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逻辑 培养学科素养
——以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为例

2020-12-25河南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6期
关键词:村民思想生活

河南

生活处处是教育。脱离生活实际,脱离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是教育的最大弊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18 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的思想政治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创设生活逻辑情境,考查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启发我们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一定要以生活逻辑为起点,以基础知识为支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体验真实生活,引导政治认同

如何让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进而将所学理论转化成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将来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行动。这是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学而信”。怎么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且使其成为学生坚定的信仰?从认知的角度看,真实的事物更容易让人相信,而生活是真实的、客观的。真实而公正、有序的政治生活可以让人产生良好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真实而公平、丰富的经济生活可以让人萌发热爱劳动的感情和创造财富的愿望;真实而璀璨、纯洁的文化生活可以让人获得舒适的精神享受和前进的精神动力。

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思想政治试题就营造了浓郁而真实的政治生活氛围,让学生感受我国人民民主是最真实、最管用的,在这种真实的政治生活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信仰。如39 题材料真实而简洁地向学生介绍了某村通过“四会管村”解决旧村改造事项的真实生活片段:村党支部委员会根据村民自治有关规定,讨论决定旧村改造事项并提出要求;村民议事会经过反复商议,形成两套改造安置方案;两套方案报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第一套方案获得通过;村民委员会精心组织实施,不到两个半月,旧房全部顺利拆迁完毕。这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农村所出现的一种村民自治新形式。学生通过这个真实的生活片断,可以概括出这种新型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党支部领导统筹,村民议事会协商方案,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党的领导、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个真实的村民自治生活片段,能够看到村民的民主权益、经济利益等得到真实而有效的实现与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切实的保障,生活规范而有序,村民的自治能力与自治效能得到提升,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得以践行。真实的机制得以真切地运行,真实的民主维护了真实的权益,真实的体验必然催发学生真实的情感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是真实的、管用的,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认同。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现象,真实、客观地叙述其自身发生、发展逻辑,或者教师依据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创设符合现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生活逻辑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感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师使用的所有事例都应该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真实的、客观的。这种真实、客观,一是指事例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能虚构;二是指事例的描述是真实的,不能添枝加叶,不能曲意删减,更不能任意篡改。任何刻意改变都会伤害事例的真实性,事例一旦被怀疑失真,则无法实现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二、再现生活过程,培育科学精神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具有多维度、立体性,任何一个维度、侧面都不能代表整个现实生活。人类是不断发展的,生活是不断进步的,每一个时期的人们对生活的认识也只是沧海一粟,是对人类生活历史的一个片断的认识。况且,生活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要带领学生认清、理解、把握好真实的生活逻辑,就必须与学生一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性地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探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弘扬科学精神。

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思想政治试题注重再现生活复杂的演进过程,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世界,懂得认清事物的本质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到新的实践、新的认识”的不断反复的过程,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与时俱进地不断探索。如40 题第一段材料真实再现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最初我们对这突如其来的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无所知,很快“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 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从“第1 版方案较为简单”到“第3 版方案细化了中医药治疗方案”再到“第7 版形成了包括13 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这次疫情暴发的复杂性、诊疗的艰难性,通过这样一个系列诊疗方案的形成过程向学生进行了完整而真实的展示,这是一个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以对新冠肺炎的诊疗实践为基础,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深化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并运用于新冠肺炎的诊疗。这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科学的认识发展过程,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做到了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再如21 题材料向学生展示了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情况。在通常情况下,闲置的工业厂房和设备往往被当成了废弃物,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而现实中却被许多城市变成了发展的“宝贝”——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主动通过实践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满足人们需要的联系,创造出新的价值。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接触越来越多,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信息快餐化、市场自由化、传媒商业化现象突出,要想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了解事实真相,回答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给学生展现社会生活的全貌和全过程。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创新育人模式,全面地、系统性地、动态地再现生活过程,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引导学生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认识现实生活的逻辑。否则,学生很容易基于自己了解的部分情况,或许只是个案,或许只是事情的一个片段、剪影,甚至只是个传闻,并就此下结论,结果往往会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取义,甚至是以讹传讹;对于未来的人生道路,或急于求成,或不思进取。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忠实再现生活演进的复杂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生活的全貌和全过程,树立远大理想,投身伟大事业。

三、展现生活秩序,弘扬法治意识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生活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何自由生活都是有序的,自由生活的有序是靠规则来维护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没有规矩,或者有规矩而不遵守,势必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生活生产遭到破坏,人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现实生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无论是道德规范,还是法律制度,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反映,每个公民都应该严私德、守公德,坚持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展现现实生活的有序性,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的自由都应该建立在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思想政治试题凸显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选取生活中典型案例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感受到社会正常有序运行需要规则保障,更需要自觉遵守规则。如17 题选取的材料就展现了国家机关运行的基本秩序和规范。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察立法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给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赋职能”“定规矩”,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科学立法,实现国家监察委立法的有法可依。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对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职权的理解更加准确,可以了解和感知我国国家机关运行的内在秩序,体验生活的有序性,更加深刻的体会有序的社会生活有赖于法律规范,生活以法律与规则为准绳才更加公正、更自由、更有尊严。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宣讲宪法精神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要向学生强调,人民美好的生活应该秩序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正反两方面的情境,让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体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比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二课“民主监督”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主流媒体的情境资源激活课堂。在这些情境中,人们的美好生活因规则的被破坏而失去秩序,当事人切身利益受损,社会利益也受到威胁,学生会由此感受到规则的必要、法治的必须;情境的发展一般是通过法律的途径使当事人及社会的利益得到维护,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树立起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通过生活秩序的相关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四、描绘美好生活,促进公共参与

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是靠奋斗得来的。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我国经济繁荣昌盛、政治民主进步、文化色彩斑斓、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日渐美丽,已经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人民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美好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纯粹的个人活动。任何个人都不能孤立生活于社会之外,任何个人的孤立奋斗都不可能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美好的生活靠共建,美好的生活要共享。认为社会生活与我无关、参不参与都无所谓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新时代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开阔眼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热情、有序、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思想政治试题从生活的社会性入手,让广大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变化中领会到: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需要每一个人做出贡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有更加精彩的明天。如23 题材料描述的广西某山村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境。该山村村民之前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绿水青山被破坏;如今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美丽的山村成为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自然会生出对美丽生态的向往,产生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愿望。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描绘出美好的生活蓝图,既要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展示给学生,培养一双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创设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产生渴望,激发斗志。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育为引领,“五育”并举,努力打造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生活之美、体验劳动光荣、感悟创造幸福、感受奉献伟大,努力提高参与能力,激发起积极有序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热情和责任意识,在劳动奉献中创造价值,在奋斗拼搏中创造精彩人生。

猜你喜欢

村民思想生活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思想与“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