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发展及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0-12-23王晓娅张俊飚李红莉

食药用菌 2020年6期
关键词:工厂化食用菌领域

王晓娅 张俊飚 李红莉

中国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发展及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晓娅1,2张俊飚1,2李红莉1

(1.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2.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武汉 430070)

为了解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总库关于2010—2019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的1 485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为:(1)围绕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发文量呈现“整体稳增长、局部高增长”的趋势;(2)食用菌产业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食用菌栽培、市场化发展与菌业循环等方面;(3)学者关注的热点与食用菌产业政策推进密切相关。指出基于“一带一路” “乡村振兴”和“互联网+”背景下开展食用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菌渣循环经济”和“工厂化生产”等内容的研究有待深入。

食用菌产业;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现状

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突飞猛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带动了物流配送、储藏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循环经济。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与养殖业、栽培业相媲美的朝阳产业[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其列为大力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为实现我国食用菌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宏观层面上,关于食用菌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用菌栽培与生产、市场开拓、菌业循环等方面。电子商务与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品牌建设与产品竞争力、菌渣与农业循环经济等议题层出不穷,食用菌产业扶贫更是近年来的热议话题。在微观层面上,学者们从菌农栽培技术采纳、成本收益等方面展开研究。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日益成为趋势,菌农对菌种质量、轻简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需求攀升[2]。但由于信息供求错位,菌农在食用菌生产信息获取、生产管理和产品市场化过程中盲目决策,必将会对菌农的经济效益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3]。基于此,食用菌产业领域相关的研究虽方兴未艾,但在整体把握上存在一定不足。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知识图谱,总结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展望未来发展前沿。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客观准确的数据来源是合理性分析的基础条件。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主题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以“食用菌产业”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2019”,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共检索到文献2 197篇。为了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文献研究的科学性,人工复核,删除会议论文、倡议书、征稿以及生命科学类相关文献,共获得食用菌产业相关文献1 485篇。考虑到文献的权威性,再次将文献范围限定在“高质量论文”,即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得到目标文献235篇。

1.2 研究方法

采用CiteSpace软件,基于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对食用菌产业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以此提炼出中国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基本现状、热点分布以及发展趋势。其中,运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并借助Excel数据分析具体阐明中国食用菌产业基本现状;运用关键词共现与关键词聚类分析实现食用菌产业领域文献热点演变可视化的目标。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结果,一是明确近十年食用菌产业领域研究热点的时间轨迹,分析阶段性转变特征;二是重点分析该领域的热点演变趋势,突出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图1 2010—2019年CNKI收录中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发文量

2 中国食用菌产业研究现状分析

2.1 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对年度文献数量进行分析,可了解某一领域阶段研究进展。2010—2019年我国关于食用菌产业领域的研究,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图1),近10年的发文量逐渐增加,其中2019年为发文高峰。以2015年为界,2010—2015年,该阶段的文献增长量较为平稳,波动幅度不超过15篇,年均发文量为112.7篇;2016—2019年,食用菌产业领域的研究迅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4.54%,2019年增幅最大,是2010年的3倍。高质量论文发文量与论文总量增长趋势相同,2019年为发文高峰,从侧面说明文献发文量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政策推进密不可分。

表1 2010—2019年中国食用菌产业领域主要作者统计

2.2 研究文献的作者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可以识别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以及与研究人员的关系,展现该领域学术研究者的合作能力。从2010—2019年间作者的发文量排名来看(表1),中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已形成一批核心作者群体,发文集中度较高。其中,张俊飚的发文量最多,共计44篇,其次是葛颜祥、郭尚等。根据普赖斯定律,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学者为领域核心作者,从2010至2019年共有268位学者从事该研究,核心作者有60人,发表论文共计285篇,占总发文量的19.2%。由此可见,食用菌产业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

2.3 研究文献的机构分布

从所有的科研机构中筛选出发文量达5篇以上的科研机构,如表2所示。在食用菌产业领域,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农业院校,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发文量最多,达到30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次之。这些单位在食用菌领域比较活跃,是该领域的领军团体。从科研机构类型来看,研究食用菌产业的科研机构大多是专门的食用菌产业研究机构,学术水平较高,研究视野较为开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食用菌产业体系。

3 中国食用菌产业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3.1 高频关键词及聚类分析

分析高频关键词,可以了解食用菌产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到网络节点共计235个,52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9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对频率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排序得到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中,学者们将重点放在食用菌市场化发展方面。涉及到的食用菌品种有“香菇” “杏鲍菇” “黑木耳” “双孢蘑菇”;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式有“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环节有“栽培” “菌种” “食用菌生产” “菌渣”等。

