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作者的价值与治理能力

2020-12-24王民权

中国农业会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工作岗位工作者经验

王民权

引言

如果将我们每个成人的生活从工作的角度分析,工作就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工作者,时时都是工作者。如果工作从主宾角度区分,工作就有主体与客体之分,我们每天都在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主宾不断在变,非常有趣,构成多姿多彩的生活,构成纷繁复杂的世界。

如教育行业,在学校里,教师是工作主体,学生是工作客体,教与学,老师和学生都是工作者;在交通运输行业,交通管理主体是交警及运管人员,行人和乘客是工作客体,行人和交警都是工作者;在医院,医生护士是工作主体,患者躺在病床上接受救治是工作客体;在服务行业,餐厅经营人员是工作主体,餐厅用餐客人是工作客体,都是工作者,客人用餐也是工作;酒店运营者是工作主体,住店旅客是工作客体,都是工作者,就是旅客睡觉也是工作;一名酒店经理刚刚上班,还是服务工作主体,提供服务,来到餐位陪朋友一起吃饭,身份就变成了工作客体,接受服务;在政府机关,公务员是工作主体,人民是工作客体。因此现代社会,人人都是工作的主体与客体,时间不同、环境不同,身份就不同,每个人都应当明确身份的即时转换,只要人人懂得科学工作,尊重自己工作岗位,尊重自己工作时的身份,爱护工作时的服务对象,就会形成和谐美好的工作氛围,人人幸福快乐。

工作者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工作者有思想,能够通过思想的实现,保护自然世界、改变自然世界、应用自然世界,能够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工作者的治理能力表现在工作者有知识、工作者有经验、工作者有能力,工作者能够通过对党和政府政策的学习、通过圆通制工作标准的训练,把无限的思想有限化、把无形的经验有形化、把隐性的流程显性化、把零散的要素系统化、把杂乱的节点条理化、把不可控的结果可控化。

工作者的价值和能力是通过工作者的岗位表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人爱岗敬业,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会呈现在我们美好的生活中。

一、现代岗位定位与工作组合

岗位,是一个特定的职业环境,由具体的工作内容组成,是组织要求个体完成的一项或多项责任以及为此赋予个体的权力的总和。用传统思维来看,物质生产环境中如理工农医类不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差异比较显著;而在脑力劳动环境中如文法经管类不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差异就难以用眼来区别。如何科学区分文职岗位工作的不同,圆通制对脑力劳动、文职岗位工作机理进行了科学解剖和分析,通过工作标准显化脑力劳动的工作内容,能够科学简捷区分文职岗位与其他工作岗位的不同。

工作岗位是单位内部根据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工确定的责任体,单位责任与权力都是通过岗位上工作人员施行的。了解社会和单位工作岗位的设立及管理规律是重要的工作经验之一。中央编办、中组部、人社部通常掌管全国重要部门重要工作岗位的统筹编制与管理工作。一个机构是否设立,设立一个机构后内部设立几个部门,设置什么岗位,往往都是编制办公室负责的;一个政府机构设置几位领导,如何分工,多是组织部门确定的;全国企事业单位岗位如何统筹设置,岗位工作技能如何发展,都是由人社部门负责的。而广大的农业系统民营企业和组织岗位,都是单位管理者根据需要自行设定的。

工作岗位的任务内容,单位规模不同,行业不同,都有所不同。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在文职岗位工作调查研究中发现,每年有近80%的岗位工作内容发生变动,基本都属于行业专业技术进步引起的内容改进,而变化较慢的基本都是通用工作。通用工作不像有些行业消亡了、产业限制发展了等变化很快,许多中小企业文职岗位工作者离职率高,这部分人群对工作内容的变化研究少,特别是经常变换岗位的人员,对工作内容变化感受迟钝,政府机关改革力度大,大型企业文职岗位工作人员对技术及管理标准变化而带来文职岗位工作流程的变化感受明显,因此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岗位及工作项目,让学生了解变化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工作者如果与其工作内容结合起来,就有许多特别的形象化描述。如公务员,局长、县长;如军人,将军、士兵;如农民,果农、棉农;如教师,教授、讲师;如医生,大夫、护士;如公安,干警、特警;如法官,书记官、律师等等。这些工作是社会上大家经常遇到的情景,诸如农民从事的劳动大家都比较形象化,工人的生产也比较形象化,而文职岗位的工作就比较抽象。这里要注意,农民和工人的作业,人们称谓是“劳动”和“生产”,而文职人员的作业,人们称谓是“工作”,因此说工作者,通常多指的是文职岗位。

能够精准区分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便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岗位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准备,提升在职人员工作价值分析和工作能力评估。工作能力,是指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本领,岗位工作能力是完成特定岗位工作任务的本领。能力水平高低,是判断岗位胜任力的先决条件和主观条件。工作岗位总是以一定工作内容为条件的,以工作者有完成这些工作内容的能力作保证。如果没有完成该岗位工作的能力,就不能进入该岗位工作,对个人来讲也就是不能满足该岗位的任职要求。

