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性蜂窝型成釉细胞瘤1 例病例报告

2020-12-24张佩莹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上颌骨颌骨牙根

张佩莹, 肖 灿

(1. 昆山市中医医院口腔科,江苏 昆山 215300; 2.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江苏 苏州 215006)

成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牙源性上皮肿瘤,占牙源性肿瘤的60%以上,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 单房及多房的成釉细胞瘤通常有特征性表现,但关于完全性蜂窝型成釉细胞瘤的报道较少见, 易误诊。现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 例完全性蜂窝型成釉细胞瘤进行报告,旨在提高对颌骨成釉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患者,男性,56 岁。 因“左面部膨隆 1 年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 1 年半前患者发现左上颌区有一肿物,约蚕豆大小、质硬,无疼痛、麻木、不适感,未予重视。 后肿物逐渐增大,左侧面部明显膨隆,与对侧不对称。

1.2 检查与诊断

患者面部不对称,左侧面部膨隆,鼻唇沟变浅,皮肤颜色正常,扪之质硬,大小约6 cm×6 cm,上至眶下孔以下,下至上颌牙槽突,内界至上唇中线,外界至左侧颧牙槽嵴。 口内查:22、24 牙移位,21~26牙牙槽骨及硬腭前部膨隆,前庭沟消失,黏膜表面光滑,无充血,无破溃。 无疼痛、麻木,余正常。 口腔曲面体层片示:21 牙近中至26 牙近中可见一类圆形病变,边界清楚,病变中心呈“磨砂玻璃状”影像,骨小梁结构消失,22 牙根近中移位,24 牙根远中移位,病变区累及牙齿牙根无吸收(图1)。 颌面部CT骨窗示:左上颌骨见大小为5 cm×5 cm 的颊腭侧膨胀性骨质破坏影,边界清楚,边缘可见切迹,骨质菲薄,部分不连续,呈切迹状,病变中心呈高低混杂密度影,可见密集、大小均匀骨性分隔,呈蜂窝型。 左上颌窦底受压向上移位,但上颌窦底壁完整(图2)。颌面部CT 软组织窗示:左上颌骨膨隆将颊肌推起,但软组织无肿胀(图3)。 CT 诊断:左上颌骨骨化纤维瘤;临床诊断:左上颌骨成釉细胞瘤。

图1 曲面体层片显示左上颌骨成釉细胞瘤(箭头)Figure 1 Panoramic radiograph showing an ameloblastoma in the left maxilla (arrow)

图2 左上颌骨成釉细胞瘤CT 骨窗Figure 2 CT bone window of the ameloblastoma in the left maxilla

图3 左上颌骨成釉细胞瘤CT 软组织窗Figure 3 CT soft tissue window of the ameloblastoma in the left maxilla

1.3 治疗与结果

全麻下行 “左上颌骨肿瘤扩大切除术”, 于11牙近中至27 牙近中做梯形切口,翻黏骨膜瓣,骨凿凿开骨组织。 术中见病变骨质与正常骨松质相比,质硬,色暗黄,血运差,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 于病变骨质外0.5 cm 正常颌骨处完整凿除病变组织,拔除21~26 牙,见累及牙根无吸收。 术创区填塞碘仿纱条,口腔黏膜缝合并预留长线,碘仿纱包缝扎固定。 切除的病变骨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报告示:左上颌骨成釉细胞瘤伴鳞状细胞分化。 镜下见:瘤巢周边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远离基底膜,中间的细胞彼此疏松连接, 中央星网状区发生囊性变,上皮岛内出现鳞状化生(图4)。术后2 周抽出碘仿纱条,定期复诊,半年后行赝复体修复。

图4 左上颌骨成釉细胞瘤组织病理图像(HE)Figure 4 Histopathological image of the ameloblastoma in the left maxilla (HE stain)

