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壁画的全景视角探究

2020-12-23叶剑青刘静源梁子川

丝路视野 2020年29期
关键词:敦煌一带一路

叶剑青 刘静源 梁子川

摘 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绘画对于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是处于变化和调整的状态。绘画中的视角和世界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恰当关系?绘画怎样去表达世界,世界又跟绘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反馈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间,从古至今,每个阶段或者每个历史时期,绘画看待世界的办法或者角度,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敦煌、克孜尔等壁画艺术,她们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在视角全景展开的特征上,对于神之存在的依赖性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这些和我们在现代绘画中看到的世界,是非常不同的。那时的画家象工匠一样,无形中有一种统摄性的力量在引领着他们的感知,也就是有一双在画家之外的眼睛在带领着他们:观看、绘画。

关键词:敦煌 全景视角 一带一路

世界上历史悠久,自成体系,而又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中有一个共同交汇点的地方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敦煌地处中国河西走廊西部,莫高窟不仅是敦煌的重要地理标志,并且也是中国四大石窟中艺术语言最为丰富的集合地。

前秦建元二年,乐尊和尚云游到敦煌,请人挖了第一个悬崖佛窟,由此拉开了古代工匠、画工千年凿窟画壁的历程。这些古代壁画在今天看来是即陌生又熟悉,就像是我们曾经的艺术故乡,是现代美术由来的出处,有我们现在绘畫流失掉的一些优秀基因,也是物质和科技发达社会所丢失掉的一些宝贵品质。

这个时期是有神或者第三视角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绘画,画者以一个虔诚的信徒或者仆人的心态,把自己奉献给一种高于人的力量,描画一个他们自认为的高于现实的神圣世界。

作为观看世界的办法,具体的艺术语言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才能全面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画家语言技巧之间,形成的一个完整和统一。

一、敦煌壁画的叙事方式

敦煌壁画以叙述佛教故事为主,辅以供养人图像和民间生活图景,直接间接的反应了从五代至宋元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中国古代生活集合式的图景。

中国早期开凿的石窟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阶段,其中包括著名的敦煌千佛洞和大量的石窟壁画。东汉时期开凿有多个洞窟,现新疆拜城的千佛洞存有236个石窟。敦煌壁画在叙述佛教教义的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经变图

经变图是以晦涩难懂的佛经中某一宏大、具有可观性的场景为蓝图,绘制出精彩画面,使观者进入洞窟,通过图像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经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如《阿弥陀佛经经变图》《观无量寿经经变图》《维摩提》等。

经变图往往是描绘繁华且盛大的场景。

佛经转换为经变画,往往会发展经历一定程度的选择与重组,以求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佛经通过艺术进行修饰、传播和衍生。

经变画的题材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两种题材。其一是对佛经内容进行直接描述的场景,主要代表有涅槃图、说法图、七收、树上生衣等。其二是对佛教故事连贯、具体分析的内容,主要代表是各类佛传、佛本生故事、佛史、姻缘故事和各类由故事串联的佛经。该主题本身包含很多具体的形象,这可以很容易地与绘画产生联系,这是一般画师喜欢的绘制内容。画师通过解读经文内容,找到更适合绘画的一幕。通过人物、风景、建筑组合物表现出全景式的宏大景观,布置在一幅画面中的时间是有跨度的,采用不同于单点透视的全景透视。结于故事情节的表现,在统一的绘画空间中表达不同的时间问题,在具体的经变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画师有多种构图方法来解决全景和多时空的画面布置问题。这些组合画面,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构图,以及一种新的透视模式。成了敦煌壁画所特有的全景式构图系统。

(二)故事画和佛本生故事图

根据佛经内容形成独立连环画式的壁画称为故事图。故事图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是佛教传记故事,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神化后的生平。比如北周290窟第六条佛教故事,通过80余个不同画面连接出来,生动连贯、一气呵成。第二种是本生故事,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的前世轮回、各种普度众生和行善事迹。比较著名的如:割肉贸鸽、萨捶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故事。最后一类主要描述人间姻缘典故,比如五百强盗立地成佛、沙弥和尚守戒自杀等。

“鹿王本生图”是第二百五十七莫高窟的壁画,于北魏时期创作。也是敦煌壁画中保存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壁画之一。 画面连续变化且统一成一个全景式的整体。

