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和之名下《古木流泉图》线条表现的研究

2020-12-22荆安娜

福建茶叶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木流泉枯木

荆安娜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

1 马和之其人研究

对于马和之其人研究,主要包含的是马和之生猝年以及身份的研究。

马和之生,钱塘人,善于画佛像人物,亦工山,水猝年不详,史料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而今人对马和之的生猝年说法不同,但是时间范围大致接近,但最后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关于马和之的身份在一些史料中被记载为南宋画苑画家、登过进士、工部侍郎,但有的学者的对马和之身份的考辩中发现马和之登过进士和曾担任工部侍郎其是误传,原因在于记载马和之身份的人与马和之年代相隔甚远,并且担任工部侍郎、登过进士与马和之是画院画家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冲突。而马和之是南宋画院侍诏这一身份的认定是来自于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卷中提出的当时的十位御前画家,而马和之首当其一。但周林先生主编,马季戈先生撰写的《宋代绘画》中认为马和之有可能只是当时的职业画家,而非宫廷画家,并且与李公麟那样的画家并列。还有其他学者对马和之的身份进行考辩,众说纷纭所以面对马和之的真实的身份也不能得到最终的肯定。

2 《古木流泉图》画面分析

2.1 画面介绍

马和之的《古木流泉图》画幅很小,画面表现的具体物象很少,主要是枯木秃枝、石头、流泉,还有两只鸟,画面相当的简洁。画面的构图体现当时南宋初期风格的变化,北宋进入南宋,山水受政治的影响,在构图上面发生很大的改变,这幅《古木流泉图》在构图上主要是偏左边,古木和石头还有停留在枯木上的鸟都集中在在画面左边,右边上空一只鸟正向左边的枯木飞来,枯木的树枝向右边伸展,将左右两边和谐的统一起来。流泉并没有表现的涓涓的形态,但秀石的动势让人感受出泉水在树石之间缓缓流淌。整幅图以枯木秃枝,加上大部分留白,给认以凄凉的感觉,但是线条的描绘的灵动的旋转又给人一种活泼的轻松感。

2.2 画面画法

《古木流泉图》中的山石、枯木、流泉主要是运用旋转流畅富有动力的线条表现出来,使整幅画感觉很有活力和运动感。画面中山石和枯木、流泉等都没有复勾用笔,画家一遍就很流畅的将表现对象描绘出来了,山石感觉是在围着山体的结构绕圈圈,中间的一块山石线条比较短,前后山石轮廓画很整,不知道是年代久远的原因,还是画家用墨色渲染,中间的一块山石墨色比前后两块山石深,使得山石更有体积感。《古木流泉图》中的枯木,画是从树底到树顶是很顺畅的往上画去,画面没有墨的那种干枯的复勾笔迹,但是树的形态,光秃的枝丫,以及带点书写性的旋转运动的线条给人一种轻松,酣畅琉璃的感觉,将枯木的形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而画面中的流泉,墨色在整幅画面中很浅,用笔细且流畅,泉水涌动感通过线条的高低和密集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朦胧中带有一番诗意感。

3 《古木流泉图》中的线条表现

马和之用笔被历代认为“用笔飘逸”,马和之在画面中的用线使整幅图的画面效果看起来随意轻松,非常的独特,但是马和之的这种风格在当时是很独树一帜的,当时斧劈皴流行于南宋画院,但他并没有跟随当时的潮流,从马和之作品《古木流泉图》看,画面中画的的枯木、山石以至流泉都是一种运动式跳跃的写意笔法用线来描绘的,基本都是利用墨线来表现枯木、山石和流泉,如树干的枯枝的出枝的形态,完全不合荆、关、董、巨以来的画树干的姿态风格,其中用墨也不讲究大层次大关系,墨线深浅一目了然,十分明显,这样的风格与同时期的宫廷画家相比,其独特性一目了然,但是这种画风由于太过个性化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扬,追随者少,文人对马和之的记录也少,直到元代及后,马和之的作品才被受到关注的赞扬。

