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2020-12-23江烜

声屏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素质能力转型升级融媒体

江烜

摘要:文章立足融媒体时代背景,对功能型、价值型、体验型三种主持人的特征进行阐述,指出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当完成适应性转型——即实现价值·体验型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从主持诉求愉悦化、主持人身份去背景化两大核心维度入手,对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融媒体 电视节目主持人 素质能力 转型升级

2015年年初,浙江卫视著名主持人华少在个人平台上发布了一篇名为《主持人还有将来吗》的文章,表达了其作为从业者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思考。笔者认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当前大热的节目中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在未来,电视节目主持人可能并不被大量的节目所需要。纵观近年来引起收视热潮的《向往的生活》《奔跑吧兄弟》等电视节目,传统型主持人的身影不复存在,主持人在这些节目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与此同时,高晓松、马东、大鹏等打破传统界限的主持人形象赢得了融媒体时代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传统主持人是否会被这一类主持人取代引起业内的广泛争议。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充分体现出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生存土壤的变动,进而对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转型的要求。

破局:电视节目主持人需完成适应性转型

功能型主持人,顾名思义,是指通过有效地履行节目要求的基本职能、按部就班完成特定主持任务的主持人,功能型主持人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主持人类型。功能型主持人应当拥有流畅的表达能力,能够依照节目的设置要求完成有序衔接,尽可能使得现场的情况处于预定的主持框架之内。总体来看,功能型主持人更多地侧重于“但求无过”,在电视节目发展较早、主持人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功能型主持人的地位较为重要,但是在融媒体时代,功能型主持人如果不能完成从合格到优秀的跨越,则必然会被时代淘汰。

价值型主持人是指在行使主持职能的过程中能为节目创造新的价值的主持人。价值型主持人能创造的价值通常包括:认知价值(思想、观念、知识等)、审美价值(人格美、智慧美、才情美等)、体验价值(情绪情感方面的体验,如愉悦感、娱乐感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价值型主持人是功能型主持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也是跨越合格到优秀的必经之路。

体验型主持人是指能给观众带来良好的收视体验的主持人。就价值型主持人而言,其所获得的收视率与受众肯定是主持人价值的一种体现,这也使得该类主持人与收视体验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就体验型主持人来说,这种收视体验更是一种首要的条件,如果收视体验无法得到满足,其后续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体验型主持人是对价值型主持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在融媒体时代,用户可以借助极为便捷的终端设备与稳定的通信网络接触各类信息发布与节目展示的渠道,面对大量的节目,用户拥有极强的自主选择权利,他们不仅可以自主选择节目的类型,而且可以选择自己青睐的观看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必然会谋求自身体验诉求的满足,更多地倾向于“感觉良好”的节目。融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媒介生态,使得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受到空前的重视,能真正赢得受众喜爱的节目与主持人一定是能够满足最为真实的受众需求、最能为受众带来优质体验的节目与主持人。

价值·体验型主持人或将成为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的主流

回溯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前文所述的三种主持人类型事实上是并行存在的,共同构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类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整体数量、行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电视节目诞生之初,各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团队均尚未成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数量更是极少,因此这一阶段的主持人更多为功能型主持人;随着电视节目的进一步繁荣,主持人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价值型主持人开始在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融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媒体渠道拓宽了受众接收信息的空间,体验型主持人愈发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大鹏、王尼玛等代表性的体验型主持人在这一时代迅速成长。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在融媒体时代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既具备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品格、适应融媒体环境的新特点,同时又能为节目注入持续价值的主持人,才应当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流,即价值·体验型主持人。

对于现有各类型的主持人来说,融媒体时代为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加多元化的挑战。融媒体时代,属于纯粹意义上的功能型主持人显然已经不占有过多的优势,其生存空间势必会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不断受到挤压,这一特点在当前已经充分显现出来。而由于价值·体验型主持人的现实发展趋势,已经具备体验型特征的主持人,应当尝试引入价值型的相关内涵,实现自身素养与能力的转型和升级。在当前的融媒体格局中,那些成长于自媒体平台的草根主持人,在发展之初未拥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其专业性与长期从事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相比也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但是其天然具备了体验型的特征,因此很容易在融媒体时代引起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特别会引起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相关内容的网民的关注。但是,这些主持人要想取得长远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价值型特征,否则其主持的节目必将因缺乏深刻的内涵而无法保持对社会公众的持续吸引力,更难以适应融媒体时代更加复杂的市場竞争需求。传统的价值型主持人,在节目的深度、广度方面具有草根主持人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在融媒体时代要想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避免被各类媒介的出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也需要强化体验型素养的培养,这一目标看似简单,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价值型主持人均能顺利完成,其中的内在逻辑在于:主持人角色的转化需要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取决于政策空间与媒介平台提供的话语权与自由度的高低。就该视角来看,传统电视平台的娱乐类与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命运或许会出现分野。

