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消逝的《红日》

2020-12-24王圣贻

书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吴强红日伯伯

王圣贻

看书是我人生一大乐事,这大约与家中到处是书橱、书籍分不开吧。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我就喜欢偷偷翻家父辛笛的书橱,从封面的装帧与书名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看,这样囫囵吞枣地看了不少中、外名著,战争题材的小说接触相对晚一些。1954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说,它的封面一下吸引了我,至今仍记得的是一群兴奋的解放军战士正把一个小战士抛在半空中,而他手中高举着小马枪,看来是关于一个孩子的故事,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地主家一个十几岁的小帮工,有幸给解放军当了向导,深感解放军大家庭的温暖,但因年龄太小,部队无法收留,他只得离开,以后不堪忍受收养他的保长家的虐待,遂逃出,经过一番磨难,找到了解放军,并在一次战斗中凭着他的机智和勇敢,在歼敌中立了大功,受到大家称赞,而被批准入伍。这部小说封面上一下点出了书名:《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解放初期的我还是一个不大懂事的小孩,感到很新鲜,并深深感动了,于是一下就记住了作者——吴强。后来,从父亲口中知道吴强伯伯是在抗战中的1938年投笔从戎,是新四军的老战士、部队名作家;他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并发表了作品。当时他就在上海工作,这使我对这位解放军作家有说不出的好感。

又一次,去巴金伯伯家,正巧看见四五岁的李晓趴在一位伯伯身上嬉戏;父亲悄悄告诉我,那就是吴强伯伯。啊,一位老革命、一位部队的名作家竟这样随和,没有架子,这让我有说不出的仰慕。

随着时代生活的进展,歌颂革命战争题材也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热门题材。比如:袁静与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茹志鹃的《百合花》、峻青的《黎明河边》、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等。而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表现重大题材、大兵团作战方面却独辟蹊径做了一些探讨与突破,一下震撼文坛,轰动全国,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记得当时在城市大、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排队抢购《红日》,买不到就到处探询、排号,互相传阅,连夜挑灯抢读,《红日》就自然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我就看了好几遍,深受感动,印象深刻。

改革开放后,我在大学教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时,就把《红日》作为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让学生课外仔细研读后,展开课堂讨论,探讨气氛十分热烈。大家认为:它突破了传奇性及描写运动战“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一览无余,而是视野开阔有层次、场面宏大而紧凑,是以1947年山东战场上的涟水、莱芜与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为情节主线,描述有详有略,各有特点;尤其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解放军从绝境之中,一步步走来,经过莱芜战役的过渡,最终在孟良崮打败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74师,在胜利高潮中结束。部队本身经受了先后的弱强对比,与敌军的双方力量对比,既符合历史事实又不断有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让大家感到战争的胜利和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受了一次很好的红色教育,令人信服;何况全景式的描写气势宏大,又不乏刻画入微,生动形象。在描写戎马倥偬的战斗空隙中,吴伯伯腾出手不慌不忙地描述部队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前线与后方医院、后勤,还有军民鱼水情,更有当时一般作家不敢涉笔的爱情生活插曲,既有普通战士的夫妻生活,也有高级将领的情感生活甚至对爱情的追求,来衬托现代战争,同时使小说的叙述有张有弛、快慢协调,让人看到没有战争的空隙哪怕十分短暂,却显示了和平生活的美好。它既是对战争暴力的对照,也是对和平美好生活、对未来的追求,真是一幅耀人眼目的战争画卷、广阔生活画卷,真实可信。这让大家领会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家吴强表现战争的独特眼光。

它同时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真实原则下,着力写人,突出了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写了普通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精神面貌:那种中华民族的英勇、机智、顽强的战斗精神,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也表现了英雄并不是完人,也有缺点和不足。这在当时一般军事文学是不敢涉足的,但是吴强却敢于描写,尤其浓墨描述在战斗中经受锤炼而成长,不断在精神上自我斗争得到完善,如石东根连长和团长刘胜。以往描写高级指挥员,作家总是放不开笔,描写空泛,这本小说却是下了一番功夫,不管是军长沈振新还是副军长梁波,虽性格各有特点,但作为高级指挥员的形象还是真实丰满的。比如沈军长在大战前夕月下漫步的内心世界描述,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的精神状态,以及平时对身边战士的关心,对下级指挥员如对石东根胜利后醉酒、纵马的及时教育,对妻子军医的一刹那间的思念等,让人感到既是成熟的高级指挥员,同时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七情六欲。而且《红日》对于敌方人物,也没有采用当时常有的漫画化手法,把国民党军队写得不堪一击,即使是高级指挥将领,也把他们作为现实中的人来写,尤其是对74师师长张灵甫的刚愎自用、骄横狂妄做了生动刻画。作为蒋介石用全副美式装备武装的嫡系部队的师长,在攻占了涟水城后的不可一世,甚至最后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中,仍保有作为高级将领的沉着干练的一面,仍在盘算全歼华东野战军,妄想一举解决山东战场,但他又有率领部队孤军深入无人接应的恐慌、力不从心的慌乱……至于对其他军官,如投降的张小甫、军长何莽、参谋长魏振钺的刻畫既符合人物的身份、本来面目,也各有特点,这样不把敌方的人物简单化、丑化,在当代战争小说中有它特殊的意义,产生的影响甚大,因此它不愧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如今强调继承文学传统,应当不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也应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