3.1 线条在动势上的表现

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载:“时人目为小吴生”,指出马和之用笔与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相似,其画法也是出自于吴道子。对于马和之是“小吴生”的评价陈传席先生给出了两个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马和之的线条,他的用笔。从《古木流泉图》看,马和之的用笔具有旋转般的流动感,形成的线条的特征为提按分明的两头细中间粗的蚂蟥描笔,画出来的树枝像在空中飞舞一样,吴道子的线条被画史记载为“形笔挥霍磊落如纯菜条式”,线条富有气势和粗细曲折的变化,这种形态的线条将人物的衣着表现的很有动感。这种动感我觉得与马和之的《古木流泉图》中的线条的动感感受并不相同,《古木流泉图》中的线条动感是线条自身在旋转,不断的运动,有可能吴道子的线条则是感觉是在风的作用下在飞扬。两种线条属于不同的动势。马和之的《枯木流泉图》中圆弧扭曲的用笔与苏轼《枯木怪石图》中的用笔十分相似,这种线条的形态感觉有可能源自于北宋李郭画派的“卷云皴”,但线条又比李郭的山石、树木用的更加灵动,活泼,运动感更强。

3.2 线条在情感上的表现

苏珊朗格说艺术表现是对情感概念的显现和呈现,这个观念与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文人自娱观念异曲同工,所以这种说法中西方的绘画中都有体现,无论任何作品,如果它是美的,就必须富有表现性,并且它所表现的是某种情感的概念。马和之的《枯木流泉图》是一幅具有诗意和文人气息的一幅图,整幅图内容不多,但显露出了诗情画意的味道,意境深远。笔者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画面中线条的动势,表现出树枝的扭转弯曲,感觉是在激情的跳舞,流泉用的起伏的长短线条表现出泉水的流动,但这种流动表现的更为舒缓,像轻音乐,与树枝强烈的动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又仿佛这种落差使得画面异常的和谐,就如同,在音乐中,一首歌中,有激情高亢的高音部分,到一定的阶段,又慢慢的变成舒缓的低音,婉转悠长,突然宁静,这样对比,会带动观者的情绪,将观者的心里的情感也随着音乐带动起来。而《古木流泉图》中的流泉与树之间的互动给观众带来这种感觉,这种蚂蟥状。旋转式的扭曲线条表现的枯木树枝像火一般,感觉空气都在流动,流泉线条细腻,墨线淡,能使观众感受到宁静。而观众在这幅图中首先看到的是树石,最后才是树石下面的流泉,这样的视觉顺序会使观者的内心情感也会发生改变。图中的枯树给观者带来的热情令我联想到西方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七月的树》,他的画笔触快,也是旋转式用笔,他画面中的树热情的就像一团火,激荡起观者的心弦,笔者认为《枯木流泉图》中的树与梵高画中的树有着不约而同的神韵,表现的都极具有趣味性,第一眼看到就能抓住观者心,引起观者内心激动的情感。

马和之的这种带有强烈的流动感线条的表现,是融入了一定的书写趣味,提按变化大,使人感觉到“笔不周意周”,利用线条的变化增加画面的趣味性,画面中的造景也给观众带来联想和想象,这种独特的表现语言,既有画家们的严谨深入,又有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意境和趣味。

4 总结

山水画真正的独立是在隋代,当展子虔的《游春图》的出现,山水画不在当做为了称托人物的背景而存在,画家对山水画的线条也更讲究,从展子虔到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虽为工笔,线条不仅仅只是画出来的,而是他们的每一笔线条都很讲究,用线有力度、沉稳、成熟,再到后面皴法的形成,文人画的出现和成熟,画家也都没有只重视追求画面意境深远,他在画面中的用线的地方还是很讲究的。笔者认为线条的运用和表现是画面的灵魂,线条的美丑呈现在画面中很明显,线条的质感平稳能体现出画者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中国画所要求画家具备的品质。在《枯木流泉图》中,我看到了画家马和之线条运用的流畅,一气呵成,但又不凌乱,线条的扭曲的形态表现第一眼我体会到画家内心有激情,有冲动,在慢慢去欣赏这些带有美感的扭曲的线条,我反而觉得马和之在画这幅图的时候内心又是平静的,这种将内心的意在静的状态下去表现更是体现画家绘画素养高超。

猜你喜欢

古木流泉枯木
枯木
枯木
枯木
枯木
游剑门关
二鹊救友
登翠微峰
过长春庙
响水流泉落花来
一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