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的同伴选择与同伴影响:基于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纵向社会网络分析 *

2020-12-21沙晶莹张向葵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网络分析团体学业

沙晶莹 张向葵

(1 中国人民公安大 学犯罪学学院,北 京 100038) (2 东 北师范大学心理学 院,长春 130024)

1 引言

在基础教育中,学业是决定个体未来发展及成年期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Flashman, 2012)。研究者指出,学业、人际关系与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Yuan & Ngai, 2016)。学业投入指个体学习时表现出的一种积极、饱满的状态(Schaufeli, Martínez, Pinto, Salanova, & Bakker,2002),与自豪感、能力感、学业成就(Sirin,2005)及自我控制(Howell, 2009)积极相关。学业投入作为衡量学习质量与个体学业发展的重要变量,容易被教师与同伴观察感知(Wentzel &M i e l e, 2 0 0 9),而且是同伴评价的重要内容(Zhang et al., 2019)。学业成就是个体学业表现的结果(Ryan, 2000),是评价学生学业好坏的重要指标(董妍, 俞国良, 2010),是奠定青少年未来发展的基础(Dryfoos, 1990)。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进行探究。

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独立于父母而将同伴视为表露对象(Newcomb, Bukowski, & Pattee,1993)。与幼儿和成人相比,同伴对青少年而言意义更为重要。青少年自主选择同伴,又受同伴影响而习得相关态度与行为(Steinberg, 2002)。有研究者发现,高相似的个体之间社会互动频繁,会形成“志同道合”的团体,由此提出同质性现象(Lazarsfeld & Merton, 1954)。同质性是证明团体存在的有效信息(Kindermann & Gest, 2009)。研究发现,青少年同伴团体在学业成就(Ryan,2001)、整体学业投入(Kindermann, 2007)等学业特质方面均存在同质性。此外,也有元分析证实青少年与同伴的学业成就较为相似(沙晶莹, 张向葵, 邓小平, 2017; Ide, Parkerson, Haertel, &Walberg, 1981)。关于同质性现象,Kandel(1978)提出同质性假说(homophily hypothesis),指出同伴选择(peer selection)与同伴影响(peer influence)是构成团体同质的两个主要过程。同伴选择效应指青少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个体成为同伴;同伴影响效应则指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会使彼此趋近一致(Choukas-Bradley, Giletta, Cohen, &Prinstein, 2015)。

关于同伴选择,Kindermann(1993)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个体组建同伴关系时会考虑对方学业与自己是否匹配。Shin 和Ryan(2014a)指出青少年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均存在同伴选择效应。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认为,与同伴互动时个体会主动建构社交环境(Lerner, 2006)。自我归类理论强调,相似性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进行自我归类、完成团体划分的主要依据(Valsiner &Connolly, 2003)。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青少年的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存在同伴选择效应。关于同伴影响,有研究指出,通过人际互动,青少年的态度与行为会受到同伴影响而与之趋近(Veenstra &Steglich, 2012)。同伴团体的平均学业成就能够预测个体学业成就的发展(侯珂, 张云运, 向小平, 任萍, 2018)。学业投入也存在同伴影响效应(Wang,Kiuru, Degol, & Salmela-Aro, 2018)。如果同伴的学业投入和学业成就水平较高,那么个体的学业投入及成就也会提升(Gremmen, van den Berg, Steglich,Veenstra, & Dijkstra, 2018)。群体社会化理论指出,个体会为了归属某一特定团体,避免遭受惩罚或反对而让自己的言语、行为与其他成员一致(Harris, 1998)。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2:青少年的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存在同伴影响效应。