回忆起这些,也让我想到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中,我曾经在上海作协看到吴强伯伯的名字被红笔打上“××”的大字报,《红日》这部小说也被批得一无是处,什么“歪曲我军官兵形象”、“不恰当地描写爱情生活,力图以此冲淡我军勇敢战斗的生动画面”、“竭力美化国民党反动派形象”等,认为是一株“大毒草”。为此,吴强受了不少非人的折磨,曾被靠边劳动、隔离审查并一度坐牢。但他从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念,即使在牢中,妻子去探望,仍关心询问被抄去的《堡垒》上部书稿;稍有可能仍悄悄继续撰写《堡垒》有关的提纲,心心念念想着创作。正是这种顽强的意志,使他度过了十余年的磨难。

1978年吴强的错案得到了平反昭雪,他先后出任上海文联、上海作协的领导,他仍坚持写作,不仅设法找回“文革”时被抄走的《堡垒》上部残稿,补写了散佚的文字,使这本四十万字的上部在历尽二十年厄难后,终于真正与读者见面。以后,他又写了不少作品,如《灵魂的搏斗》、《咆哮的烟蒂港》,尤其是多次到苏中调查、走访、采访,创作了话剧《黄桥决战》。初稿出来后,又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并精心对剧本做了两次修改,使它真实地反映1940年10月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以七千人兵力战胜了多于自己一倍多的敌军,歼敌一万一千多,俘虏近千人。这次战役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成为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因此当《黄桥决战》话剧在1980年黄桥决战四十周年公演时,引起了轰动。由此,当年老百姓连夜做烧饼支援前方的“黄桥烧饼”也出了名。如今不仅是江苏的著名小吃,更走入国宴点心的行列,生动展示了我军的军民鱼水情,这是吴强的又一名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春节,父亲与吴强伯伯、王西彦伯伯相约一起去给巴金伯伯拜年,他俩家离巴老家较近,父亲让我陪同,我兴奋异常,他们都是我仰慕已久的文学前辈啊。

我们先到吴强伯伯家,在饭厅看到了吴伯伯的老伴尹卜甄阿姨。那是当年从武汉参军的女大学生,战斗余暇她常替吴伯伯誊写文稿,并常被作品中的主人公感动得泪流满面。如今即使在节假日,尹阿姨仍穿着旧军装,可见她对那段生活念念不忘。

吴强伯伯的书房摆设得整齐有致,不像父亲的书房有所谓的“凌乱的美”,看到了他写的行书,看到了他的围棋盘……父亲讲吴伯伯下围棋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是超级围棋迷,常代表上海业余围棋队参赛。还被上海体委授予了业余围棋五段的段位,我敬佩地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您一方面用手中的枪对敌英勇作战,同时又用手中的笔反映部队生活和根据地的火热生活,既有独幕剧,也有中短篇,还有报告文学,真不简单!”“离休后,您不僅坚持写作,又成了多面手,看来下围棋对您写作也是大有启示的。”吴伯伯笑着点头。这时父亲指着我说:“她在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指导学生精读《红日》并研讨。”父亲让我赶紧请教,机会难得。我就把前面提到的学生精读、研讨的感受做了汇报,吴伯伯听后一再摆手:“评价太高,不值得。”他还告诉我,幼时读的《古文观止》等优美篇章,至今还能背出来,对写作大有裨益;他还喜欢听说书,不管是北方的评书,还是南方的评话,都很讲究情节,讲究悬念,对他启发、帮助不小。另外,中、外一些战争名著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细腻,写《红日》时,他也常翻阅其中的片段,受益匪浅。他又说,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他直接参加了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亲历了小说中提到的三个战役,看到、听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当时行军打仗及工作太忙(其间,他先后任苏中军区政治部副部长、华野第六纵队宣传部部长等)顾不上写,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机会坐下来写作,每天总要写十五六个小时,一天完不成六千字绝不上床,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也常忘了吃饭,一心只想出一分力量把这些保留下来,传给后代,倒也不觉苦。我知道当吴伯伯把《红日》创作圆满画上句号时,他的体重下降了十六公斤,几乎“虚脱”……

面对这样的部队著名老作家,面对《红日》这样有影响的名著,我听了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深深感到幸福生活来得不易,永生难忘,教育我们在任何艰苦的情况下都要保持生活的信念。这时,我无意地低下了头,一眼看到吴伯伯脚上穿着时尚的小方头皮鞋,显得是那样的精神抖擞不服老的样子。我期待着也一心希望能读到他更多精彩的作品!但是万万没想到几年后,吴强伯伯竟匆匆地走了,生命的终点还在赶写《堡垒》下部。《红日》作为红色经典,生动地告诉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得来不易,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幸福,何况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远未结束,我们应当传承也应发扬光大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红日》的精神,团结一致,保卫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吴强伯伯在《红日》中永生,他也永远活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心里。

猜你喜欢

吴强红日伯伯
请牛伯伯讲“为什么”
帮牛伯伯围栅栏
“伯伯”叫错了?
勤劳为国本 红日映中国
祖国 你是喷薄的红日
和甘伯伯去游河
那抹红
从机构远离看AGM和EFB
人间红日艳阳天
211282 Comparison of long-term graft patency of onpump versus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