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排螺旋CT 对于周围型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2020-12-24刘艳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8期
关键词:鳞癌腺癌螺旋

刘艳春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0 引言

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一经发现多为中晚期,且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不佳。目前阶段,其临床发病率显著提高,为不断改善此疾病早期诊断的效果,临床多选择多排螺旋CT 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1]。基于此,文章将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多排螺旋CT 的诊断价值,全面提高诊断工作的效率,希望有所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50 例。其中,男3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55.93±5.54)岁,平均病程(18.12±6.36)个月。

1.2 方法

选择使用佳能多排螺旋CT 进行检查,患者需呈仰卧体位,双臂上举,头先进的方式,并于检查之前参与呼吸训练。扫描范围为肺尖至最深一侧肋膈角底部,在深吸气后屏气的情况下扫描[2,3]。扫描参数为120kV,125mAs,层厚5mm,FOV400mm×400mm,螺距53。滤波卷积算法52/19(肺组织算法/软组织算法)。扫描完成后将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并将层间隔设置为1mm,层厚度设置为1mm。常规设置肺窗窗宽1200 HU、窗位600 HU;纵隔窗窗宽350 HU、窗位35 HU。在此基础上,应针对可疑病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一般会选择常规剂量,完成动态增强扫描操作。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给药,造影剂选择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以及0.9%的Nacl 注射液,按照每千克体重1.2ml 标准给药,剂量分别约为70ml/40ml, 注射速度为3ml/s,并在扫描开始之前行20ml 0.9%的Nacl 溶液试水,用来检测患者的血管对高压注射器的适应程度。注射造影剂后35-37s 开始扫描[4]。动态增强图像同样进行相同参数下的薄层重建。

1.3 评价指标

50 例患者经观察分析,其CT 影像表现有:(1)毛刺征;(2)分叶征;(3)磨玻璃样密度影;(4)胸膜凹陷征;(5)血管集束征;(6)空泡征等,进行动态增强的病例,除可见上述征象外,还可见病灶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经病理证实其病理学组织分型有:(1)腺癌;(2)鳞状上皮细胞癌(鳞癌);(3)小细胞癌等。对50 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多排螺旋CT 检查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经研究证实,50 例患者病理组织学分类结果中,占比最大的是腺癌,病例数为38 例,比例为76%。鳞癌位居其次,病例数为11 例,比例为22%,小细胞肺癌1 例,比例为2%。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的CT 征象有一定差异性,且经深入分析后证实,在鳞癌病灶中最常见的是分叶征,病例数为10例,比例为91%,容易合并阻塞性肺炎(3 例)。而腺癌病灶内最常见的是毛刺征,病例数为34 例,比例为89%,容易并发胸腔积液(14 例)。

3 讨论

肺癌为恶性肿瘤疾病,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具有多发性特征,严重危害了人类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周围型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其中,CT 作为影像学首要的检查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查,可清晰地观察病灶[5]。近年来,CT扫描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且发展速度加快。加之肺部病变临床经验的不断累积,多层螺旋CT 的临床价值也逐渐凸显出来。多层螺旋CT 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且能够迅速扫描,将影像特点清晰地显示出来,保证肺部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不断提高,因而在临床诊断肺部疾病中的应用十分常见[6]。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证实,不同的病理类型,其病灶发病部位并不存在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各个肺叶的不同病理类型病灶没有差异[7]。除此之外,不同的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其大小也不存在区别。在此次研究中,50 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病理组织学的分类方面,占比最大的是腺癌,鳞癌位居其次。

不同的组织病理类型,病灶CT 征象主要包括毛刺征、分叶征、磨玻璃样密度影、胸膜凹陷征等,而在鳞癌中,分叶征最为常见,甚至会合并肺炎与胸腔积液等疾病[8]。分析具体原因,鳞癌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病灶的生长大小,其不同部位的生长速度也不同,因而容易表现出分叶征的情况。对于腺癌病灶而言,最常发生的就是毛刺征,与其他的组织学类型相比,胸膜凹陷征的发生率也较高,而且容易合并胸腔积液。究其原因,腺癌病灶容易出现瘤周组织的纤维化,使得周边肺组织与胸膜受到牵拉。

众所周知,周围型肺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发病部位以呼吸性支气管和三级支气管为主,在病理分型方面,腺癌最为常见。但目前阶段,周围型肺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但在临床实践中一般认为和吸烟、遗传、肺部慢性感染和电离辐射等多种因素存在直接关联。在临床中,此疾病的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很难在短时间内察觉,待临床症状相对显著的情况下,疾病已经发展至中晚期,预后效果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说,要想确保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断增强,就必须尽早诊断与治疗[9]。在临床诊断检查中,CT 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肋骨结构与胸部轮廓加以观察,同时操作便利且不具有较强的辐射,所以也逐渐发展成周围型肺癌患者常规检查的手段。

综上所述,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发现,周围型肺癌多层螺旋CT 征象和组织病理的类型存在一定关联,在检查与诊断方面,通过对多层螺旋CT 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周围型肺癌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同样也被当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初步筛查手段。为此,在后期深入研究中,可适当扩大研究样本的规模,延长研究的时间并增加研究指标,以不断丰富临床研究工作的成果,增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更好地证实多层螺旋CT 应用于周围型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与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尽早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措施,使得疾病发展受到控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全面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鳞癌腺癌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奇妙的螺旋
Aurora-A在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特点和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