总体而言,娱乐节目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升级应当普遍快于传统的新闻类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前者在当前已经出现了较多具有优势的价值·体验型主持人角色,如活跃于各类文化娱乐节目的马东、高晓松等人就属于此列,而新闻节目本身的严肃性使得该类节目主持人的转型任重道远。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价值·体验”仅仅是对核心特征的抽象描述,是基于融媒体时代背景对节目主持人提出的新的要求,但是这一抽象概念的实现,仍然需要一个个主持人的生动实践加以完成。换言之,当下广受青睐的马东、高晓松等主持人,为本阶段价值·体验型主持人的角色注入了实践的内涵,但是从历史的视野来看,并不能将其现有的特征与未来节目主持人的整体风貌等同。融媒体本身就拥有极为丰富的媒介渠道,融媒体生态常态多元化、开放化发展,因此社会也期待更多多元风格的主持人不断涌现。

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将是一种多维路径

三种类型的主持人存在着多维度的差异,向价值·体验型的转型需要节目主持人提升多维度的素质与能力,主持诉求愉悦化、主持人身份去背景化是其核心。

在融媒体生态中,用户的选择空间不断扩大,“节目中心化”的地位本质上已经丧失,主持人对内容的呈现与驾驭需要站在广大用户的视角上,通过满足用户的愉悦化体验而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当然,这种诉求的愉悦化并不意味着节目主持人要毫无底线地取悦公众,也不意味着传统电视节目要不分场合地增添娱乐化因素,而是应当在遵循节目基本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能让用户产生愉悦感的要素,使得其在观看过程中不会因厌倦感而对节目产生抵触情绪,无须投入过多的额外精力则可以被节目内容所影响。从这一视角来看,主持诉求愉悦化是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素质与能力升级的显性要求。

与主持诉求愉悦化相比,主持人身份去背景化是一种隐性要求。主持人身份去背景化这一隐性要求是指主持人应当最大程度实现为自己代言的身份还原,而不是执着于为第三方立场的代言。当然,“为自己代言”并不意味着主持人要完全“放飞自我”,其仍然需要恪守行业的底线与节目运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在主持节目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第三方意图呈现的内容进行剔除,增强节目内容的纯粹性,而不是夹杂特有的目的性内容,从而使得观看节目的受众的警惕心理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受众可以用更加放松的状态参与到节目的观看中来。此外,“接地气”的语言与内容更能引起广大公众的共鸣,为主持人收获更加扎实的受众基础。

结束语

当前,在这场由电视自身的深度发展以及网络与新媒体发动的变革潮流中,一条由价值型主持人向体验型主持人发展,并进而向价值·体验型主持人转型的轨迹或将越来越清晰。价值型主持人曾经引领了传统主持人事業的潮流,如今,融媒体时代则给体验型主持人带来了机遇。着眼于当下及未来,主持人要完成向体验型主持人的转型,或许首先要成为“真实而有趣的人”。这既离不开观念与角色的调整,也离不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力的发挥,以实现有品质的愉悦化,以及去背景化后更彻底的个性化、平民化。按照本文理解的逻辑,能顺利完成角色调适的传统电视节目中的价值型主持人,以及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体验型主持人,将汇流成融合型的价值·体验型主持人,成为引领未来主持人事业的主力军,我们拭目以待。(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广电新闻中心)

参考文献:

[1]赵玮.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专业素养提升探讨[J].新媒体研究,2020,6(06):111-112.

[2]冯豆豆.融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提升采编播能力的对策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07):131-132.

[3]成雁南.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主持人的生存与发展[J].传媒论坛,2020,3(07):45+47.

[4]张耀元.探析传统媒体主持人如何在媒体融合中创新[J].传媒论坛,2020,3(08):31-32.

猜你喜欢

素质能力转型升级融媒体
提升纳税评估人员素质能力培训策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浅谈报纸版面主编的职责及应具备的能力
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下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