探究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同伴团体同质性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探究同伴选择效应有助于指导青少年构建良好的同伴环境;另一方面分析同伴影响效应可以促进同伴团体发挥积极影响效用。团体领域的研究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在自然环境中测量同伴团体,确保研究的生态效度(马绍奇, 焦璨, 张敏强, 2011; 张镇, 郭博达,2016)。该方法同时探究关系数据与属性数据,在“交互”的视角下进行量化分析(刘军, 2014)。目前社会网络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同伴欺负(Lodder,Scholte, Cillessen, & Giletta, 2016; Merrin et al.,2018)、吸烟(方晓义, 郑宇, 林丹华, 张锦涛,2003)及偏差行为(邓小平, 徐晨, 程懋伟, 张向葵,2017)等消极领域,学业领域研究较少。关于学业同质性,有研究者基于纵向社会网络分析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与学业发展进行两波次追踪(Shin &Ryan, 2014a, 2014b; Wang et al., 2018)。然而,两个时间点的数据分析结果并不稳定。此外,已有研究普遍基于数据驱动分析同伴选择效应,并未考察现实情境中个体之间初次接触后的同伴选择。根据我国中学学制安排,初一、高一及高二的学生将进入新班级、选择新同伴。因此,本研究以上述三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三个时间点的追踪。本文基于同质性假说,结合自我归类理论与群体社会化理论的主要观点,通过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探讨青少年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的同伴选择与同伴影响,以期丰富青少年学业发展与同伴交往领域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在哈尔滨市某初中的初一年级,北京市某高中的高一及高二年级随机选取被试进行为期一年、三个时间点的追踪。共发放问卷836 份,回收有效问卷756 份,回收有效率为90.43%。初一8 个班级,290 人(男生129 人);高一9 个班级,296 人(男生124 人);高二6 个班级,170 人(男生84 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同伴团体

通过题目“你在班级中和哪些同学关系比较亲密要好?”进行测量,为被试提供所在班级的学生名单进行勾选,所选人数没有限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62,为每个班级构建社会网络关系矩阵。

2.2.2 学业投入

采用Schaufeli 等人编制,我国学者方来坛等人翻译、修订的学业投入量表(UWES-S)(方来坛, 时勘, 张风华, 2008)。研究表明,该问卷可用于测量我国青少年的学业投入水平(贾绪计, 李雅倩, 蔡林, 王庆瑾, 林琳, 2020)。量表包括活力、奉献、专注三个维度,7 点计分(1=从来没有,4=不确定,7=总是)。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

2.2.3 学业成就

通过校方获取被试语文、数学及英语三项科目的考试成绩,以所在学校相应年级为单位进行标准分转化,三项科目标准分汇总后即为学业成就得分。

2.2.4 早期相识

根据实际校园现状,高二年级重新分班后存在原同班同学仍在相同班级的现象,将影响数据分析结果。因此,对存在早期相识的个体间关系变量赋值为1,不相识则赋值为0,将“早期相识”作为网络关系的协变量予以控制。

2.3 研究程序

测量开始前一周发放追踪测查说明,告知被试研究目的及测量次数。被试可以不参加,也可以参加后随时退出。以班级为单位,在主试指导下完成自评。为保证被试进入新班级后,充分结识新同学、选择新同伴,又尚未完全受同伴影响,所以第一次测量在秋季学期开学后一个月进行,随后每间隔4 个月追踪测量一次,共计3 次。

2.4 数据分析

通过SPSS22.0 与Mplus7.0 进行数据分析。通过StocNET1.8,运行SIENA(simulation investigation for empirical network analyses)程序进行纵向社会网络分析,基于三波次追踪数据探究同伴选择与同伴影响效应(Snijders, 2001; Snijders, van de Bunt, &Steglich, 2010)。该程序采用MCMC 算法,对关系网中的变化进行重复模拟。估算完成后,程序会进行收敛性检验并对估算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差异进行评估。本研究收敛指标t-ratio 数值为-0.07,绝对值小于0.1,说明收敛较好。SIENA 程序的估算指标包括结构网络效应、同伴选择效应与同伴影响效应。结构网络效应反映网络本身的结构性变化,同伴选择效应反映个体层面的属性指标影响其自主选择同伴及关系建立的程度,同伴影响效应则是指个体的属性变量受他人影响而产生变化的可能。根据Snijders 和Baerveldt(2003)的分析方法,对每个班级独立进行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所有班级采用相同的网络分析模型。然后对每个班级网络的同伴选择效应与同伴影响效应进行元分析,由此获得比单个网络更可靠的效应估计。

