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研究

2020-12-23岑纳柳亚杰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8期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跨文化交际

岑纳 柳亚杰

摘  要:当今世界,全球化盛行,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潮流。宗教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西方宗教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友好和谐地与西方国家的人们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宗教;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对比;中西方

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渐渐形成了许多宗教。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宗教自然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印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逐渐构成我国丰富的宗教文化。基督文明则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基督文明的理念决定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基础和伦理标准,同时,基督文明也是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基础。[1]本文主要比较中西宗教文化差异以此达到更融洽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1.中西宗教文化起源与发展

1.1宗教起源

宗教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只有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时才能产生。

1.2中国宗教起源与发展

1.2.1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出身为释迦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后人称之为“释迦牟尼”。意思就是释迦族的贤人。乔达摩·悉达多于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印度创立佛教,在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发展,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教在最初传入中国时被称为浮屠教。经过长期的传播与发展,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而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等等原因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希: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1.2.2道教

而在我国历史上形成最早的宗教是道教,它形成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道教的名称一则来源于古代的《易经》;二则来源于《老子》的道论。

1.2.3基督教

在中国,基督教最早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却在845年遭绝佛教政策波及而中断传播。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后,也就是1840年左右再次传入中国,之后在大陆上盛行。

1.3西方宗教起源与发展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一世纪30年代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在这块区域居住的犹太人每天遭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残暴的压迫,因此,有一部分的犹太人把希望寄托在了所谓的犹太经典中的“救世主”身上。在犹太经典中,在信徒遭受苦难时,会有一个“救世主”出现,并拯救他们。于是这个新的教派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群中逐渐形成。这些传道者开始传播“上帝派下儿子耶稣降临世间来拯救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可怜的人们”这类传言。又因为“救世主”在希腊语中被称为“基督”,这个新教派就被称为基督教。

传言耶稣成人后在旷野里独自度过了40天,在经受撒旦的不断试探后,拒绝了所有的诱惑选择了完成上帝发布的“救赎世人”的重要使命。耶稣在传道时,选召了12名门徒,让他们两人一行地去各地宣传福音。耶稣的言论与行动触犯了当时犹太教中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大祭司等有权有势的人,也与社会上层当权者产生了冲突。之后,耶稣因被其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被大祭司抓捕,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福音书》上记载,耶稣死后的第3天复活,并向门徒和众人显现,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临。众门徒领受了圣灵之后,开始传教。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领域内日益壮大,逐渐盛行。

根据基督教强调,只要把耶稣作为救世主,以他为主,遵循上帝的心意为生活的准则,让耶稣基督为自己承担罪责,耶稣可以就救赎罪人,罪人便不再是罪人。在1054年,基督教分裂,分成西部天主教与东部东正教。

2.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2.1神与人的关系

纵观西方宗教发展的千年历史,不难得出其鲜明的超世俗主义特征的结论。例如《圣经》中对天堂和地狱的描绘、灵魂和肉体的分离。

在西方的基督教旨在以神为本,基督教所信奉的一切都围绕着上帝,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包括自然萬物,乃至于地球。上帝超脱世俗之外,不受世俗影响。基督教信徒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类的灵魂肉体,创造了历史。他们认为是上帝派下自己的亲骨肉耶稣基督来拯救了他们,而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他们牺牲了,因此,他们应该服从上帝的旨意,聆听上帝的福音。罪恶感维系着神与人的关系,信徒相信,只要自己忏悔、祷告,死后就能上天堂,跟随在天主身边。他们的人生目标不在于身前,而在于死后,关键在于死后能否上天堂,能否获得天主的原谅。他们要对他人宽容友善,充满爱,这样才能感化上帝。

在中国,宗教以人为本。不论是道教的信徒还是佛教的信徒,人们都向之祈福,祈求平安,福泽后代。这都是从信徒的自身角度出发,体现了对人生认真而庄重的态度。中国的神人观不同于基督教神人观。中国的宗教认知把孕育宇宙的主宰和宇宙万物的价值源泉皆内在于宇宙万物的本性之中,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神人观不强调用独立于自身之外的上帝来启示自己,而是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彻悟自己是宇宙本源之一部分,强调“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提倡“尽其道而死”的生死观和从天道引悟出人 道的价值观,从而期望从中获得最大的超越性归 属感,达到最高的“天人合一”之境界。[2]

2.2多元宗教和单元宗教

和西方中国在不同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差别巨大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因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着多种不同的民族。又因为汉族是其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所以佛教、道教以及儒教成为了主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朝代,不同的人们都对不同的宗教很是宽容,这使得每个宗教都能在中国发展并拥有信徒。虽然可能在曾经的某个历史时期,出现过某一背后有权势相助的宗教排挤欺压其他宗教的现象,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小插曲。佛教的领袖释迦牟尼曾教导过那些向他投奔的异教徒,让他们也要尊重之前的宗教。阿育王严格遵照释迦牟尼的教诲,并发布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地教义。”整体上而言,那些宗教都是互相包容,共同发展的,也由此形成了儒、释、道 “三教共存”甚至“三教合流”的局面。