表2 2010—2019年中国食用菌产业领域的主要科研机构

表3 2010—2019年中国食用菌产业领域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食用菌产业相关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探寻关键词的组合分类,使用对数似然算法(LLR)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模块值Q=0.524>0.3,表明图谱网络结构合理,平均轮廓值S=0.512>0.5,表明网络的同质性合理[4]。总体来说,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的绘制效果较好。

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共有11个聚类标签,其中主要的聚类标签有发展现状、双孢蘑菇、对策、菌糠、野生食用菌、资源整合、食用菌产品、食用菌产业、电子商务、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这些聚类标签反映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内容。据此,可归纳出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热点。

一是食用菌栽培的研究。涉及食用菌栽培的关键词达到55次,在食用菌栽培方面,栽培品种持续增加,已商业化规模栽培的品种达36种,主要有香菇、双孢蘑菇、平菇等大宗食用菌品种,初步形成了传统品种、工厂化品种、药用食用菌和野生食用菌四大品类格局。众多学者将着重点放在栽培标准[5]、成本收益[6-8]、栽培技术[9-10]等方面,工厂化栽培、栽培模式、育种等关键词高频出现。

二是食用菌市场化发展的研究。学者们对产品竞争力与互联网结合、食用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关注度较高。体现在关键词上,主要表现为出口贸易、电子商务、食用菌产品等。食用菌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带动了食用菌产品信息化、电商化、物流配套信息化等产业化的发展,对促进菌企、菇农增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对食用菌产品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出口结构和贸易竞争力等方面,曾杨梅等[11](2016)通过对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竞争力与贸易潜力的分析发现,与法国、美国、波兰和韩国相比,中国食用菌在国际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力和较大的贸易潜力。吕雄华等[12](2012)研究指出,我国食用菌贸易竞争力指数持续增大,干香菇、干银耳等6类产品对我国食用菌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食用菌品牌建设主要集中在品牌设计与定位、品牌营销与传播等方面。

三是菌渣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食用菌“农林畜业废弃物—食用菌基料—食用菌产品—菌糠肥料、饲料、燃料”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完整的循环体系,不仅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净化农村环境,还对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有重要作用。根据菌渣的不同用途,学者们通常将菌渣循环转化模式分为作物—食用菌、作物—食用菌—畜禽等模式[13],菌渣利用途径则主要集中在作肥料或堆肥原料、饲料添加剂、食用菌栽培原料、燃料、沼气原料、生态环境修复材料等[14-15]。

3.2 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展现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变化和研究特征的时间阶段性变化。为更清晰地厘清食用菌相关研究的演进过程,兹将各个时期热点的关键词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解读和文献梳理。

第一阶段为食用菌产业发展阶段(2010—2011年)。食用菌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快了食用菌科研与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保持了产业持续快速增长,食用菌质量安全得到较大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成为初期学者们的关注热点,“产业发展模式” “措施” “食用菌产品”等词汇在2010年频繁出现,研究内容较宽泛,覆盖面较广。

第二阶段为食用菌产业迅速扩张阶段(2011—2015年)。该阶段食用菌产业逐步实现了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产区范围继续扩大,栽种品种持续增加,流通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正面临由食用菌大国迈向食用菌强国,“转型升级”应运而生,产业经营方式、生产模式等成为学者们比较关注的热点。随着工厂化生产逐步实现专业化,菌农也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工厂化生产” “机械化”等词汇出现频率增多。食用菌“十二五”规划强调了食用菌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与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要统筹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与此同时,“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模式逐渐扩展,成为热点。

第三阶段为食用菌产业上升阶段(2016年至今)。食用菌产业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变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实施科教兴农和科技兴菌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是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工厂化栽培技术逐渐成熟,“工厂化栽培” “栽培技术”继“工厂化生产”后高强度出现。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到2015年逐渐建立完整的扶贫产业体系。在食用菌产业领域,学者们也将视角放在食用菌产业扶贫方面,引导农民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制定适合山区和分散生产的技术规程,实现贫困地区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出口贸易”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关键词,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度合作,引导我国食用菌技术、人才、设备、产品全面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该阶段发文量持续增加,研究热点不断变化,研究主题也随着演进路程改变,2019年发文量激增,乡村振兴、互联网+、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等关键词,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潜在的研究热点。

表4 2010—2019年中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前20位突现关键词

注:①第2列表示节点出现的时间,实际上这些关键词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由于本文选取的年份为2010—2019年,因此出现的时间全部为2010年。②第6栏,蓝色(细线)表示节点开始出现的时间,红色(粗线)表示节点突现的时间段。实际上如果时间间隔拉长,可能还会出现浅蓝色在最前面,表示节点未出现的时间,那么第2列的出现时间也可能会不同。