(三)传统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佛教、儒家、道家文化融合后,在石窟上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其中较为著名的神话人物有伏羲、王母、女娲等形象在敦煌壁画中得到了体现。

二、敦煌壁画的观看视角

(一)古代世界壁画的观看视角

古代的世界壁画,和我们现代绘画中看到的世界,是非常不同的。那时的画家象工匠一样,无形中有一种统摄性的力量在引领着他们的感知,也就是有一双在画家之外的眼睛带领着他们观看、绘画。

同样,在古代中东细密画中,绘画视角是一种从上往下看的俯瞰视角,就像有神在观望世间的一切,“这种绘画视角也是神参与的全知的观望角度。”

当我们去看中世纪壁画的时候,总感觉到墙面上会凸显出一种俯视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们,我们不能平视这样的画面。不管是构图、尺寸以及空间布局。画者用特殊的视角和观看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神的世界,他把我们引入到一个非真实的震慑人的陌生地方。这样的观看和情境营建,必须要有超越画家平视之眼的,另一种更为宏大的目光,就如基督教的圣光从另外一个空间洒落到那些不规则的墙面之上。

剑桥艺术史认为中世纪艺术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和世俗生活的地方:那是一个天国的形象,是神恩的彼岸,在那里,一切都是光明、清静的,一切都超越于尘俗世间。这样的观看,和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和依赖,就如教堂、寺庙和洞窟中的威严目光和慈悲注视。这也是画家在自身目光之外,还有一种来自于更为宏大、神秘力量的注视。

(二)敦煌壁画的视角

在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的245窟壁画《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中。呈现了不同视角、不同时间、不同情节合而为一的奇异画面。在这个本身故事中,随着萨埵太子一系列的献身行动,贯穿起了佛教舍己救众的慈悲意愿。老虎的形象、线条、色彩作为一种目光游走移动的指引线索,带领观者经历了一场时间修行和心境觉悟的精神之旅。而焦点透视画法呈现的图像往往是瞬间和固定角度的。在现实世界即时即刻的场景中,不会有这么多因素、这么多情节,可以一起出现并且同置一局。同样,战国时期的帛画,也是有着相似的构图和观看方式。画面中天界、人间、地狱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相似的是画外有着神的眼睛存在。这种经营、构图的方法中,画家头顶之上始终有着一个高于自己的神或者道的世界,在引领着画家的观看。在绘画的实现过程中,画者起到的是一个连接的作用。所以中国早期的敦煌、克孜尔、北齐的壁画和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湿壁画之间有着相似的地方,由于观看和工作方式的相象,以至于一些处理方法也有了类似的语言。绘画表达的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更高的神的世界或者一个更远的道的世界。

(三)中国儒道释思想下的山水视角

中国古代壁画除了表现佛教思想的,还有表达道教思想的。

对于天地的思考,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画家意识到自己头顶上有天道,脚下有山川大地,在丛山溪流之间,人连接起了自然世界中的几个关系。

魏晋时期的文人开始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行观看,是文人内在意识觉醒的开始,李泽厚认为: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没有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社会看作是潜在的无限发展可能性)成了一个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充分满足其贵族的贵族,精致的外观强调神的恩典,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理想美。不是我们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可以表达出自己某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资容。

这种向内探寻和观看,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到北宋时期,已经把向外的观看和向内的观看非常自然的统一了起来,山水的外在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有序的统一来。

(四)观看视角的经验和总结

不同的文化环境产生不一样的观看传统和绘画方式。这些在比较各种文明和绘画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相近和相异的地方,这也正是,作为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共存和对话的可能性。

每一幅这样的绘画的背后,有不同于前人的视角和眼光,就像是一双不一样的看世界的眼睛。优秀的艺术总是对于世界有着不一样的看法的目光,这样的绘画也为我们窥探新世界多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英国的美术史论家里德说过:整个美术史就是"看的方式"变化的历史。

三、以五代61窟为例分析全景视角在壁画中的运用

“五台山全景图”是中国尺寸最大,以历史遗迹为主题内容的壁画。在敦煌莫高窟61石窟中,是五代时期专为文殊菩萨挖造的洞穴。 在其庞大的西墙上,绘出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其图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既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景观图,又是一幅可以全景纵览的地理地图。这幅壁画以五台山的文化传说作为素材,用整体融合的构图方式形成一幅宏大叙事的全景作品。“五台山全景图”再现了1500多年前五台山佛教圣地的浓烈气氛,是五代时期宗教和世俗风情的集合画卷。

