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版本新教材“服务业区位因素”内容比较研究

2020-12-24戴何明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湘教版图版区位

□戴何明

(广东省两阳中学,广东阳江 529500)

进入21 世纪,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2015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已超过50%[1]4。为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突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地理2新增“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内容,以“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来替代原来的农业、工业的三条内容标准。对各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二新教材中该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内容编写的结构,比较案例的使用等,能更好地整合各个版本教材资源,提高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为提升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一、教材比较

(一)知识结构比较

“服务业区位因素”一节与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并列出现在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二新教材的第三章内,属于第三节的内容。各个版本都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形式编写该节内容,表1 所示的是各个版本编写的知识结构。

表1

四个版本教材中该节内容都可以分为两部分——服务业概念与服务业区位因素。通过对比可发现,湘教版与中图版都单独编写“服务业概述”的内容,而人教版和鲁教版则是在第一部分“服务业区位因素”中对服务业的概念、特征与分类进行阐述。人教版是四个版本中唯一明确讨论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湘教版是按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两部分进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编写。鲁教版除了在第一部分介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外,还在服务业空间布局与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两部分详细阐述具体服务业类型的区位因素。

(二)分类表述的比较

服务业分类的界定直接影响到教材中关于服务业区位因素的编写结构,四个版本中关于服务业分类表述的比较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图版与鲁教版都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类。湘教版比中图版和鲁教版多划分出的“公共服务业”,可以看作是人教版中的“非商业性服务业”。而人教版的商业性服务业可以看作是其他三个版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与生活性服务业(零售、餐饮、住宿、娱乐等)的整合。

四个版本关于服务业分类表述不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编写者对服务业理解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由学者们进行研究时基于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出现差异明显的分类方案。目前国内文献中介绍得较多的是布朗宁—辛格曼的服务业四分法以及西方国家将布朗宁—辛格曼的服务业四分法进行综合之后提出的服务业四分法。我国学者阎小培在整合布朗宁—辛格曼的服务业四分法和其他学者的分类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服务业四分法方案[2]。张文忠于1999 年提出服务业四种类型的划分方案[3]273-274,并编入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第二版)》,随后在该书的第三版中明确提出了服务业四种类型的名称[4]。国内外关于服务业四种分类方法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对照表3,可以理解为湘教版、中图版与鲁教版教材中关于服务业的分类是参照了张文忠的分类方法。

(三)内容的比较

1.服务业区位因素阐述的比较

服务业是生产服务产品的部门,高度集中于城市,与农业、工业相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由于服务业自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也存在明显差异。服务业区位因素是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区位因素通常包括市场需求、劳动力、交通运输条件、人才和科技创新、地价、生态环境、政策等[1]6。方远平等人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区位因素分类的研究,构建服务业区位因素体系,包括经济因素、空间因素、信息因素和人文因素[5]。

四个版本教材中,湘教版教材按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两部分进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阐述,例如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大城市,主要是由于城市具有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设施、制度与环境、科技、人才和市场等区位优势;商业性服务业与交通、市场、行政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三个版本教材则是按因素的列举方式展开阐述。人教版、中图版与鲁教版都选择了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因素。人教版教材还列举集聚、历史文化等因素。中图版教材列举地价、其他(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因素。鲁教版教材则列举自然因素(旅游业)、政府监管、法律等,在服务业空间布局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分别阐述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在第三部分以案例的形式单独介绍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2.案例选择的比较

本文所指的案例包括图像、阅读材料、探究活动等。

(1)情境导入的案例比较

情境导入部分,人教版与湘教版都是采用了基于生活情境的网络购物案例,其中湘教版提供了详细的网络购物流程示意图。鲁教版同样是以生活情境的案例——以张涛全家去云南旅游,呈现与旅游相关服务业部门示例图作为导入,要求学生思考此次旅游活动涉及了哪些服务业部门,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中图版提供了广州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案例,配以生活性服务业由城市中心向外围蔓延示意图,通过文字材料给出促成广州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三方面原因,要求学生思考影响广州市生活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与其他三个版本的导入案例相比,中图版的导入案例显得学术性较强。

(2)正文部分的案例比较

选择合适的案例,能有效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四个版本教材在导入部分和正文部分方面既有相同的案例,也有差异明显的案例,体现了案例选择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表4示意四个版本教材正文部分选择的案例。

表4

由表4 可知,从数量上来看,中图版选择的案例最少,人教版与湘教版选择的案例较多。中图版、人教版与湘教版都选择了上海金融服务业的案例。人教版、中图版与鲁教版都出现了物流业。人教版的大型购物商场与鲁教版的某城市商业综合体案例相似度较高。人教版的显著特点是选择了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通过设置探究活动“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较好地达成地理2 的最后一条内容标准“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鲁教版的“西安市城区部分宾馆、饭店分布”案例,较好地体现了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3.服务业区位选择理论渗透比较

(1)中心地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认为,中心地对周围地区承担中心服务职能,理论上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服务区的中心。中心地理论主要适用于研究城市体系、零售业、集市和以个人为对象的服务业[3]275,因此是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理论之一。

湘教版在第三部分“生活性服务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例”中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中心地理论,并明确指出,除了研究城市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外,中心地理论对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鲁教版在第三部分“案例: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中通过不同零售业场所的服务范围示意图(正六边形图)来渗透中心地理论的原理,指出:高等级服务场所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数量较少,彼此相距较远,低等级服务场所则反之。人教版和中图版在该节没有出现中心地理论的内容。

(2)集聚理论

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韦伯最早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聚集经济理论,集聚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一种生产力布局形式。在城市内部,服务业既有同行业的集聚,也有不同行业的集聚,并且在空间上的集聚较工业更为明显。服务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追求企业间商务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补性,以及高度熟练的劳动力市场[3]275。

人教版以大型购物商场为例,说明集聚也是影响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以及集聚带来的效益。鲁教版在第二部分“服务业空间布局”中以美国“硅谷”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案例,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特点。同时以“探究城市商业综合体”活动来体现不同行业空间集聚现象。中图版与湘教版没有明显体现集聚理论的案例。

二、教学建议

综合四个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以下处理。

情境导入可以选择人教版、湘教版的网络购物案例,或者采用湘教版的O2O 电子商务模式案例、鲁教版的“西安市城区部分宾馆、饭店分布”案例。这些案例包含了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情境,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地理素养,就是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而具有“地理的视角”和“地理的头脑”,会用地理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地理的思维思考世界。地理核心素养可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得以呈现。

关于服务业的分类,建议采用湘教版的三分法,或者采用张文忠的四分法,然后采用湘教版的探究活动,列出服务业的具体行业,让学生将其填入表中相应的位置,区分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的具体行业,并比较不同服务业的异同,为学习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打好基础。讲述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时,建议呈现人教版的商业性服务业区位因素图或中图版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图,让学生获得整体的感知,再呈现方远平等人的服务业区位因素体系图,便于学生对区位因素进行分类的把握。

猜你喜欢

湘教版图版区位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基于平板电脑的初中地理精准课堂的构建——以湘教版“中国的主要产业:农业”教学为例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六课《可爱的家》教学设计
从区位地理角度分析九月赴疆采棉工大潮现象
新世纪以来唐代墓志的收藏与刊布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