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2020-12-24王雪雯傅一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6期
关键词:教养亲子子女

王雪雯,傅一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0 引言

现今,抑郁症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并在社会、人权和经济方面造成重大后果。而青少年抑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高复发率特点,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1]。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抑郁症状较多的个体更容易在成人期发生抑郁症。因此,研究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2-3]。为了更好地使研究者了解目前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状况与特点,分析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为抑郁的干预提供依据,对青少年尽早的进行干预,本文将对青少年抑郁的特点及部分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1 青少年抑郁的状况和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 年,抑郁将成为全世界对人类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威胁,仅次于心脏病[4]。我国抑郁的发病率已达3%-5%,超过2600 万人罹患抑郁[5]。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该期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6]。我国儿童青少年学生中大约有37%左右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最常见的表现为焦虑、抑郁[4]。导致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家庭因素,人格和认知、归因风格等心理因素,应对方式等[5]。有研究推断从童年期至青少年期,个体抑郁水平的性别差异大致遵循着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小学时期男生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进入初中后女生抑郁水平逐渐增加,性别差异逐渐缩小,至初三时女生抑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即小学时期与中学时期抑郁的性别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模式[7-8]。

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

家庭中父母的教养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与子女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下相互作用的产物。既包括了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目标定向的行为,也包括了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9-10]。父母教养方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支持、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行为控制是指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限制与规范。而心理控制则表示父母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强加给孩子,限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的自主性[11]。Antia Vulic Prtoric[12]等人研究得出父母的拒绝行为对子女抑郁和焦虑的出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越低[5]。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行为的发展,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中,容易导致青少年丧失生活信心,从而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13]。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也可以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研究表明获得温暖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在经历应激事件后抑郁症状较少,消极教养方式易使青少年形成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父母自主性的教养方式是高中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子,父母冷漠的教养方式是高中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子[14]。

3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

亲子依恋是最早的人际关系形式,它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结构,指父母与儿童之间在情感上的持久的联结,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教养经历的影响[15]。在人们的发展过程中,父母依恋对对生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依恋关系对个体日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会功能的完善也有着重要影响[16-17]。心理学家Bowlby 曾对依恋定义的描述是:“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留、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并将依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恐惧型四种类型[5]。有研究得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抑郁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另有研究显示,依恋回避和焦虑的个体,自尊水平极低,而低自尊容易导致抑郁[5,18]。在中晚期青少年时期,依恋关系会发生变化,个体渴望独立,与父母的感情联系会减弱,但父母依然处于家庭领导地位,所以冲突较多,会增加中晚期青少年心理应激指数,导致抑郁症发病风险增加[12]。有研究发现母子依恋关系与孩子的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父子依恋关系只与男孩的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也有研究指出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与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倾向均呈显著负相关[19-20]。

4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也越来越多。目前青少年抑郁发病年龄有逐渐下降趋势,因此从社会家庭环境入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依恋对于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从环境方面更早更及时的对青少年进行干预,也能够控制青少年抑郁发病的几率,为青少年抑郁提供更精准的心理治疗和临床解决途径。本研究也提示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直接接触者,要加强对子女的关爱,采取相对温暖和支持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关爱和理解。父母要减少消极型、过度保护和偏爱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更多自由的空间,让青少年在青春期内能够自立自强的成长,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和社会。

此外,父母应该与青少年子女维持适度的亲子依恋水平,培养与孩子的安全型的依恋方式,与孩子建立适度的距离,有的放矢的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减少冲突,减少对青少年的心理应激事件,这样能够降低孩子患抑郁等心理疾病的风险,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教养亲子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