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课外阅读参与度及阅读策略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2020-12-21张凤娟欧欣怡张菀秦

文化与传播 2020年4期
关键词:阅读文章参与度初中生

张凤娟 欧欣怡 张菀秦

一、引言

阅读是培养人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想象力,提高文化品位和自身修养的核心途径之一。对青少年而言,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不但可使青少年开阔视野,了解多方面知识,发掘青少年潜能,打破固有思维,还能使青少年进一步巩固在课内所学,完善其知识结构,且阅读素材储备对青少年写作能力的提高乃至各个学科学习都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课外阅读问题日益为学界关注和重视。截至2020年5月,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以“青少年课外阅读”、“青少年课外阅读”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2436篇文献,而以“课外阅读”、“中学生”、“青少年”、“新媒体/网络/互联网”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18篇文献,仅占4.8%。现有研究从内容上看,涉及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分科教学法、阅读兴趣、个性心理特征、英语课外阅读和图书馆等诸多主题,涵盖已较为全面。《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部分亦强调阅读之重要性,并明确规定:7-9年级学段学生学会思考并制订自己的课外阅读计划,阅读量应该不能少于260万字;青少年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材料。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1]。关于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情况,已有研究亦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外阅读能力较弱、阅读兴趣薄弱、阅读范围狭隘、课外阅读积极性低等[2]。另外,常鑫(2011)发现,进入信息社会,青少年课外阅读呈现出阅读方式多元化、阅读内容多样化、阅读时间自由化等特点,同时暴露出约束力不足和信息迷航的问题[3]。整体而言,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已逐步改变承载人们阅读与写作的外部环境,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此在近五年研究中日益为学界所重视。针对青少年阅读问题,国外已有大量积累,较为成熟且颇具影响力是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项目[4],该项目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是全球范围进行的一项大型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以监测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国际青少年是否具备参与未来生活并进行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PISA以纸笔测验衡量 15 岁青少年的阅读、数学及科学等能力,其中阅读能力主要从阅读表现、参与度和策略三个核心方面进行测评[5]。陆璟(2012)曾指出阅读参与度和阅读策略不仅影响学生学业成绩,且直接影响青少年追求学习深造的决定或捕捉工作机会的能力[6]。

学生应具备学会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作为青少年发展之核心素养与阅读问题直接挂钩。然而,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课外阅读参与度究竟如何?新媒体对青少年课外阅读有何影响?青少年课外阅读选材的兴趣点何在?具体使用哪些阅读策略?不同策略对于课外阅读有何影响?这些诸多问题,亟待深入实证探究。鉴于此,本文基于PISA阅读测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探析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课外阅读的现状、参与度及阅读策略等情况及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南宁市某中学随机选取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各六个班级参与调查,其中七、八、九年级各两个班,高一、高二各三个班。共发放问卷555份,回收有效问卷546份,有效率为98%。其中男生263人(48.2%),女生247人(45.2%),36人性别信息缺失(6.5%);初中生267人(49%),平均年龄为14.0岁(SD=0.98),高中生279人(51%),平均年龄为 16.5岁(SD=0.85);汉族355人(65%),壮族162人(29.7%),其他民族共20人(3.7%)。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青少年课外阅读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课外阅读时长、媒介、阅读动机、阅读参与度与阅读策略等。其中阅读参与度与阅读策略来源于PISA2009国际阅读素养测试[4]。根据调查需要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对部分题目进行了改编。

阅读参与度,包括课外阅读时间、阅读多样性、网上阅读广度和喜爱阅读四个维度。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对通常每天花多少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进行5点评定,从“从不”到“每天多于2小时”。阅读多样性:要求学生评定对报纸、杂志、虚构类书籍、纪实类书籍、漫画的阅读频率,进行6点评定,从“从不” 到 “每天读几次”。网上阅读广度:调查学生参加下列5类网上阅读活动的频率:看网上新闻;看网络小说,被动搜索学习资料,主动搜索学习资料,用网上字典或网上百科全书,进行6点评定。喜欢阅读维度是对阅读态度的调查,要求学生对11个描述阅读态度的题目(如:对我来说,阅读是浪费时间;阅读是我最喜欢的一项爱好)进行4点评分,“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计算题目均分作为喜爱阅读维度的得分,分数越高,表示越喜欢阅读。该部分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53。

阅读策略包括五个维度:概括文章的策略、理解和记忆文章的策略、自我调控策略、记忆策略和精致策略。计算每个维度所有项目的均分作为该维度的得分。

(三)研究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匿名作答。施测过程中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担任主试,讲解作答要求,并请班主任辅助管理班级纪律,保证作答的质量。

(四)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 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青少年课外阅读现状

