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2020-12-24路文军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水平专业建设有效途径

路文军

摘  要: 为满足“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高水平专业建设。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定位准确,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合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课程体系要不断进行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建设内容和形式要不断更新完善,为适应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对人才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终实现高水平专业建设。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高水平; 专业建设;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4-0011-05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不同发展阶段,办学规模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已达到1300余所,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千万[1]。高职教育过去几十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尤其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衔接、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多年来,外延式发展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类型的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的实施[3],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4]的发布,提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培养不同类型人才以适应“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

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过程中不重视学科建设、忽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重要影响作用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5]。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就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重要影响作用,认识到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我国高职教育多年来专业建设水平不高,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学科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理清學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高职专业建设很难在高水平上进行。

一、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

(一)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为各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我国高职教育已从过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随着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的实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同时为了迎接2030年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6],这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希望和期待,高水平专业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切实保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必要性。

(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提高学科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构成了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学科建设的重点是科研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专业建设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建设是其核心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是其目标。高水平学科建设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专业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高水平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水平学科建设。此外,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平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要了解专业建设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专业建设上要结合本地区、本院校具体实际,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放在首位,在制定合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完善课程体系、创新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机制,这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有政策和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它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政策和理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实践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近年,教育部颁布了多个文件用以指导高职专业建设,例如《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3]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些文件从宏观上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南,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以这些政策为引导,同时要充分研究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理论依据,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方面不断深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展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途径[7],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二)人才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准确,只有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才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和行业需要。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要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必须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对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本院校师资队伍和生源情况,以及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区、本行业的优势。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还要做到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充分利用本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结合本院校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能显示出本院校的培养特色,力争在业界起到引领作用。

(三)人才培养方案能经受住实践检验

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并能经受住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检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迅速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服务社会,适应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每一轮的培养方案实施后需要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研,调查对象应包括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及毕业生本人,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当面访谈,都需要对访谈内容进行事先设计,从中发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改进和完善下一轮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如果一所院校的生源和就业形势良好,即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那么这所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做到了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的制定就科学合理。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核心作用,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有政策和理论基础,因为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对教学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一门课程的设置必须确保能够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遵循政策和理论指南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侧重的是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九十年代强调实践教学,21世纪以来强调的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8],这是各院校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改革的政策和理论指南。具体到课时比例的设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高职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4],这为规范具体课程设置提供了细则。从宏观上来说,各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在具体课程设置过程中要以相关政策为依据,确保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合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以及本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随着2012年国家对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发布,各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中进一步强化职业性和实践性[9]。

(二)合理规范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措施

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设置要做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设置比例合理,因为它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和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实践课程是专业理论课程的延伸,不但能够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培養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国高职教育培养人才,不但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确保不同类型课程比例合理。

在遵循国家对不同类型课程设置要求的基础之上,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设置能够体现本院校特点的创新和特色课程。创新和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效利用本院校的优势教学资源。由于目前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还没有涵盖所有的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具体标准还不完备[9],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和特色课程设置上可以从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寻找突破口,在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具有本院校特色的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力争在业界起到引领作用。此外,创新和特色课程的设置要确保与其它课程之间形成有效衔接,确保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确保能够对人才培养目标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8]。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和特色课程还不多,这对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来说是挑战,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开发创新和特色课程体系提供了机遇。

(三)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但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必须紧紧围绕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一些通用课程如计算机、财经商贸课程设置比例偏高,与新兴技术和产业相关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10],这就需要对课程体系设置及时进行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和完善的目标应该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之间互为依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每门课程都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保障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科研水平整体偏低,教师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职业技能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培训体系、标准和认证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此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管理和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11],师资队伍整体建设需要加强。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意义

鉴于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其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师资队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解决。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人才模式已经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在知识更新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教师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对于这部分教师,可以采取“转岗”和“培训”的方式进行,对于市场上供过于求、毕业生就业前景差的专业,教师要主动“转岗”,主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力争通过“教中学” 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国家的相关法规中,尽管对于“双师型”教师还没有制定统一、明确的标准,但参照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能力,不但有“学历证书”,还要有“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各院校领导和教师都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工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保证教师能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考取相关证书,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对于不具备条件的院校,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到相关企业实践学习,也可以参加校外培训,然后考取相关职业证书,逐步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从2019年开始,职业院校可以从企业公开招聘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高职以上学历人员,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总数要超过一半[4],这从政策上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提出了挑战。

由于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更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不同于就业指导。学校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创业师资队伍待遇,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同时还可以考虑从企业招聘创业人员进入创业师资队伍,担任专、兼职教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职院校要实现高水平办学和特色办学,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产业升级、技术革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师资隊伍的要求。面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更新,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念和知识上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要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一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的要求,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不断更新。

五、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指南。鉴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7]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回顾

早在2007年,国内学者们就开始对高职教育中“产教融合”内涵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12]。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经过多年的探索,尽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合作能力、层次、融入程度上都还存在提高的空间。此外,院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很多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更多关注院校自身的发展,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往往重视不够,由此导致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深度,造成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不够深入。“产教融合”需要把企业的先进技术与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应体现出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3],但目前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由此造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产教融合”中的“产”与“教”分别代表着“产业界”和“教育界”[14]。高职院校和产业界具有合作意向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首要条件,为了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双方应在互利互惠基础之上建立正式的契约,以此来保障双方合作的稳定性。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合作过程中希望能将企业的先进技术与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之中,在研究项目上希望能够得到企业支持,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办学体制的革新,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改革。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希望能够从教师们的理论知识上获得指导,从而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13],因此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在服务经济发展与服务人的合作中寻找平衡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2018年,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及共享资源提供了合作依据[14]。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4],明确提出院校和企业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动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指南。

参考文献:

[1] 郑志勇,肖林,王书林.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 教育与职业,2018(20):33-38.

[2] 周建松,陈正江.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要素、主要特征与实现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4):122-126.

[3] 周建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回顾与提升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18(7):28-32.

[4] 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5] 游明伦. 学科缺失:高职教育专业内涵发展之“短板”[J]. 职教论坛,2018(9):6-14.

[6] 肖静. 面向2030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挑战与应对[J]. 教育与职业,2018(1):10-16.

[7] 汤智华.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J]. 成人教育,2019(1):71-75.

[8] 王永红,王诗瑶. 论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J]. 职教论坛,2018(5):47-51.

[9] 徐涵. 新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就、问题与建议[J]. 现代教育管理,2017(4):69-74.

[10] 卢玲.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内容和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18-22.

[11] 蒋世军. 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 中国高校科技,2017(9):69-70.

[12] 王鑫,王华新,于家臻. 教育决策视角下的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93-96.

[13] 马树超,郭文富. 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14]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 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猜你喜欢

高水平专业建设有效途径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m混合泳运动员技术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