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新闻奖获奖作品《第一书记晒丰收》创作谈

2020-12-23赵洪潭

声屏世界 2020年14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

赵洪潭

摘要:江西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策划的《第一书记晒丰收》系列报道获得江西新闻奖二等奖。评委认为这组新闻报道在生产模式、表现手法和传播形态上均有所创新,是一组在题材、内容、呈现和反馈、互动等方面升级的融合报道。文章从生产模式、表现手法、传播形态这三方面,介绍这组系列报道的策划创新之处。

关键词:生产模式  表现手法  传播形态

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时刻,江西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新闻频道)抓住丰收的关键时间节点,围绕脱贫攻坚重大主题,精心策划,创新技术和表达形态,推出“第一书记晒丰收”融媒体采访行动。在江西省11个地市,每个地市选择一位第一书记,用自拍视频网络日志Vlog的方式,晒贫困村产业发展态势,晒扶贫干部倾心帮扶成果成效,塑造了多个第一书记鲜明的人物形象,用新闻宣传助力脱贫攻坚。这组系列报道在生产模式、表现手法和传播效果上均有较大突破:以短视频为主导的创作模式;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场景化内容生产的表现手法;一次拍摄、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开创了节目在电视、PC端、移动端等大小屏间互动传播,“多屏共振”的传播态势。节目被江西省扶贫办官网和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各个地市融媒体中心广泛转载,每个短视频累计点击量均超过了300万次,总点击量超过4000万次,成为融媒体报道的现象级产品。

生产模式创新:以短视频为主导的创作思路

“优质内容自带流量,好的创意吸粉能力强。”媒体融合不是一个赋予化的形式,更主要是以内容为主导,延伸到对渠道的运用。2019年11月27日开始,《江西新闻联播》开设“第一书记晒丰收”专栏,播出《南丰县荷塘村:小蜜桔造就“甜蜜”新生活》《余江区洪桥村:熊革进卖红薯 为贫困户增收》和《芦溪县紫溪村:有一种美味叫家乡菜》为代表的十几期节目。

与以往电视节目新闻策划不同的是,这组报道不仅是叙事角度、语态等方面的创新,还在媒介融合、渠道融合以及表現手段融合等方面有突破。以往的全媒体产品,大多要做不同版本、不同语态,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决定在哪类门户渠道输出。而这组报道以短视频融媒体产品为导向,派出多路记者,用融媒视角一次拍摄、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发挥新闻矩阵力量,制作出来的产品在“网、端、微、视”等大小屏联动播放,最终实现了传播力、影响力裂变式放大。

比如,在样片《寻乌县团红村:赖玮的甜蜜事业》制作过程中,我们就是完全按照短视频的制作模式来拍摄的。寻乌县团红村的脐橙和百香果丰收了,第一书记在两个产业基地晒丰收。村民“采摘大军”坐着拖拉机出发采摘百香果,赖玮在采摘过程中讲述扶贫干部是如何抵御20年一遇的雨水,驻村工作队员的小孩做开颅手术也没时间陪伴小孩。正是由于扶贫干部合力救灾,百香果成功挂果,村民迎来丰收的喜悦。全片没有一句解说,都是热火朝天的采摘现场,村民忙碌采摘的现场声,村民装箱上货的忙碌,节奏紧凑,内容好看。

短视频为主导的创作思路,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解说+同期”的报道模式,短视频轻松的语态表达,因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和内容表现力被纳入到传统新闻报道中来。这种融合表达和呈现方式使整个报道新颖、灵活、丰富、奇特、接地气、鲜活。每个第一书记都有各自鲜明的个人特质,塑造了多个第一书记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这次报道从思想上打通,推动团队整体转型升级,推动新闻报道创优提质,也为重大主题报道打开了新思路、创造了新纪录,更增强了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表现手法创新:第一人称叙事,场景化内容生产