突现关键词可以反映某时期的研究热点以及预测研究趋势[16]。从表4可以看出,食用菌领域涌现了较多高强度的突现词,其中,“香菇” “双孢蘑菇” “杏鲍菇”是频度较高的突现关键词,说明学者们主要围绕香菇、双孢蘑菇和杏鲍菇等大宗食用菌品种进行研究。同时,“工厂化生产” “转型升级”等也是相对较高频的突现关键词。由传统的“手工作坊”种植栽培方式转变到工厂化生产模式,提升了产品品质及附加值,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和增强食用菌产业整体竞争力[17]。随着工厂化规模的日益扩大,工厂化生产的安全监督体系、成本管控体系以及菌业循环等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精准扶贫”从2016年初现,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食用菌产业扶贫一直在精准扶贫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潮。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2010—2019年食用菌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1)从发文数量看,食用菌产业相关论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发文时间看,有关食用菌产业的发文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与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政策变化息息相关。(2)从作者与机构分布看,食用菌产业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反映了学术交流合作有待加强。(3)从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看,食用菌产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用菌栽培研究、食用菌市场化发展研究与菌业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4)从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看,近十年,学者关注热点与食用菌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密切相关,高频关键词随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断更迭,“工厂化生产” “工厂化栽培” “菌渣” “国际贸易”等高频出现。

4.2 展望

从食用菌发文整体脉络看,食用菌产业领域大量的研究是在产业发展大势兴起的整体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方针政策的出台,使得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得到重点发展,促进传统农户生产方式向工厂化生产方式转变,而推进菌业循环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也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热点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中国食用菌产业工厂化生产模式初现峥嵘,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逐渐增加,产品竞争力优势凸显,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研究内容颇多。

通过对近十年的研究内容与动向的分析梳理,发现食用菌产业领域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热点:一是食用菌生产方式的研究,着重于工厂化生产方面。工厂化生产是最具农业现代化特征的产业方式,是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工厂化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工厂化栽培技术的研发、工厂化管理等方面需通过研究,加以完善。二是食用菌市场化发展的研究。有关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出口贸易的研究成果颇丰,随着“一带一路” “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出台,促进食用菌品牌构建、与电子商务结合等精细研究。三是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低碳农业的兴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得菌业循环经济的研究大有可为,菌业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法律法规等标准范式亟待发展形成。

编者注:原文稿中另有4个图谱,因受版面和印刷限制,几无阅视效果而删略。

[1] 张俊飚. 2016年中国食用菌产业经济研究报告[R].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2017.

[2] 李平, 杨传喜, 张俊飚.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农户技术需求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10(06): 132-136, 142.

[3] 卢敏, 李玉, 张俊彪. 农民视角的食用菌生产信息获取与相关决策行为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0(04): 107-113.

[4]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2(2): 242-253.

[5] 董娇, 张琳, 邰丽梅, 等. 我国食用菌菌种标准及栽培标准现状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11): 98-101.

[6] 王静静, 罗燕娜, 张爱萍, 等. 北疆地区速生林下食用菌栽培效益分析[J]. 北方园艺, 2017(07): 209-210.

[7] 周静, 范利红. 农户栽培食用菌成本收益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10): 104-106.

[8] 余素芳.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经济效益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08): 89-91.

[9] 张浩, 张焕仕, 王猛, 等. 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4(05): 175-179.

[10] 张连合, 王随心. 食用菌高效制种及栽培技术研究[J]. 北方园艺, 2010(13): 199-201.

[11] 曾杨梅, 张俊飚, 程琳琳, 等. 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竞争力与贸易潜力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8-16, 142.

[12] 吕雄华, 王芳. 我国食用菌出口结构对其贸易竞争力指数的灰色动态模型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04): 159-162.

[13] 胡清秀, 张瑞颖. 菌业循环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06): 113-119.

[14] 严玲, 姜庆, 王芳. 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模式剖析——以成都市金堂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4): 94-99.

[15] 黄小云, 沈华伟, 韩海东, 等. 食用菌产业副产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研究进展与对策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10): 125-132.

[16] 庞宇舟, 尚昱志, 林基勇, 等. 基于CiteSpace的壮医药研究可视化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7(03): 53-57.

[17] 马芳琴. 食品安全法控制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安全监管体系构建[J]. 中国食用菌, 2019, 38(02): 20-22, 26.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CARS-20)的资助成果

王晓娅(1996—),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E-mail:2804398410@qq.com。

张俊飚,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E-mail:Zhangjb513@163.com。

S646

B

2095-0934(2020)06-373-06

猜你喜欢

工厂化食用菌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养蚕不喂桑,栽桑不采叶 重庆工厂化养蚕蕴藏黑科技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鲑鳟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孵化和开口技术
工厂化养虾日常管理要点及防病方案
2020 IT领域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