这件作品展现出高超的构图和人物描绘技巧,也表达出了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运用鸟瞰式的透视画法,描摹出五台山敦厚巍峨的磅礴气势,彰显其环绕八百里的大好河山。房宇、寺庙、城池、桥梁等各类型建筑,菩萨、僧侣、骆驼、马匹也是尽显其淋漓尽致的绘画技艺。

东壁以及南北壁东侧部分下方分别绘出回鹘公主、于阗公主、曹氏女等一众供养人像。主室中心是马蹄形的构图,还有文殊骑狮子等细节的呼应连接,形成了一个即独立又有整体观的庞大构图系统。

这幅独具代表性的壁画,长13米,高3.6米。不仅有地理地图尽收眼底,同时还描绘了来自河北正定和山西太原的建筑景观和社会习俗。有各种建筑,包括寺庙、塔阁、桥梁等建筑170多种,是非常珍贵的古代历史建筑的资料图。

五台山作为中国名山,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的东北部。周围五百里内由五座山峰环绕而成,山峰峰顶平坦开阔,因此称为五台山。壁画中五台山全貌既是与现实中五台山全貌一一吻合,同时通过全景视角的观看巧妙的表现了焦点透视法所无法达到的整体观看。

全景视角构图就是把人物、道具、场景以及环境统摄性的包含在一个统一的视觉场景之中。这样的观看超出了单向视角范围,具有更为广阔的视线,可以充分展示时间的整体关系。众多人物和时间流变统一在一个场景之中,构建出一个无限延展的场景和文化视野。

四、全景视角在现代壁画中的运用

当代中国壁画创作和敦煌壁画的叙事图式之间,存在着文化传承和上下文连接的关系。是基于传统架构的根基,结合时代特质的新发展——一种整体性艺术结构和观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包括了技法研究、画面结构的理解、美学系统的分析、艺术精神的把握等。

(一)摹写

通过壁画修复的经验摸索出敦煌壁画创作的具体技法。摹写主要有现状和原状两种。原状既是当时壁画最初完成时的状态,一切绘制手法都采用原技法进行复原。现状既是现在壁画是什么样的真实状态,我们完全把这种状态保留下来,以便百年以后,能给后人留下壁画演变过程的学术研究资料。

摹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壁画的描摹复制,以及技术研究和材料的拓展应用。得以展现出壁画原状,重新体验和审视东方绘画体系的具体表现。

在摹写之上的创意,包括了现代语境中的壁画新解读。在古代壁画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思考和发挥,凸显传承基础上新的发展。

(二)创作

区别于欧美地区的壁画,敦煌壁画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系统的艺术和美学观念。

在共同面对的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之中,我们如何不被迷失和溃散?即是分享了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同时也要提供给世界一种独立的思想和价值的建树。了解不同的环境和历史背景生长出不同的审美和感知经验,深入到各自的环境和历史情境中,特殊的环境和历史造就了文明的丰富和多彩。强调具体境遇,也就是意味着世界的各个领域自有其发展的相应逻辑和规律。

我们在分析敦煌壁画的叙事方式、视角之后,能够突破现代视觉经验的局限和束缚,跳出原有的观看方式和思维模式,重构当代壁画新的创作。

“一带一路”以敦煌莫高窟作为代表和重要节點,沿丝绸之路的西域壁画,结合了中原与沿线各地区的文化、经济、生活的融合与发展。这些壁画融汇了各种绘画技巧和语言,融合了三大文明古国的复杂元素。汉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经济、技术和 艺术上的不断交汇、融合和提升,创造了世界文化融合、经济共生发展的史诗性场景。其中,全景视角绘画的方法,因其独特而包容的文化融合色彩,在今天的壁画教学和创作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茂昌.浅谈中国石窟艺术的分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5):104—105.

[2]徐苹芳.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读宿白先生《中国石窟寺研究》[J].文物,1998(02):56—65.

[3]龚婷.伟大的遗产灿烂的艺术《中国石窟艺术——莫高窟》解读[J].中国美术,2017(02):126—127.

项目名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KYZY007。

猜你喜欢

敦煌一带一路
关于敦煌的精神纪行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敦煌 敦煌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