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初探

2020-12-23陆径菠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摘要: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劳动观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更应该注重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是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创新,是对中国传统劳动理念的传承,更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的判断和预见,对于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落实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劳动观教育,应注重从顶层设计出发,通过挖掘劳动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性教学将劳动教育落在实处。

关键词:劳动观;高职思政教育;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D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3-0038-02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就劳动问题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劳动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形成了新时代劳动观,并十分重视将劳动观纳入教育实践中。2020年3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国务院2019年1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职业教育总体要求与目标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3]。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对劳动观的教育要求更高、现实性更紧迫,培养高职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已成为高职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进行新时代劳动观的教育,引导其追逐正确的劳动价值、传承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精湛的劳动技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高职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1.1劳动观念歪曲,劳动态度趋于佛系

不少高职学生劳动观念不仅淡薄,甚至存在歪曲现象,认同“劳动就是吃苦受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认为只有脑力劳动才是光荣的,瞧不起操作性工作,甚至逃避体力劳动、厌恶体力劳动。笔者对湖南2所高职院校大一学生300人进行过调查,自主做家务占21%,几乎不做家务占22%;35%的学生认为劳动观念不正确,只有3%的学生认为劳动观念完善。劳动态度趋于佛系,吐槽“996为疯狂工作”状态,追求普遍地降低劳动强度,认为“不工作也能不那么差地活着,为什么还要玩命加班、辛苦劳作”?这种歪曲的劳动观念、佛系的劳动态度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在校学习不求上进、逃课、得过且过,对职业不认同、对择业好高骛远,盲目自信,眼高手低,严重影响其就业选择和创业态度。

1.2劳动习惯较差,劳动技能日益削弱

來自城市的在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受两代人的溺爱,加之时代进步、社会富有、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孩子从父母处得到丰厚的物质条件轻而易举,以至错误地认为不需要参与家庭及社区任何劳动;受城镇化影响,大多孩子即便来自农村也缺乏机会参与劳作。考入大学前的读书阶段,家长、学校普遍过于追求成绩高分,包办孩子应该承担的一切事务,而忽视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近年来,高校提供的后勤服务越来越周到,同学们日常的洗衣、打扫教室等力所能及劳动也不需要自己动手,实际上为学生不参与日常劳动创造了便利条件[4],学生形成了“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劳动的”思维,上课时较少有同学关注到擦拭黑板、关灯闭窗这些看似微小的劳动习惯,不上课时宁愿刷无聊的网剧也不愿意整理宿舍内务、打扫卫生,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劳动能力日益削弱,劳动的独立性、自理能力欠缺。

1.3劳动精神缺失,劳动价值取向功利

所谓劳动精神,是指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在劳动过程所秉持的态度、理念及其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5]。但是,据笔者的观察,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劳动,怕苦怕累怕脏,艰苦奋斗、甘愿付出的劳动精神越来越缺失;生活中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剩菜剩饭等行为普遍,缺乏对他人和社会劳动的尊重。受西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对物质的需求超过了精神需求,劳动价值取向愈加功利化,表现出由注重理想向注重现实、注重劳动价值向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4]。在劳动付出中过度看重报酬、现实回报,将金钱回报视为衡量劳动等价交换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劳动本质意义的深刻认识。

2高职学生劳动观塑造的思政教育意义

2.1劳动价值的追逐,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

劳动价值被界定为劳动对人类社会进步需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6],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发展历史视角讲过“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7],这些重要讲话从个人层面、国家和民族层面充分论述并高度肯定了劳动的价值。高职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追逐,有利于其将个人发展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其将个人置身于中国社会发展大蓝图中。青年学生通过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树立劳动是创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世界观;崇尚劳动最光荣、劳动促成长的人生观;形成劳动是自由生命表现和生活乐趣的个人价值观,牢固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劳动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塑造公民道德素养

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8],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具体体现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他在农村插队阶段的劳动经历所锻造出的扎根群众、吃苦耐劳、不服输、奋斗和奉献的劳动精神为当今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的力量。将劳动精神贯穿于高职思政教育全过程,有利于塑造高职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传承良好社会风尚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2.3劳动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一个重要论述是劳动创造幸福,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幸福观。科技的发达使体力劳动被技术取代,学生通过劳动提升身体机能的机会普遍较少,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令人堪忧;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学生获得物质享受容易,反而使得幸福指数并未随着物质消费的丰富而提升。身体素质差带来的身体疾病和物欲横流的享乐主义带来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幸福生活。参与具体的劳动,亲自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技能的提升可以应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旅行等诸多方面,学生在创造性解决问题、劳动技能提升中获得成就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幸福指數。

3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关键破局

中国古人向来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大家熟悉的《弟子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孔子的“力行近乎仁”、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强调书本教育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意见》明确指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

3.1劳动观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不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某种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专门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定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与“劳动性”属性,高职教育的劳动本色和先天优势将劳动观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具有天然合理性。尽管现代社会发展使传统的劳动教育中学徒教育、手艺传承中的“劳动性”日益弱化,然而高职教育为祖国建设培养新型的知识型劳动者,其职业教育中的“劳动属性”的内涵未变,变化的是劳动训练、实践和技能形式,创新的是劳动观念。

3.2劳动观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紧迫性

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忽视,劳动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2]。劳动观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已刻不容缓,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从育人群体的一般性与具体性要求来看,高职学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人才大军,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拥有一定的劳动意识,更要培养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将劳动观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团建设、课外实践等思政项目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把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作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3],职业教育的“劳动”属性对将劳动观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更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意义。笔者针对劳动观念缺失原因调查中显示,62%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养成了懒惰思想,也印证了劳动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3.3劳动观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有效性

首先,加强劳动教育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顶层设计。以习近平关于劳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意见》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实际中的专业特色、实训教学资源优势,充分调用校企合作资源,体现职业教育中劳动属性的新特点,对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人才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构建思政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的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而不是简单地开设1门劳动课程和开展几次活动。其次,深挖高职思政教材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高职思政教材是发展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并运用专题讨论或实践课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技能。最后,探索新的高职思政教学模式来发展劳动教育。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对象、工具、方式、技术都发生了改变,新时代需要的劳动者已不再是传统体力劳动者的翻版,高职思政教育应该适应现代职业生态、劳动方法,创造“新的”思政劳动教学模式来发展劳动教育。

4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正确理解劳动精神的重要依据,也是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参考。新时代的高职思政教育,必须让学生懂得劳动的价值,传承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成长、成就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张娟.高校学生劳动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1(4):24-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03-26)[2020-06-05].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3]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20-02-13)[2020-06-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房金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4(07):117-121.

[5]人民网.理论圆桌会致敬每一位平凡劳动者[EB/OL].

(2020-05-01)[2020-06-05].http://news.xdkb.net/2020-05/01/content_1261237.htm.

[6]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02).

[7]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02).

[8]贺兰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的内涵[J].南方论刊,2018(5):45-46+56.

(责编:陈静姝)

作者简介:陆径菠(199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