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法的普及教育,法律法规不能只存在于晦涩的法条上,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理念,让他们对知识产权产生敬畏,从而变为自觉遵守的习惯。高校要制定面向学生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如针对目前本科生中较普遍的抄袭、使用盗版等行为给予监管、约束和处罚。广泛利用宣传栏、海报、社团活动、微信推文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普法教育,让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3.3 开展知识产权实践教学

受访者在回答“您认为学校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效果最好的形式是什么”的问题时,被选最多的选项为“组织实践活动”。可见,和其他教育内容一样,实践操作活动一直是大学生最喜爱也最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产权内容来说,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教师可以选择典型学生群体,结合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等活动,将他们分为若干兴趣小组,分别进行专利申请、假冒商标识别、盗版鉴别、软件著作权申请等案例实践。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上述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相继有7位同学获得专利授权,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开展系列知识产权实践教学活动,也促使了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知识产权素养和能力。

3.4 提升教师知识产权素养

知识产权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除引进师资外,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对现有教师进行知识产权业务培训,通过在线课程、专题讲座等形式对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进行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实务等内容的培训,以期教师们能将知识产权理念融入各自的专业教学中。

4 结束语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各类智力产出会快速涌现,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精神的现实体现。同时,知识产权素养的提升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要,对提高国民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水平、增强国家竞争力等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理工科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学生作品选登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不理
大数据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如何提升法学专业就业率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