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消费文化的变革观照粉丝文化的变迁梳理

2020-12-23白天航

声屏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研究

白天航

摘要:消费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文化伴随着消费行为而产生发展,同时“以其经济渗透和社会引导功能,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基准方式和行动模式。”因此消费文化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中国的粉丝文化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一种具象反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年龄、形式等多方面的多元化。通过消费文化这一视角梳理中国粉丝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分析中国粉丝文化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背景,以此丰富中国粉丝文化的概念和理论。

关键词:消费文化 粉丝文化

当前中国粉丝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困局

“粉丝”这个词语作为一个舶来语,是英语“fans”的音译词,指的是名人的迷恋者和追求者。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比赛过程中,媒体都习惯把“超级女声”的歌迷称为“粉丝”。从此,粉丝一词风靡全国,代指所有明星的崇拜者们。

中国对粉丝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粉丝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是西方学者。根据资料梳理目前西方学者对于粉丝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其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学派对粉丝文化的批判,其批判主要集中于文化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对大众精神的统一性统治。二是以詹金斯为代表的从融合文化视角对粉丝文化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受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并非是无法抵抗的,粉丝也在积极争取自身的媒介权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三是以中立的态度对粉丝文化进行研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学者对粉丝的研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研究者开始逐渐关注到受众的地位,而不是将受众放置在一个完全没有话语权的角色中。第二阶段中,以詹金斯为代表的学者将粉丝文化的研究推进成为一个融合多学科理论的研究领域。第三阶段中,研究者重点研究粉丝团体自身的矛盾和争端。

中国粉丝文化研究与西方存在诸多不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消费社会下的消费文化不同于西方社会。在20世纪,我国粉丝的追星行为仅仅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没有理论支撑的背景下还不能形成一种文化。受众的弱势地位以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足以让粉丝文化被主流文化所认可。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粉丝文化起步较晚,研究者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但2005年《超级女声》的开播让粉丝文化异军突起,粉丝文化进入文化研究视野。透过现象的外衣可以看出,这种崛起与背后中国消费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粉丝文化”发展史梳理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粉丝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库空虚、民业凋敝,经济状况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尽管“一五计划”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随即而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刚刚有所起色的国民经济再受打击。从居民消费情况看,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粮食由1950~1957年的380~410斤下降至1960~1963年的300斤;1961年城镇居民主要食品年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较,粮食减少了8.4%,食用植物油减少了47.6%。粮食的紧缺导致其他生产资料的供应也受到了影响。在此种消费文化土壤下,我们所定义的粉丝文化几乎是不存在的,毕竟对领袖和先锋模范的崇拜并不在我们粉丝文化的讨论内。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是粉丝文化的前提,尽管其与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可撼动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粉絲文化。一、消费文化的萌芽与形成(1981~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不仅使中国经济重现活力,更使得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生活消费收入都有所增长。尤其是“票证经济”的取消使得居民可以通过市场不断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消费文化开始逐渐形成,此时的消费文化主要表现在民众开始体验消费并享受到了消费的满足。

1984年后,民众的“四大件”变成电视、冰箱、洗衣机和收音机。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由此也可以看出民众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央视春晚的播出催生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明星,尤其是1984年来自香港的张明敏和1987年来自台湾的费翔引起了当时无数青少年的追捧和模仿,具有现代意义的粉丝行为开始在全国产生。

消费文化的发展推进了粉丝文化的产生,但由于此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催生的消费行为还没有形成体系化和理论化的消费文化,粉丝行为大都是零散的个人行为,而且仅仅是对明星的衣着发型进行追捧,或是将自己偶像的海报、照片张贴在房间内,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好。由于媒介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此时粉丝对明星的崇拜更多的是一种尊敬和向往。因此此时的粉丝文化较为单一,仅仅是为了满足粉丝内心需求的崇拜和模仿,并不能够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其他行为。这一时期的追星族并没有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和文化力量。

二、消费文化的发展(2000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居世界第二,因此在生产扩张和消费增长的双重刺激下,我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消费社会下的消费文化时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作为选秀鼻祖,通过让观众进行手机投票的方式成功将受众的权力扩大化,受众中的粉丝群体一夜之间成为造星的中坚力量。粉丝正式成为我国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群体对象。中国最早关于粉丝文化的研究也由此开始。

之后粉丝的维度随着消费行为的拓宽而不断拓宽。粉丝追逐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明星,或者是电子产品,又或者是各种服装品牌。这种偶像泛化体现了消费社会下消费文化的多元化。这种不同于过去“黜奢崇俭”的消费观念逐步改变着国内民众的价值观,使得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粉丝文化的核心也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本身的精神需求,更多的指向了经济领域。而另一方面,粉丝文化背后的产业价值也使得其与经济的关系愈加紧密。粉丝文化与消费文化相互联系,使得如今的粉丝更多的是一种产业化行为下的链条组织,而以明星为代表的被追逐的产品也会为了满足市场和粉丝的需要而设置人设。这种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之下,粉丝也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受众型粉丝,而是转变为互动型的追星者。

对消费文化下的粉丝文化的展望

尽管中国粉丝文化的理论建构不够全面,其发展势态和路径却是伴随着消费文化清晰可见的。目前关于消费文化与粉丝文化的关系仍旧没有充足的研究,但笔者认为二者关联性的研究价值是高于对粉丝文化本身的研究价值的。消费社会作为土壤对粉丝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今,粉丝文化作为一种集群化的文化现象,与商业和媒体的产业化联系日益紧密。因此本文在回顾中国粉丝文化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尽力为中国粉丝文化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历史的梳理。当下的粉丝文化研究需要更多学科的背景知识,才能为粉丝文化的理论构建提供新的血液和活力。(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梦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粉丝文化传播机制研究[J].今传媒,2018,26(11):44-46.

[2]王玉玊.“逛展子、买本子、混圈子的幸福生活”——“同人·粉丝文化”单元导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05):129-131.

[3]张睿.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文化探析——以《创造101》节目粉丝为例[J].文教资料,2018,(26):45-48.

[4]李博文,经晓彤.媒介构建下粉丝文化的新变化[J].视听,2018,(09):14-15.

[5]邢若南.Web2.0时代粉丝文化现象研究[J].编辑学刊,2018,(04):89-92.

[6]胡慧颖.明星的粉丝认同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8.

[7]邓心宇.网络直播平台下的粉丝心理探究——以斗鱼主播小叮当粉丝心理分析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4(11):14-15.

[8]张樾.我国粉丝文化现状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1):93.

[9]王润溪.基于消费主义的泛娱乐时代粉丝迷群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10]张轩源.中国青年网络亚文化新现象研究[D].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8.

[11]高歌.传播仪式观下的粉丝应援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12]张卓然.粉丝社群作为另类社会群体意义的研究——以《文本盗猎者》中粉丝文化及群体现象为例[J].书屋,2018,(05):14-15.

[13]曾洪璽,王中伟.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探究[J].新闻论坛,2018,(02):97-99.

[14]赵瑞楠.网络粉丝社群社会动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15]姜明.改革开放后粉丝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J].文艺争鸣,2018,(01):191-194.

[16]亨利·詹金斯,张琳.“粉丝”在中国:粉丝文化的本地化和全球化[J].文化纵横,2017,(05):16.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40年消费流变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