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皇朝》(节选)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分析

2020-12-23李兆祎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摘要:近年来,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国的皇室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书籍《俄罗斯皇朝》的节选部分进行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目的论三原则,并以实例分析其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最后对翻译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希望能够在提升自身翻译水平的同时,增加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化的兴趣,为中俄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關键词:《俄罗斯皇朝》;彼得大帝;目的论三原则;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

一、引言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其中,皇室的历史又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俄罗斯皇朝》(俄语原文:《Российский царский и императорский дом》),作者为弗·弗·布特罗梅耶夫和弗·彼·布特罗梅耶夫,叙述了俄罗斯自伊凡四世至尼古拉二世共计22位沙皇的生平及主要事迹。考虑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笔者选择《彼得一世——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原文:《Пётр Ⅰ Алексеевич Великий》)的章节选段进行翻译,并根据这一翻译实践分析其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对本书进行翻译也为中国读者了解俄罗斯皇室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平台,故笔者也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加深中国读者对俄罗斯历史文化的理解,为中俄文化交流贡献绵薄之力。

二、翻译指导理论选择

本书的扉页上写着“для читателей старше 6 лет”(适用于6岁以上的读者)。在翻译时,也应当明确汉语的受众。受原文的影响,笔者也将汉语读者对应为6岁以上的孩子,因此译文应尽可能通俗易懂,易为幼龄儿童所接受。故笔者认为本次的翻译实践活动可以将目的论作为这一历史科普文本翻译的宏观指导理论。

翻译目的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有三个原则,即目的、忠实和连贯原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要地位,它强调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1]。忠实原则即忠实于原文,强调译者需要协调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作者真实意图之间的关系[2];而连贯原则则强调目标文本是否能够为译文读者所接受。本文将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对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进行具体分析。

三、翻译实例分析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不拘泥于翻译方法的使用,翻译的核心就是为翻译目的服务,因此,本节将从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三个方面对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进行阐释。

3.1 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中心原则,他着重关注译文的受众,即译者要根据译文受众来明确翻译目的,因此本节对文本中几处有代表性的翻译内容进行了分类,分别从人物名称翻译、情节场景翻译、意象翻译做了阐释。

(1)人物名称

①После смерти царя Фёдора Алексеевич...

沙皇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死后……

②…,братья Фёдора Алексеевича...

…,前沙皇的兄弟们……

翻译这篇文章的首要目的就是使读者能够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要捋清事件,人物关系是重要的线索,其中人名又是理清人物关系的重要依据。在俄罗斯,人名分为名、父称、姓三部分,还有指小表爱称,对于中国年龄较小的读者来说区分和记忆都很困难,不利于理清人物关系。所以笔者在翻译时,在人物的第一次出场时选择全译,如例①翻译了沙皇的名和父称,但是在第②例中就直接省去,代之以身份称谓。

(2)情节场景

①Раздраженные мятежники,...бросили его вниз на поднятые копья.

一些叛乱者感到愤怒,……,将他朝长矛举起的方向扔了下去。

②Его тоже сбросили с крыльца на копь.

叛军也把他从台阶那儿扔了下去。

“поднять кого на копья”这一类似的表达在原文中出现了三次,在第一次出现时,笔者认为应当忠实原文,尽量温和的叙述,保留原意。但是在第二、三次出现时,考虑到受众为儿童,为了减少血腥场面,笔者决定采取减译的方式,删去了“长矛”这一武器。

(3)意象转换

Пусть молодой царь отдаст корону старшему брату!

请年轻的沙皇把皇位让给他的哥哥!

此例中的“Корона”原指皇冠,此处考虑到中国皇帝登基并不强调皇冠这一概念,而是强调那把象征权力的座椅,故笔者在此处采用了意译法,选择中国王权概念译为“皇位”,目的在于便于中国读者理解。

3.2 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掌握平衡,既要忠实原作,又要对读者负责,因此对任何细节之处的处理都需要谨慎。故本小节从具体化、注解以及回译三方面对忠诚原则指导下的翻译方法使用进行了阐述。

(1)人物的具体化

Увидев Иоанна невредимым,мятежники опешили.

看到约翰毫发无伤,射击军感到吃惊而慌乱起来。

上例遵循了具体化的原则,其中的“мятежники”原意为“叛乱者”,指的就是射击军,在这里笔者选择将形象进行具体化翻译,是为了承接前文,易于幼龄读者理解和接受。

(2)注解

По указанию карлика царицы Хомяка...

