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龄留美学生适应影响因素

2020-12-23王佩遥马剑虹陈学芳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适应性

王佩遥 马剑虹 陈学芳

摘要:中国低龄留学生是留学大军中的一支特殊群体,是伴随着21世纪的经济发展涌现出的时代产物。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12~16岁现阶段正在美国中学就读的8位中国留学生为研究群体,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NVivo将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分析,提取出学校影响、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三个适应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中国低龄留学生在美国的适应现状。最后,将理论、实证结果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旨在提升低龄留美学生的适应性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低龄留学生;适应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3-0122-05

0引言

《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蓝皮书)》显示,中国在美留学的中小学生数量从2006年的1000人上升到2016年的3.3万人。此外,随着出国留学人群的家庭收入和社会经济背景多元化,越来越多中产阶级的子女选择出国留学。《2017中美国际教育白皮书》也指出,中国海外留学生正在向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延伸。出国读高中(及以下)的学生占当年所有出国留学学生的36%,而2013年之前低龄留学生总数还不到23%。2009年起,在美国就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直线上升,中国已在2011年超过韩国成为美国高中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国[1]。这些在国外的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低龄留学生群体。

很多家长支持孩子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外更加鼓励个性、自由的教育风格,培养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和更丰富便捷的教育资源。然而,低龄留学优势与挑战并存。人际关系问题常常成为低龄留学生难以融入留学环境的主要问题[2]。一味强调培养孩子的个性与自我,却忽略孩子的适应性,在远离父母的异国他乡,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可能让孩子产生挫折乃至造成心理问题。

国内外在对留学生的心理状况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索,揭示现象的同时为减轻跨文化的不适应问题从理论上提供了很多策略。留学生的海外适应问题可以概括为学业适应、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生活适应四个方面。胡婷等学者指出,低龄留学学生在心理承受力与稳定性上不如成年人,中外的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环境机制出现“空隙”,孤独、封闭等多种心理失衡问题更容易危及他们的心理健康[3]。Berry指出,跨文化人群在双重文化影响下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宏观变化包括经济变化、社会变化;微观变化有个体语言转换、价值观转变等[4]。此外,青春期是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时期,这段时间内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发展,部分学生很难快速适应国外的生活习惯和教育方式,在缺乏父母监护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5],除了心理上的挫折以外,他们还难以实现自我保护,对国外的校规不熟悉,甚至可能一不小心触及了法律底线[6]。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行为适应教育迫在眉睫,需要家长在保持对思想教育和能力准备的认识,学生也需要主动学习,熟悉国外的法律法规。

以往对留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到硕博阶段留学生的适应性方面,相对而言对中小学阶段低龄留学生的研究较少且起步较晚,相关研究部分年代也相对较为久远,不能适应当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合作的国际关系以及逐步发展完善的留学市场。此外,以往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理论剖析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基础上,缺乏对低龄留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和全面的挖掘。本研究希望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影响低龄留学学生适应性的真实因素,探讨低龄留美学生在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和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能有效减轻适应性问题的方法。质性研究是一种主要使用归纳法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自然情境下,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建构并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意义的研究方法[7]。

1研究方法

研究想要了解低龄留美学生主要面临的适应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对低龄留美学生的适应性产生影响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Strauss和Glaser两位学者于1967年在其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中首先提出的,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旨在从参与者所处的复杂社会生活经验中收集资料进而产生创新性的理论[8],形成用于指导研究的完整步骤。因此,本研究采取扎根理论方法来进行低龄留学学生适应性问题的质性研究,通过两头进行编码的方式,一方面提取三级编码,另一方面,根据一级编码的论文题目,结合受访者的特性进行编码。

1.1样本

研究选取了8位来自中国一二线城市的留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通过较长时间从受访者关系较为亲密的老师同学处了解到的信息和深度访谈,综合得到样本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1.2 研究过程

首先,对深度访谈做准备,列出访谈提纲。深度访谈需要详细、深入的访谈资料,注重访谈的质量而非数量。为了保证问题既有开放性,又不能过于宽泛和零散,将访谈提纲设计为半结构化访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例如,“你留学几年?你出国前有哪些独立生活的经历?你来自中国哪个城市?你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访谈对象表达事实即可。第二部分是针对访谈对象海外适应的深入问题,包括适应问题的感受和细节的追问,访谈对象根据适应问题表达自身的体会。例如,“在国外留学这几年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让你感到压力很大/最难以适应?你成功克服了吗?克服的方法是什么?家人和朋友起了什么作用?请具体介绍2~3个最典型的事件,详细描述该事件,包括发生时的情景,具体的问题描述,你采取了哪些相关的行动?第一时间是向谁倾诉和求助的?最后是如何解决的?你的家人和朋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何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用?”“你是在什么时间有了出国留学这个想法?是什么动机促使你留学?请具体介绍留学的动机和情境,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什么事情导致了这个情景?是你提出来的还是父母提出来的?这个想法都牵涉到了哪些人?是同学或者老师,还是其他亲戚朋友?你当時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最后是什么动机推动了你下决定留学? ”