2 讨论

成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牙源性上皮肿瘤,占牙源性肿瘤的60%以上,好发于下颌磨牙区、下颌支及下颌角,上下颌骨发生比为1∶4,发生于上颌骨者常累及上颌窦,无性别偏好[1]。 该病多发于青壮年,初期常无症状,逐步增大可使颌骨膨隆,造成颜面部畸形。 累及牙松动、移位;囊壁边缘不整齐,呈半月形切迹,囊腔内根尖可呈截根状、锯齿状或斜面状吸收。 虽为颌骨良性肿瘤,但因其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且具有术后易复发的特点,因此术前的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术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口腔曲面体层片、CT、锥形束 CT(CBCT)。 根据成釉细胞瘤在CBCT 上的影像学表现,可将其分为单房型、多房型、蜂窝型(骨内型)及软组织型(骨外型)。 其中单房型及多房型临床上较常见, 影像学表现典型,易于诊断及鉴别[2]。 蜂窝型的成釉细胞瘤很少见[3],本例病例影像学上表现为病损区呈团状混杂的密度影,正常骨小梁结构消失,骨性分隔密集、呈蜂窝状且大小均匀;术前选择行CT 检查,因CT 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并且观察不同的组织可调节适合的窗宽, 有利于显示不同密度的组织及病变。较之CBCT 而言,CT 图像中的软组织显像更好,虽然其空间分辨率低于CBCT, 但仍可显示病变组织与牙槽骨及牙的关系。 结合影像学及术后病理结果,本病例可诊断为完全性蜂窝型成釉细胞瘤。 因其发生于上颌骨,临床上较为罕见,易与骨化纤维瘤相混淆。 后者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好发于上颌骨,界限清楚,有包膜,呈膨隆性生长,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压迫邻近的牙根出现牙移位及牙根吸收的现象。 骨化纤维瘤病变区内纤维成分和矿化成分的含量,直接影响影像学的表现。 影像学上早期病损为边界清晰、 体积较小的透光影,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透射/阻射混合影,最终形成完全阻射影像[4]。

成釉细胞瘤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发病部位及病理分型,以期在最大限度保存功能的同时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手术方式包括刮治术及根治性手术,必要时还可行颌骨部分切除术和全切除术。 刮治术仅刮除瘤体,不涉及邻近骨组织,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骨组织, 减少术后畸形的发生。根治性手术需在肿瘤外0.5 cm 正常骨质处扩大切除,以降低复发率,但却造成了颌骨功能障碍。 根据细胞成分的不同,成釉细胞瘤主要分为 5 型,即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基底细胞型和颗粒细胞型。 尚多等[5]通过对109 例成釉细胞瘤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成釉细胞瘤的复发率与成釉器期细胞的幼稚程度有关。 滤泡型细胞为早期幼稚成釉器期细胞,且常伴有鳞状化生,处于分化的活跃期。因此,其复发的概率大于其余的分型。对于儿童期的成釉细胞瘤,根治术后造成的面部畸形易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且儿童期丛状型多见,浸润性较弱,术后复发率低,可首选刮治术,即使有复发,待成年后再行根治术[6]。 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存在相互诱导、相互调节的作用。 成釉细胞瘤细胞在生长时,上皮细胞周边不规则,生长快,成纤维细胞少且生长迟缓,使其对上皮细胞的游出局限力差[7]。 发生在上颌骨的病变,与眼眶、翼腭窝和颅底等重要结构相比邻,骨皮质较薄,骨质疏松,血运丰富,较下颌骨更利于肿瘤的生长扩散, 采用刮治术治疗,复发率较高。 多次复发可致恶变,因此发生在上颌骨的成釉细胞瘤应该采用根治术[8]。 手术应保留足够的安全界限,确保无瘤细胞残留。 本例病例发生于上颌骨,且病理分型为滤泡型伴鳞状化生,浸润性强,应采取根治术,在正常颌骨边界切除肿瘤,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猜你喜欢

上颌骨颌骨牙根
上颌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的研究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腭裂术后硬腭前后部瘢痕对上颌骨生长影响比较的有限元分析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研究进展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瘢痕对唇腭裂上颌骨生长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钢 琴
颞肌瓣加预制钛网复合松质骨Ⅰ期重建上颌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