3 结果

3.1 青少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发展趋势

青少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三次追踪测量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见表1。相关分析表明,除第一时间点学业成就与第二时间点学业投入相关不显著以外,其他各时间点的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均为显著正相关。为探究青少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发展趋势,建构线性潜变量增长模型。截距代表首次测量时变量的初始水平,斜率代表变量的发展速度。由于本研究三次测量间隔时间相等,将3 个时间点斜率因子的载荷分别设置为0,1,2。学业投入的模型拟合指标为:χ2/df=0.30,p=0.59,CFI=1.00,TLI=1.00,RMSEA=0.001,90%CI [0.00, 0.08],SRMR=0.004。学业成就的模型拟合指标为:χ2/df=0.98,p=0.33,CFI=1.00,TLI=1.00,RMSEA=0.001,90%CI [0.00, 0.10],SRMR=0.005。研究发现,学业投入整体呈下降趋势(p<0.001),学业成就呈上升趋势(p<0.01)。学业投入截距和斜率的协方差为-0.66(SE=0.05,p<0.001),学业投入初始水平高的青少年其学业投入下降速度较快。学业成就截距和斜率的协方差为-0.11(SE=0.12,p=0.36),学业成就的初始水平与后期发展速度无关。此外,学业投入截距和斜率的方差均显著大于0,说明初始水平与下降速度存在个体差异(见表2)。

表1 青少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描述性分析

表2 青少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发展趋势分析

3.2 青少年同伴团体的结构网络效应

结构网络效应能够影响同伴选择效应与同伴影响效应的分析(Rimpelä et al., 2020),因此进行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时需要控制结构网络效应。其中密度和互惠性为必须控制的结构网络效应,前者代表网络中个体发出关系的效应,后者代表网络中互相提名的效应。此外,传递三方组和平衡效应也通常予以控制,二者均为网络闭合效应。如图1 所示,传递三方组是如果i向j发出关系、j向h发出关系,那么i向h发出关系的可能性就会增加(i→j→h,i→h)。平衡效应是指个体倾向和其他具有相似出度(outgoing)的个体建立关系。所谓出度是指在社会网络中,个体向外对他人发出关系的个数,即主动提名他人为同伴的数目;入度则指个体向内被他人发起关系的个数,即被他人提名为同伴的数目。分析表明,密度、互惠性和传递三方组均显著,平衡效应不显著(见表3)。

图1 传递三方组的图示

表3 青少年同伴团体的结构网络效应分析

3.3 青少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同伴选择效应

同伴选择效应的分析主要基于指标similarity,若参数为正且显著表明有关变量相似的个体之间更多进行同伴选择。此外,还有辅助分析指标alter 和ego。alter 参数值如果为正且显著,说明在相应变量上数值高的个体会增加入度;ego 参数值如果为正且显著,说明相应变量数值高的个体会增加出度。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均存在显著的同伴选择效应。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相似的个体之间更多进行同伴选择。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个体主动提名他人以及被他人提名的情况。关于性别(男生编码为1,女生为2)的同伴选择效应分析发现,青少年倾向与同性别个体建立同伴关系;女生较多获得同伴提名,男生较多提名他人为同伴(见表4)。

表4 青少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同伴选择及同伴影响效应分析

3.4 青少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同伴影响效应

对同伴影响效应的分析主要基于指标average similarity,若参数为正且显著说明个体受到同伴影响而与之愈加相似。此外,还有辅助分析指标linear shape 和quadratic shape。前者参数为正且显著指个体有向高数值发展的倾向,参数为负且显著说明个体有向低数值发展的趋势;后者参数为正且显著表明初始水平高的个体有继续向高数值发展的趋势,参数为负且显著表明初始水平高的个体随时间推移向低数值发展。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均同伴影响效应显著,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同伴影响,其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均与同伴愈加相似。其次,学业投入初始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向低水平同伴趋近的倾向,学业成就整体表现为向高水平同伴趋近的倾向(见表4)。