接着对收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将资料逐句检查,分析其主要含义,并进行分解、概念化再以新的方式将资料重组的操作过程[9],进而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

1.3 编码的提取与归纳

通过定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对1~8号访谈材料进行层层提取,得出一级、二级和三级编码。

2研究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编码过程,最终得到影响低龄留学生适应性的一级编码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二级编码共有18个,包括兴趣爱好、申请压力、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等。三级编码共有105个,包括文化差异是挑战、克服申请压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父母给予资源、享受孤独等。具体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

2.1 学校影响

关于学校对低龄留学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学业压力大”“文化冲突”和“兴趣爱好”等几部分。低龄留美学生普遍有升学和保证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 GPA)的壓力,在他们看来,考上名校是理所当然的,GPA也必须达到80%以上全A。如2号受访者表示:“压力大的事是学习,之前我的学习排名靠前,突然有一天成绩难以控制,我很慌。从小到大觉得自己应该要达到父母寄予的期望。父母不会给出明确要求,但是如果我考不好,他们会很失望。我的自尊心也很强,对自己的目标是达到第一,我会为达到目标付出时间,总之不能容忍自己考的差。”因为背负着家人的期待,这些孩子必须竞争,他们感到责任重大。3号受访者也表示:“最让我感到压力的事情就是申请本科。所有在我身边的人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来争取更好的成绩。即使在表面看起来竞争并不是很激烈,但是所有人都在很努力的竞争。我在这个时间只能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来跟其他同学竞争,争取能够做得比别人好。”文化差异也是学校影响的一个因素。5号受访者表示:“在外留学的这几年,我认为最难适应的可以说是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比如,在中式教育中,家长普遍喜欢告诉孩子要变圆滑。情商要高,不要在学校树敌。而在美国,我们眼里的圆滑,在外国人眼里为虚伪。”

2.2 家庭影响

尽管低龄留学生早早就离开了家庭,但受访者普遍反映,他们对家庭的满意度很高。被家长陪伴留学的1号受访者说:“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我的母亲在默默为我奉献。她曾和我一同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为此,语言不通的她毅然辞去了高薪的工作,放下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社交圈,告别了家人,陪伴我度过这段最紧张的日子。在这段时间,她与我一样努力适应新的生活,却丝毫没有一句怨言。她是许多留学妈妈的真实写照,而她带给我的成长也是无限的。”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中国家长付出了不小的牺牲。6号受访者由父母作出留学决定,留学最初的两年,最难以适应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此外,这些受访者家长并没有把分数当成指挥棒强压给孩子。5号受访者表示“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我父母一点都不在意我的成绩,他们知道我给自己的压力非常大,大部分时间,他们会给我灌输成绩不重要这种鸡汤。”了解发现,这些家长本身就是国内各行业的精英,他们深谙自我学习的底层逻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孩子全面发展,也相信孩子对自我的要求。几乎所有受访者均毫不掩饰,家庭给他们的支持和选择权来源于家庭背后的资源,例如4号受访者说:“我的家庭很多时候就能给我很好的平台以及能给我提供很多很好的资源,这也是我挺感谢我父母的地方。我觉得我的家庭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对我的作用是很大的。”

2.3 社会影响

来自社会层面的影响,有一部分是在校内发生,更多的是外部社会,而这些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低龄留学生,又身在异国他乡,特别渴望友谊和朋友。如8号受访者表达想要回国:“我觉得最难适应的就是待在这个国家本身了吧。其实说实话我到现在也还没有适应,虽然我现在是能呆下去了。但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宁愿继续在国内呆下去。”她表示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想念家乡,是因为没有归属感,没有交好的朋友。中国家长通常不愿意孩子留学期间只和中国学生相处,他们认为这丧失了文化融入的意义。对于解决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的方法,1号受访者的经验是,找到自己的特长,能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也让他懂得了与同学相处的方式。

除了尽力融入群体中这一方法外,受访者表示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适应社会环境。如5号受访者说:“小小年纪出国可以说是受尽了挫折,但最终自己学会了享受孤独,提升自立能力。自己一个人久了,就爱上了一个人的感觉。我喜欢一个人坐飞机,一个人去博物馆,一个人在咖啡厅坐一天,更是享受一个人去逛街看电影。在众人眼中这是一种孤独,但其实很少青少年能学会享受这个时光。我对我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我适应自己一个人。”低龄留学生从无法回避孤独,到逐步适应孤独,最后享受独自一人的生活,他们的交友也变得理性,通常显得比同年龄人更成熟。

