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专业建设研究

2020-12-23李光举苏燕孔庆奎窦磊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高素质

李光举 苏燕 孔庆奎 窦磊

【摘要】通过研究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其优缺点。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产教融合模式的专业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使企业和学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 专业建设 高素质 技能型人才

一、引言

产教融合是目前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模式,对学校、企业、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扩大产教融合的宽度和深度,努力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模式下专业建设现状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其中产教融合是经过各国实践得出的比较有效的方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而我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在借鉴国外的这些模式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也探索发展出了多种模式,例如冠名班、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等。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建设

培养目标是依据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针对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具体化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专业培养目标更加贴近现实。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岗位工种及其职责要求,共同分析并设置具体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最终目的就是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校的培养质量,减少企业的再培训成本。

(二)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合适的课程体系支撑,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职业素养,这些都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配套的课程体系来实现。企业具有丰富的资源,技术也是最新的,对人才的水平需求最具发言权;而学校具有成熟的教育体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育配套设施。二者结合开发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培养出最需要的人才。

(三)实训基地建设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的实训基地不再是简单的实验室,而是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的车间,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的各环节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工作后可以直接上岗。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后可以直接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校内外的实训环境相差不大,学生的适应过程大大缩短。

三、产教融合模式下专业建设的隐患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现在各职业院校积极努力的目标。但是,在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背后,却存在着很多隐患,使得产教融合的效果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一)企业缺乏积极性

目前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多数还是学校的积极性更高一些,而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学校合作的力度有多大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态度。现实中,企业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没有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现实利益,企业对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所以,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投入、技术人员的热情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这也就导致这种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校优势欠缺

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方,自己先天的缺陷导致在这种合作中底气不足。首先是教学资源的限制,设备陈旧,更新频率低,技术落后赶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有些设备专业建设以来从未更换过,结果就是培养的学生面对新的技术变得毫无优势可言。对于师资队伍来说,大多教师没有一线生产经验,知识大多来自课本,与生产严重脱节,面对新技术的出现更是缺乏认知。当然,现在的培训有很多,参加培训的老师收获也很大,但与企业方的培训合作很少。面对的窘境就是老师不知道企业的实际情况,培养的学生对企业就更不了解,等到实际的顶岗实习时,学生又要从头再来,效率极低,企业的满意度也就更低,恶性循环之下,企业的积极性也就更加缺乏。

(三)社会认可度低

产教融合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个人能力、就业、知识储备等方面是否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家长、企业、社会所关心的关键问题。目前,这种模式仅限于表面,学生的培养和原先相比没有太多的变化,企业的参与度太低,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仍然来源于课本,对企业的具体工作环节仍然模糊。当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又面临着岗前培训,一切从头再来,与企业的匹配度太低,这就导致了社会评价不高。

四、产教融合模式下专业建设的建议

产教融合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现在的产教融合仅仅是表象的融合,效果不佳。目前,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是怎样做到产教深度融合,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点建议和想法。

(一)国家政策导向

如何激励企业的积极性是做到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企业是需要盈利的,所以可以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对企业的进行税收优惠,提高企业的信用,同等條件下给于该企业更多的优惠等方式。为避免这些政策流于形式,需要建立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对企业进行考核评比,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在激励一些企业的同时,也要淘汰一些滥竽充数的企业,使得真正想做产教融合的企业得到更多的利益,也进一步刺激他们的积极性。

(二)合作模式多样化

现在的产校合作模式大多是企业投入人力物力提高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而学校则处于被动的一面,在接受这一切的同时对企业的输出却很少,这也是企业缺乏积极性的原因之一。如何让企业在付出的同时,能够从校方得到更多的利益,也就是学校如何吸引企业的目光,从而让企业有一个付出方变成一个利益获得者。为此,我们可以改变校企合作模式,使之多样化。比如,建设厂中校,即由校方提供资金、设备,企业提供场所,既可以培训学生,也可以定期培训企业员工,这就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当然,这种模式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验证。

(三)学习生产化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还是以就业为目的,如何让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也就成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为此,校企双方可以共建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岗位及岗位职责为主线,并以企业的规范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生产过程。

(四)增加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包括走进社区提供一些专业方面的技术支持,也可以是为社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增加社会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把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自己学习的东西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对企业、学校、社会都是有益的,但真正做到产教深度融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在认识上高度统一,在行动上相互协调,齐心协力,多方联动,共同促进。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找到一条对各方都有积极作用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运鑫.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4,(4).

[2]孔令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探讨.教育探索,2015,(24).

[3]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天中学刊,2015,(2).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高素质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培养造就高素质咨询工程师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