1.青少年常用的阅读媒介

青少年常用阅读媒介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当前青少年最常使用的阅读媒介是手机(初中生的使用达70%以上,高中生的使用达80%以上),作为传统纸质阅读媒介仍占有重要地位,青少年的使用接近70%。使用电脑进行课外阅读的青少年达1/4。

表1 青少年常用的阅读媒介(人数占比:%)

2.青少年一学期的阅读量

青少年平均一学期的课外阅读量见表2所示。初中生和高中生中一学期阅读课外书为0本的人数占比分别为8.2%、12.7%。接近半数的青少年一学期平均阅读课外书量在3-9本左右,阅读量在10本以上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占比分别为15.2%、12.7%。

表2 青少年平均一学期阅读课外书数量(人数占比:%)

3. 青少年课外阅读动机

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是青少年进行课外阅读最普遍的动机(61.9%),为了消遣娱乐而进行课外阅读的占比达55.3%,其次分别是提高自身修养(39.7%)、纯粹喜欢(27.1%)和提高学业成绩(23.8%)。

(二)阅读参与度

1.青少年课外阅读的时间

青少年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长见表3。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超过半数的同学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有12.7%的高中生每天花费在课外阅读的时间超过2小时,此类阅读时长的初中生人数占比9.3%。近1/3的初、高中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少于30分钟,而每天从不进行课外阅读的青少年超过12%。

表3 青少年每天在课外阅读上花费的时间(人数占比:%)

2.青少年阅读多样性

阅读多样性调查内容分为报纸、杂志、虚构类书籍、纪实类书籍和漫画五种,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漫画是青少年阅读最频繁的阅读材料,其次是虚构类书籍。初中生阅读最少的材料是杂志,高中生阅读最少的材料是纪实类书籍。

表4 青少年阅读材料广度均值统计

3.青少年网上阅读广度

网上阅读活动广度涉及五项内容,见表5,结果显示:“上网看新闻及最新发生的新鲜事”是青少年网上阅读浏览频次最高的活动,其次是上网搜索学习资料。

表5 青少年网上阅读活动广度均值统计

4.青少年的喜爱阅读态度

初中生阅读兴趣均值为2.83,标准差为0.60;高中生阅读兴趣均值为2.77,标准差为0.56。与理论中值“2.5”相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兴趣在总体水平上均高于2.5,反映出青少年对课外阅读有较高的兴趣。

(三)阅读策略

1.概括策略

青少年对五类概括策略的有用性进行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青少年普遍认为“多读文章后写摘要”最有利于概括文章,其次是“读文章划线后写摘要”。“抄句子”的策略被认为阅读文章时最无用的概括策略。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青少年阅读文章时使用概括策略的在学段上的差异进行分析,使用“写摘要后检查内容”的策略在学段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初中生对该策略的使用高于高中生。青少年在阅读文章时使用其他概括策略在学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6 青少年对阅读文章时概况策略有效性的评价情况

2.理解和记忆策略

青少年阅读文章时理解和记忆策略情况见表7。“划重点”是青少年认为理解和记忆文章时最有效策略。相较其他策略来说,“大声朗读文章”则是青少年认为有效性较低的策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阅读文章时理解和记忆的策略有效性评价在学段间的差异,发现初中生与高中生理解和记忆策略的有效性评价无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7 青少年对阅读文章时理解与记忆策略有效性的评价情况

3.记忆策略

青少年阅读文章时使用的记忆策略情见表8。青少年最常使用的策略是细节记忆,即学习时,尝试尽可能记住更多的细节,反复读课文亦是初高中生常用记忆策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初中生阅读文章时记忆策略运用与高中生无显著差异,p>0.05。

表8 青少年使用不同记忆策略阅读文章的情况

4.自我调控策略

青少年阅读时自我调控策略的使用情况见表9。初中生、高中生使用“搜寻相关信息帮助理解”策略的均值为2.52、2.47,是使用频次最高的自我调控策略;除该策略外,高中生还喜欢使用“检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策略,均值是2.47。青少年最少使用的自我调控策略是“对学习内容的记忆程度”,即学习时确信自己记住了课文的重点。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青少年阅读文章时自我调控的策略在使用上在学段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9 青少年阅读文章时自我调控策略的使用情况

5.精致策略

青少年阅读时精致策略使用情况见表10。初中生、高中生使用的精致策略中,最高频的是“学习时,我觉得那些知识也许对我以后的生活有用”;除该策略外,高中生也较多使用“将学到的知识和我的经历联系起来理解”的精致策略。“清楚如何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协调”是青少年在精致策略中使用频次最低的策略。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初中生、高中生阅读文章时使用精致策略的差异进行分析,高中生对“文本知识与生活协调”策略的使用显著高于初中生,p<0.05;阅读文章时对其他精致策略使用在初中生与高中生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10 青少年阅读文章时精致策略的使用情况