3讨论

本研究对8位低龄留美学生进行访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了低龄留学生在海外的适应性问题及影响因素,得出了影响低龄留学生适应性的3个主要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

在学校影响下,学生面临着同学交往、学习成绩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中外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语言能力好,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影响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还影响对他国文化的融入与理解。在美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独立思考能力,很多中国学生不具备这一能力,并非完全因为教育体制,而是语言能力不足。低龄留学生要充分运用良好的语言水平,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此外,若学校能增加学生活动,鼓励互相帮助,推动人际关系的连接,降低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缓解低龄留学生的适应问题。

家人的关怀和鼓励也成为低龄留学生在国外寻求温暖的方式,来自家庭的经济物质资源也在减少低龄留学生的适应问题上提供了很大帮助。家庭提供资源,家长精神鼓励,家长陪伴,帮助子女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家庭的信任和支持令孩子内心更加坚强和坚定,较大程度上帮助过渡和适应。社会影响则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方面,努力改变自己去融入集体,或者通过调整自我心态来面对这些社会适应上的挫折,是低龄留学生在适应社会环境上的常用方法。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寻求同伴是不可避免的过程。由于他们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很容易受到外界反馈的鼓励或打击,常需要同伴的评价来认知自我,肯定自我。除了努力学习他国文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外,在汲取多元化思维,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上,最重要还是不断完善内在的独立人格,建立强大自我,才能在社会环境中赢得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并且不因外界变化而困扰。

无论是学校影响、家庭影响还是社会影响,究其本质,留学生最主要面临的是跨文化适应上的问题。Ward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前者指在新环境中心理和情绪上的健康水平,后者是指个体接受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规范,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维持良好互动关系的能力[10],来自非中国朋友和家人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留学时长均能显著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11]。作为个体成长的微观系统,家庭发挥着直接持续的影响,除了财力支持和家人管教外,子女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为个体提供了情感支持,能够缓解不良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12]。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具备能力达到某个具体目标的评价,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能正确看待困难,对自己克服困难也更有信心。因此,低龄留学生在接受国外教育的同时,能努力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应对问题、解决问題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若能获得来自朋友、家人足够的支持和良好的沟通互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他们的紧张焦虑,减少沮丧的情绪体验,这将有助于他们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实现良好的适应。

随着留学热潮兴起,留学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强,而个体刚进入新环境时常因失去熟悉线索而出现文化休克现象[13]。低龄留学是一把双刃剑,出国留学一方面能提高他国语言的学习效率,加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其独立自理的能力。然而,在适应他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同时可能存在取代祖国社会文化的风险,并且可能存在适应不良的问题。社交融入是每个低龄留学生都会面对的问题,学生应尽量避免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努力提升社交沟通能力,增加学校活动的参与,克服语言差异的胆怯,保持与他人的交往,才能适应环境,实现低龄留学的目标。

4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低龄留学生在海外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低龄留学生面临适应性问题的主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从社会交往、学校生活、家庭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应对留学不适应的策略。研究发现,留学美国一方面给小留学生们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承担着巨大的现实挑战。但受访者全都表示对继续在美国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也正在积极探索和解决适应性问题的方法。为了提高低龄留学生在美国的适应性,需要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解决。学校提供资源,搭建学生之间交流交友的桥梁,帮助大家获得更多人际交往机会,增加面对面交流,一定程度上替代网络互动。家长陪伴孩子度过不适应期,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承担起独立生活的责任感,提升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史欣鹃.低龄留学——优势与挑战并存[J].心理与健康,2017(2):11-13.

[3]胡婷,宋奕,张雯雯,等.低龄出国留学生适应性心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17,38(1):108-111.

[4]Berry J W.Immigration,Acculturation,and Adaptation[J].Applied Psychology,1997,46(1):5-34.

[5]胡荃荃.中国低龄留学生海外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南京大学,2019.

[6]堂吉伟德.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N].中国教育报,2016-02-24(002).

[7]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14-18.

[8]孟娟.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70-174+176.

[9]刘海燕,郭晶晶.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结构特点探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4):75-79.

[10]Ward C,Searle W.The Impact of Value Discrepanci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of Sojourn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1,15(2):209-224.

[11]杨柳,傅纳,王孟楠.中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学报,2019,15(6):93-101.

[12]Han S,Pistole M C,Caldwell J M.Acculturative Stress,Parental and Profes-sor Attachment, and CollegeAdjustment in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17,45(2):111-126.

[13]Oberg 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4):177-182.

(责编:陈静姝)

作者简介:王佩遥,女,上海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学、心理学。

指导老师:马剑虹(1961—),男,浙江杭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