那么,工作有没有头?有没有尾?笔者进行了深入透彻研究。从个人角度来看,人们进入工作岗位之时就是工作的头,离开工作岗位时就是工作的尾,这是基于个人认知的普遍现象。因此通识工作经验,最应掌握的技能,是学会一项工作从头至尾各重要环节构成的工作内容和行为动作,可以将这个过程细分为16个要素,编制成16项工作标准,构成最基础的通识工作经验,学生通过对16项通识工作标准的训练学习,就掌握了工作科学的基本要素,如同学音乐要学每个音节,学英语要学ABC等26个字母,通过这些工作要素对应工作标准的学习训练,就能具备工作基本功,就能建立起“用圆通制思维谋事,用工作标准模式做事”习惯。今天本文重点要研究解决的是通用工作经验,就是每个文职工作者经常遇到的,在人生经验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普遍、最基础、对成功者未来非常重要的工作技能。这些工作项目的工作技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管理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通用工作标准是比较流水化的作业内容,内涵变化少,缺乏知识的人,把这些事做得次数多了,也能够学会,并能做好。社会上评论说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际上不是他们缺乏专业工作经验,而是最缺乏文职岗位通识工作经验和通用工作经验,缺乏在通常工作环境下大家都能够做出的规范行为表现,缺乏大家都普遍要用到的工作技能,大学毕业生都不会,许多在职人员也不会,必然受人诟病,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不高,这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工作组合与人工智能

大学现在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园”、“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构、环境层出不穷。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工作岗位的特性稀释了,变成基于项目的合作,随机的组合。有事就合作,没事就分开,这种事件项目性工作模式,不受距离和空间限制,因此对于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影响很大。

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工作空间和工作时间相对固定,就需要基于岗位来开展工作。因此工作岗位有什么工作任务?应当安排什么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谁来完成?一定是我们大学毕业生吗?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快车道,实现各级各类文职岗位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现代化,要加强文职岗位工作科学的研究,适应风起云涌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适应“机器人时代”的到来,积极应对高新科技对人类工作经验带来的挑战。

家庭机器人、酒店服务机器人、情感机器人、绘画机器人、书法机器人、写诗机器人、唱歌机器人……连诗歌这样表现人类情感的复杂思维所产生的非逻辑语言都可以用写作的智能机器人,对于完成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具有普遍性、逻辑性特点的工作标准萃取任务,似乎只在股掌之间,远远超越了人们对“产业机器人处理危险及重体力工作”“大数据识人断事”的期待,需要建立适应发展的全新规则,成为激励科技哲学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也成为工作科学——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命题,积极构建人类应用这些成果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发展替代人力不足或人类不乐意处理的事务。

未来文职岗位工作前景如何?谁来当领导?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基于圆通制科学工作理论的人工智能算法与工作匹配,研究发现对文职岗位工作组织进行项目化、标准化,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预测,就能将一项一项的工作,一组一组的工作,不断地分化组合,重新定位工作的组织者、工作流程、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空间和工作对象等等,既能够更大程度上实现共享,又能够使工作者因工作项目的需要而合合分分,聚聚散散,发生与传统固定岗位分工模式截然不同的新模式。社会需要人工智能机器人,我们也需要熟练掌握通用工作技能。工作标准化的发展,会为人工智能更多地引入工作环境带来助力。

随着技能事务性工作逐渐被机器人所取代,大量人力资源被节约。“识人断事”说的是人们对人的品行的认识和对事情真伪的鉴别、判断和预测,是人的思维结果。“识人”如非常科学的“指纹密码”、“面部识别”、“眼睛识别”等人体外部识别,“测谎仪”对人内心识别;“工作标准”就是断事,一环一环,目标路径、时间空间、资料文档,如同诸葛亮锦囊妙计。“识人断事”的正确性和准确率,是对人的智慧水平的检验,是建立在人对知识的获取与掌握、经验的积累与提取、信息的梳理与分析等一系列深度思维基础上;综合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及其图像识别、学习和语言处理技术等集成的“大数据”,基于对海量信息资料的挖掘和分析,辅助计算机飞速计算技术,支持智能机器人的学习和联想能力,以及将已有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联想的能力都得到迅速提升,机器人学习过程,给我们大学生工作经验学习带来启发,不断加强工作科学的研究,在经验萃取智能化及工作标准的研究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建立对未来、对工作的基本掌控力。

工作事件化随机组合或因某种任务原因,对不同工作部件组合成为新工作。这为我们进一步提高研究工作标准水平,强化工作标准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升华工作标准的多维度内涵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新“工作规则”、“法律规定”总是以人们向往的美好前景作为化身被人们所接受、理解和期盼的。