而在西方,基督教认为除了耶稣基督和天主,其他所谓的宗教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神都是假的。帕斯卡尔说:“凡是到耶稣基督之外去寻求上帝并且停留在自然界之中的人,要么便不能发现任何可以使他们满意的光明,要么便走向为自己形成一套不要媒介者九年认识上帝并侍奉上帝的办法;并且他们便由此不是陷入无神论便是陷入自然论,而这两种东西几乎都是基督宗教所同样憎恶的。”因此,基督教为了保证自身地位而排挤掉其他不同的宗教,无视其他,发动了许多次血腥残暴的宗教迫害、屠杀。发动宗教战争的目的就是清除异教徒,以维护自身宗教的崇高地位,与此同时维护教义的绝对性。久而久之,基督教在西方拥有绝对的权力,且地位崇高,这样渐渐发展下去,西方便形成了单元性宗教的社会环境。

2.3宗教建筑

不同的宗教文化发展决定了宗教建筑的结构和样式。中国的佛教、道教结构相似,都有着明清时期建筑的显著特点,与当时盛行的房屋建筑相似。而西方的基督教结构建筑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一开始的罗马式发展成之后的哥特式,直到近现代的简约罗马式。

2.3.1佛教建筑

中国的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佛教进入中国初期受到了印度的影响,之后便开始中国化发展。

现存的佛寺基本都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因此在总体布局上大体相同。明清时期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完全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大型的佛寺有好几个院落,而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佛寺建筑通常包括周围的一系列附属结构,例如门前的石雕等。

现存的佛塔基本都是用砖石建成的。

2.3.2道教建筑

根据文献记载,唐代就开始有了道观的存在。但真正盛行的时候是在元代。道教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基本上采取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即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在建筑群周围,建设楼、阁、台、谢、亭、坊等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

2.3.3基督教建筑

十世纪至十一世纪,教堂建筑采用了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的。十一世纪前后,教堂几乎全是罗马式风格,其特征时圆形的拱顶。十一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开始争相建造美丽神圣的教堂。十二世纪,哥特式风格开始在欧洲流行,其特征是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矛一样的装饰物,这象征着摆脱尘世间的束缚,奔向幸福的天国。基督教堂一般会在正大门口上方固定一个十字架,这代表着替信徒受罪致死的耶稣,即上帝之子。

3.宗教文化差异原因

3.1自然环境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多样,生活着具有不同风俗习惯、生活住行的人们。因此,多样的宗教文化尽可以被包容在内,更因为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中国宗教文化吸收了外来的宗教文化,同时,外来的宗教文化丰富了本土的中国宗教文化。长久以往,便形成了符合中国本国国情的宗教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当地宗教文化。

3.2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是曲线思维,整体性思维,人们接受新事物时会从外部各个角度去思考,去认证,因此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方方面面俱到;而西方人是直线思维,个体思维,人们面对全新的事物时,会从自身角度出发,确认是否可行,因此西方传统的宗教文化更像是一个体系,明确简洁。

4.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学生活的影响

4.1 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与宗教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由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基督教的赞美诗、歌剧、《圣经》等。文学作品承载着宗教的观念想法源远流长地影响着之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意识地为文学创作的发展奠了基。由此,之后的文学作品因为受到了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不同但一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基督教教义认为,每个人生来身上便背负着原罪,在之后的一生中要一直处于反省状态,因此西方人在心中始终保留着罪恶感,心理一直受到煎熬。所以,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带着忏悔意识的。例如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卢梭的《忏悔录》等等。西方国家的人们试图通过自我反省去达到社会和谐,而中国的主要宗教主义思想则是“仁”。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部分文学作品皆是追求个人的涵养与社会整体相和谐,严格要求自己。宗教主义也映射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红楼梦》了,《红楼梦》中既有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也有苦集寂灭的佛教理念,还有烧丹炼汞的道教追求,各家思想均有呈现,极为复杂。

4.2对生活的影响

宗教对于人生观的建立从整体上而言是乐观的。例如犹太教的《箴言》中写道“教养儿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这种重视子女教育的思想到现在也延续着。

例如基督教的《马太福音》中有提到“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经文中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这不是要分孰轻孰重,而是让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我们的神。《马太福音》中还提到“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这是在劝诫我们;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远虑是无穷尽的,不要让远虑成为近憂。基督教道德的核心就是“十诫”和“信”“望”“爱”。这十诫是: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有偶像;不可妄呼耶和华之名;不可不守安息日;不可对父母不孝;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他人财物。这十诫教人不可作恶。“信”“望”“爱”在当今社会则表示着:爱国家爱社会爱人民,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对自己负责。

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缘”就是佛教的概念。佛教认为,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因此,信奉佛教之人大多慈悲为怀,他们相信一切行为皆有其因果,这直接推动了社会的和谐有序。

5.结语

在文化不断发展的长河中,宗教作为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西宗教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也存在很多分歧。[3]只有正确地认识宗教,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本文阐述了宗教文化差异,以达到更了解西方文化的目的,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陆海峡.中西宗教文化对比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01):74-77.

[2]  李佑明.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J].南昌高专学报,2008(02):78-80.

[3]  陆海峡.中西宗教文化对比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01):74-77.

作者简介:岑纳,1999,03,08,女,汉,浙江,本科,浙江树人大学在读,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柳亚杰,1971.12,女,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硕士,讲师,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学,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与教学。

猜你喜欢

中西方宗教跨文化交际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