在太后的小矮人霍米科的指示下……

注释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向读者解释翻译选择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在上述例子中,笔者对“карлика”(意为“矮子,侏儒”)一词采用了加注的方法,即注:俄国贵族以收养侏儒为时髦,而侏儒用自己滑稽的举动博取贵族的欢心。加注释一方面能够保证对原文的忠实,另一方面也为读者做出了解释,这种译法使得译者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找到了平衡。并且,笔者在此处采用了简注的方式,因为受众是孩童,只需注释出关键信息即可,不需要对俄国收养侏儒的背景及原因进行过多解释造成累赘。且文中的几乎所有注释,笔者都采用了简注的方式,而对于一些对情节发展未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人物,笔者选择不注,例如:大贵族奥多耶夫斯基。

(3)回译

①…,чтобы впредь государством правили два царя–Иоанн и Пётр,со старшинством Иоанна.

……,国家由约翰和彼得两个沙皇统治,且约翰为第一沙皇。

笔者在最初译这一句话时,将“со старшинством Иоанна”譯为“且以约翰为先”,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文献中对这一史实的形容均为:“约翰为第一沙皇”。因此笔者选择按照资料中的记载,对此处进行了意译,同时与原文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图并不冲突。

②...,на обсуждение Боярской думе,которая...тоже высказалась в пользу двоевластия.

(索菲亚将请愿书)交给了贵族杜马商讨,……,贵族杜马也对两君共治表示赞成。

在译“двоевластие”时,笔者首先将原文译为“二元君主”,后经查证这一制度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由君主和议会共同掌握政权的一种政治体制,与原文意义不符,且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文献作者均使用了“共治”,一词,于是将译文也改为了共治,使得译文更为准确。

综上,可以说回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译者实现译文的“平衡”。

3.3 连贯原则

连贯是指的语内语句连贯,也就是说连贯的研究对象多为语句,需要从语句甚至语篇的角度进行翻译。故本小节从三个具体的翻译技巧着手,探讨究竟如何通过增译、分译、转换的方式将句子的各个成分进行连通。

(1)增译

Иоанна назвал только два или три голоса,сразу заглушенные возгласами остальных...

只有两三个人喊出约翰的名字,随后便立刻被其他要求彼得做皇帝的呼声淹没了……。

在上述例子中,最后宣布彼得为沙皇是多数人要求的结果,而原文中并未明确说明,译文对此进行了适当补充,以便读者理解。

(2)分译

Положение царицы было ужасным:чтобы спасти себя,она должна была отдать на растерзание собственного брата...

太后处境艰难:要救自己,她就要把自己的哥哥交出去,任人撕成碎片……

俄语中前置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上例中的前置词на都有作为行为动向的意义,在翻译时,笔者均采用分译的方法,多运用短句、分句,这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否则上述例子中若译为“她就要把自己的哥哥交出去撕成碎片”,在汉语表达看来显得冗长而不连贯。

(3)转换

Все стрельцы в полном боевом вооружении и с развернутыми знаменами бросились в Кремль.

所有射击军全副武装,高举旗帜冲向了克里姆林宫。

上述例子中将“в полном боевом вооружении и с разверну-тыми знаменами”译为“全副武装,高举旗帜”,将两个的表示行为状态的结构转换为了两个句子,实现了词汇-句法的层级转换。转换法的使用使得原文的语言单位或结构能够更好地与目的语相对应,是保证目的语语内连贯性的有效方法。

综上,为了便于幼龄读者理解译文,笔者在翻译时以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灵活使用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以尽可能平衡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翻译经验总结

每一次翻译实践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次翻译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经验,这些经验将会成为笔者今后翻译实践所遵循的准则:

1)做充分的译前准备。在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文本内容是彼得大帝童年片段的描述,译者并不熟知,除百度百科外,笔者还想到了去阅读《彼得大帝传》中对彼得大帝这段经历的描述。译前准备使得翻译的效率及准确度大大提升。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笔者仍然需要恪守这一原则,尽可能地寻找资料,做足准备工作。

2)明确翻译理念。本书明确写着“本书适用于6岁以上儿童”,即强调了这本书的受众,因此笔者选择了目的论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并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受众的理解程度对译文进行选择性地增补和删减,但同时也保留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希望实现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平衡。今后笔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也要找寻合适的理论作为全文翻译活动的支撑,而且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3)翻译需要反复进行修改和润色。例如前文提到的“第一沙皇”和“共治”,笔者在进行初译时总觉得用词不够恰当,但经过查阅参考文献后,会对初译版译文进行回译,来反复斟酌用词。因此对译者来说,回译是翻译必不可少的过程,回译的过程中能发现很多初次翻译时尚未发现的漏洞,这也是使译文不断完善的重要方法。

综上,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效果,译者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在译前进行充分的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方法,在翻译完成后,还需要有意识地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译文质量,这将会对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起到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252.

[2]仲伟合,钟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49.

[3][俄]尼·伊·帕夫连科 著.斯庸 译.彼得大帝[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4][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 马克·斯坦伯格 著.杨烨 卿文辉 王毅 主译.俄罗斯史(第八版)[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时贵仁,韩红军编著.彼得大帝[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5.

[6]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

基金项目: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AJYX017

作者简介:李兆祎(1997-)女,湖北孝感人,汉族,俄语翻译硕士,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