新生活是持续不断的。我们鼓励学生立志、拟定目标、制定解决方案,追寻工作科学,今天工作科学的诞生,是人类不断认知的结果,也是人类几千年追索的必然,虽然它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圆通制的诞生也刚刚起步,甚或很多人还不承认工作科学,但它的孕育过程却是源远流长、主脉清晰。我们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研究,仍然是工作科学未来能够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重点,是保证未来新生活不断创新的源泉。

三、工作经验因需而生、因岗而生

工作者为什么需要工作经验?因为人们要维持生计的需要,要完成工作任务或解开难题。未来有什么难题需要工作者去解决?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难以预料的事,许多经验就无从说起,需要掌握研究未来难题的方法,学会即时萃取经验的能力。因此研究工作科学,我们研究圆通制工作标准怎样科学萃取经验,非常重要。总体来说,在研究圆通制过程中发现,萃取经验过程要重在分析、比较、归纳、整理、综合,注重各种可能因素对事件的影响,工作标准的特性是为给更高级工作标准的规划、决策、计划、管理、执行等工作提供依据。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等也成为当代工作科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圆通制的研究方法大多来自其他学科领域,其中一部分是由我们研究圆通制者创造的。工作标准的研究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圆通制科学工作法、德尔斐法、形态分析法、类推法、关联树法、交互影响矩阵分析、时向序列分析、指数平滑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回归分析、系统动态分析、脚本法(前景方案)、编制连续图像、网络分析、历史类比等20余种。其中圆通制科学工作法就是剖析工作经验的构成,提供算法。今后更多时候将萃取工作经验的过程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可以综合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及其图像识别、学习和语言处理技术等集成的“大数据”,通过对海量信息资料的挖掘和分析,辅之以中央处理器计算技术,使得今天的智能机器人学习和联想能力,以及已有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联想能力都得到迅速提升,对人类的智慧与能力形成挑战和强力支撑。

未来机器人工作能力再强大,也是我们人类创造的成果,因此学生在校珍惜学习时间,快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价值,是现实的需要。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能够针对社会机构单位,不论规模大小、业务繁杂程度高低,只要进入,就能根据单位项目的需要重新定位,比如办公室主任、财务部经理、营销经理等岗位工作内容,需要适应岗位管理内容变化与条件。毕业时积累常人许多年的经验,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就业大学毕业生学会工作组合,熟悉新形势下的岗位定位,成为社会急需的岗位精英。

四、常见工作项目与基本工作能力培养

大部分文职工作者能够完成普遍性工作,具有通用工作能力就可以快活一生。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过程、工作措施、工作环境等都在日新月异,每年总有几个甚至十多个产业调整,工作项目没有了,工作岗位被取代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产业,新的岗位,新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工作者都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面对不同时代不同人才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都是一个角度的质疑。什么人才是杰出人才?杰出人才需要完成什么工作?处理什么事情?杰出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不能一概而论。当然,如果毕业生都不能掌握遵从通识工作标准和通用工作标准,肯定不是杰出人才。对专业性工作标准来说,战争年代需要将军和优秀的士兵,要打胜仗、能打胜仗的将军和士兵,这就是杰出人才;和平年代社会需要安宁祥和的丰富生活,各行各业的建设专家和优秀工作者和具有特定才华的明星、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等等,都是基于其特定岗位的专业优秀人才。

脑力劳动者的主要工作形式,就是用脑来完成知识与信息的输入加工,如学习、思考、训练等等,用大脑思维加工输出语言、文字、信息等等。脑力劳动者的工作特性就是不会因为书写了一份报告而少了什么,而是大脑里因为撰写报告而增加了许多信息。

什么是思维?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当我们将人们的工作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输出工作结果时,思维就有突出的贡献和成果。完成一项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议,参会的人员都在用脑,都在思维,围绕会议主题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资源。因此圆通制工作思路导图将展示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并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思维更简洁地表现人的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工作车间是大脑,脑力劳动的生产过程是思维,脑力劳动的成果是语言、文字、歌唱、行为、动作等等,核心是人的智慧表现。

文职岗位是现代人脑力劳动的代表性岗位。说一千道一万,文职岗位工作者还是一个用脑思考问题和实际做事模式科学性的问题。我们总结为两个核心能力:一是按照圆通制思维谋事的能力,二是按照工作标准模式做事的能力。用圆通制思维谋事的能力就是思考事物或者谋划工作的结果,符合该群体优秀人士的普遍认同,表现出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按照工作标准模式做事的能力就是处理工作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获得该群体优秀人士的普遍认同,表现出杰出的执行能力。这两项通用工作能力,通过学习训练通识工作标准,汇聚成工作者的智慧,就能基本培养完成治理能力所需要的工作经验。

猜你喜欢

工作岗位工作者经验
关爱工作者之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致敬科技工作者
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建设探讨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开年珠宝小惊喜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