节目以第一书记自述的视角,所有的现场声都是第一书记的本色表达,带有鲜明的人物风格,无旁白模式,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渲感染力。节目有“自叙传”的色彩,扶贫干部、贫困户和村民等扶贫事业的直接参与者,轮番“现身说法”。亲历者的叙述非常接地气,让人更加信服也更有温度,充分展现了赣鄱各地“脱贫攻坚战正酣”的火热态势、干部倾心帮扶的动人情怀,丰收的喜悦,以及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节目叙事角度的创新,让程式化的扶贫宣传活了起来,成功打造了“爆款产品”。

例如,在节目《南丰县荷塘村:小蜜桔造就“甜蜜”新生活》中,叙事主体为南丰县傅坊乡荷塘村第一书记王中方,由他自述引出村庄丰收的蜜桔产业;随后村民刘润仔、黄小红边收蜜桔边讲收入,丰收的甜蜜溢于言表;然后第一书记自述介绍修复水利灌溉设施、防治黄龙病,以及修路等一系列产业帮扶具体举措;最后以村民卖蜜桔晒丰收脱贫奔小康的喜悦场景收尾。节目中书记和村民、贫困户之间的互动自然生动,“亮句频发”,“我们村一般六七月份卖莲子,八九月份收谷子,现在全村上下都在采桔子。”这些村民的自述,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系列报道由一个个短视频组成,通过场景化生产、无缝切换转场,一镜到底,制作流畅,形式新颖。例如,在节目《余江区洪桥村:熊革进卖红薯 为贫困户做主》中,从收红薯的场景进入,第一书记晒机械化采收红薯,品尝刚采收的红薯,介绍产业的科学发展之路;然后进入深加工生产线场景,省级贫困村干部集体参观调研红薯粉丝加工厂,除沙、清洗、粉碎、蒸熟、成型,整个生产线热闹非凡;最后大家品尝红薯粉丝的场景,大学生村官边吃边说很有嚼劲,第一书记也为村庄产业“吆喝”了一把,希望大家都能吃上他们村的“老家红薯”品牌,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传播形态创新:多元生成 多渠道传播

当下,受众已经不再不满足于以往传统的视听阅读体验,转而寻求一种更为个性化、临场化的接收体验,实现新闻内容的场景化报道、沉浸式传播成为当前新闻报道的新潮流。而移动社交媒体具有实时关注力、场景塑造力、情景感染力、深度交互力,这使得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再造功能得到极大发挥。这组系列报道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用融媒视角一次拍摄、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发挥新闻矩阵力量,大小屏联动,最终实现了传播力、影响力裂变式放大。

这是一次融合报道的探索创新,是一次媒介与技术的融合,报道方式与叙事风格的融合的创新尝试。节目用活泼新颖叙事风格和语态,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词汇与语言风格,进行的一次融合报道尝试。这种融合报道的场景化生产所到来的目击式呈现、体验式呈现、参与式呈现、自拍为主的主导式呈现等新的报道方式应用,第一书记完全沉浸其中“带看”,从主观视角,以参与者的视角,看贫困村产业的发展态势,看贫困户火热的生活状态,新闻的情景化传播,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沉浸式、交互式的受众体验。

此外,融合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和发生的变革,延伸到了舆情、舆论等深层次领域。第一书记和村民接地气、鲜活的自述,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扶贫政策,带给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巨大变化。

结语

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来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当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新浪潮的冲击中,如何既能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又能找准定位、实现突围打造“爆款”是需要不断实践的。这组系列报道围绕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在短视频平台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格局下,精心策划,找准角度,深入挖掘,创新生产模式、表现手法、传播形态,进行了一次传统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共生,颇为有益的探索尝试。(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乐禾

参考文献:[1]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评选办法[S/OL],中国记协网,2018-05-09.

[2]雷跃捷,何晓菡,古丽尼歌尔·伊力哈木.“融合报道”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报道”作品的比较分析[J].新闻战线.2019,(07).

[3]龚瀛琦,张志安.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J].新闻界.2011,(03).

[4]曾祥敏.稳中求变 深度探索——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述兼论内容融合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9,(11).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黑龙江原始社会美术新石器时代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美学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研究
二胡演奏艺术中的民族韵味研究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