四、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上述调查显示,新媒体背景下,大部分青少年能够保证每天进行阅读,且50%以上的青少年每天花费至少30分钟时间用于阅读活动。高中生每天阅读时间低于30分钟及不阅读的人数占比均高于初中生,此现象背后多是高中生课业负担加重,学业压力更大的缘故。青少年常用的媒介选择人数占比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手机、纸质媒介、电脑、其它,此结果与翟宣宣(2016)研究结果[7]一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更趋多元化,网络、电视和书籍等皆已成为人类获得课外知识的重要途径,电子书、平板电脑都是阅读的新媒介,阅读文本应囊括录音以及电影、动画等视觉效果和没有文字的图片等视觉语言,学生的阅读对象愈加丰富,纸质书籍不再是青少年获取阅读知识的主要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化阅读更便捷,携带方便,检索时间短、成本低廉,年轻人更乐于接受。但是与传统书籍相比,数字化阅读伴随着其它繁杂信息的诱惑,青少年可能很难抵制。接近半数的青少年一学期平均阅读课外书数量在3-9本左右,这与2018年4月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结果基本一致,也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青少年阅读参与度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报纸、杂志、虚构类书籍、纪实类书籍和漫画五种阅读材料中,青少年更喜欢漫画。究其原因,漫画内容生动形象,丰富有趣,较易理解,通俗易懂,更受学生欢迎。青少年在网上阅读时,浏览新闻和新鲜事的频次最高。可见,快速发展的网络不仅成为当代青年精神消遣的首要选择,同时也已成为青少年与外界各种事物保持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青少年阅读兴趣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反映出青少年对课外阅读具有较高的兴趣,与PISA2009上海地区学生结果基本一致。

此外,对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差异性分析显示,新媒体背景下,在阅读理解策略、记忆策略、自我调控策略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写摘要后检查内容”的概括策略和“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协调”的精致策略则存在显著差异。换言之,初、高中生对“写摘要后检查内容”的策略是否有助于概括文中信息存在不同的看法。精致策略是一种考察学生能否将新材料与已掌握知识或个人经验相联系,获得比简单记忆更深入的理解的能力[8]。高中生的精致策略运用能力更强,初中生由于年龄、学习思维能力等因素,还不能很好地将课外阅读提取到的新信息与旧知识连接迁移。

(二)建议

1. 鼓励学生坚持每天阅读,培养巩固阅读兴趣,养成终身阅读习惯。研究发现,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阅读参与度并不低。阅读已成为部分青少年每天生活的一部分,长期阅读行为能使其获得一定的情感满足,掌握阅读策略与方法,克服阅读困难,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须指出的是,除家庭与学校对阅读的重视外,同伴对青少年阅读参与的影响作用亦不容小觑,同伴是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参照对象,同伴间的相互比较会促进青少年努力改善自身不足,暗自效仿同伴良好阅读习惯以提升其阅读水平,而阅读水平提升又会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阅读兴趣,促使其阅读行为积极、良性地发展。学校可借助“读书活动月”、社团交流及班会课等形式,定期给青少年提供正式的、特有的阅读后分享机会,激发学生阅读参与度,促进同伴间交流与合作。

2. 重视阅读策略教学。阅读策略是指有目标地去阅读并有意识地使用适当策略。PISA项目设计框架中指出掌握良好阅读策略的学生会在其他领域的表现上有优势[9]。新媒体背景下,教师更应重视阅读策略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及实际教学情况,利用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电子媒介文本等多重形式,丰富现有课程内容,将阅读策略教学渗入现有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探索,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形成自己的阅读认知结构,进而提高其自身阅读水平及素养。

3. 引导电子阅读,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数字化阅读是新媒体时代一种新型阅读方式,其阅读资源丰富,能满足个性化阅读,可充分调动阅读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弥补传统纸质阅读资源难觅等诸缺点。电子阅读日益普及,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在未来长时间内将并行不悖。须强调的是,教育网络化加速,对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皆是挑战,而面对大势所趋,各方须客观看待并善加利用,趋利避害,以使得互联网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PISA2009国际阅读素养测试,通过调查发现,新媒体背景下50%以上的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70%以上的青少年进行课外阅读首选媒介是手机,而青少年最频繁的阅读材料是漫画;青少年网上阅读活动一般是浏览新闻等新鲜事。关于阅读策略,青少年认为划重点最有用,最常使用细节记忆策略,会搜寻相关信息帮助理解阅读,所学知识对生活有用则是最常用的阅读精致策略,抄句子是用处不大的概括策略。青少年对课外阅读有较高兴趣和积极性,情况整体较乐观。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青少年课外阅读调查研究的科学性,有助于深入探析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课外阅读活动中阅读参与度和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可为指导青少年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阅读文章参与度初中生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线上录课教学设计“如何对同一主题下的英语阅读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