本研究进一步对比同伴选择与同伴影响的效应大小。结果表明,无论学业投入(z=15.50,p<0.001)还是学业成就(z=7.41,p<0.001),均为同伴影响效应大于同伴选择效应。

4 讨论

本研究基于同质性假说,通过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探讨青少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同伴选择及同伴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青少年同伴团体的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均存在同伴选择效应与同伴影响效应,同伴影响的效应大于同伴选择。与已有研究发现一致,青少年的学业投入存在团体同质性(Kindermann, 2007),同伴选择与同伴影响均是构成团体同质性的重要过程(Wang et al.,2018)。

同伴选择是青少年社会交往的重要过程,奠定了同伴影响的基础,对青少年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与已有研究发现一致。Shin 和Ryan(2014a)基于两波次的追踪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存在同伴选择效应。为探讨青少年进入新环境之后的同伴选择,本研究以初一、高一及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青少年倾向选择与自己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相似的个体建立同伴关系。自我归类理论指出同伴团体的构建不是随机的,个体偏好与自己相似之人组建同伴关系,进行团体划分(Turner, Hogg,Oakes, Reicher, & Wetherell, 1987)。在青少年阶段,学业是团体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面对初相识的个体,青少年倾向选择和自己学业相似之人建立同伴关系。

关于同伴影响效应,本研究也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Shin 和Ryan(2014a)指出青少年学业努力及学业成就均存在同伴影响效应。Wang 等人(2018)也发现学业投入同伴影响效应显著。同伴影响的产生可能有如下原因:第一,同伴交往存在地位层级,学业好的个体同伴地位相对较高(Zhang et al., 2019),高地位者的行为方式更容易影响他人(Cohen & Prinstein, 2006)。青少年有向高同伴地位者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团体的整体学习氛围能够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Reynolds, Lee,Turner, Bromhead, & Subasic, 2017)。第二,团体契约是发挥同伴影响的重要途径。加入到与自己学业匹配的团体之中,团体契约将促使团体成员愈加相似(Chen, Chang, & He, 2003)。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同伴影响主要是群体同化的过程,青少年为了与其他成员建立同伴关系、避免排斥,而使自己遵守团体规范,与团体成员保持一致(Harris,1998)。第三,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促使青少年与同伴趋近一致。青少年加入与自己学业特征相似的团体,相应行为能够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这种认可又会进一步促使该行为的产生。团体成员的一致性及相互认可能够帮助青少年发展积极的自我观。青少年可能为了形成积极的自我而与同伴愈加相似(Brechwald & Prinstein, 2011)。同伴影响的过程较为复杂,未来研究可从多角度探讨,系统分析同伴影响的实质。

本研究还发现,在一年的追踪时间中青少年的学业投入呈下降趋势,而学业成就与之相反呈上升趋势。对学业投入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初始水平高的青少年反而后期下降速度较快。虽然整体学业投入下降,但可能有些初始水平低的青少年其学业投入后期逐渐提高由此导致学业成就提升,数据分析也表明学业投入的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可能由此导致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发展趋势不同。其次,纵向社会网络分析发现,学业投入没有向高数值发展的趋势,而学业成就表现出向高数值发展的倾向。这可能是因为学业成就更易被同伴直接观察,因此受同伴影响有较大提升。此外,本研究的追踪时间较短可能也会影响研究结果,建议未来增长追踪年限并扩大被试年龄范围,更全面地探讨青少年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的发展趋势。

5 结论

为分析青少年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的同伴选择与同伴影响效应,以初一、高一及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社会网络分析对青少年的同伴团体、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进行为期一年、三个时间点的追踪。结果表明: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学业投入、学业成就相似的个体建立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受同伴团体的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与同伴愈加相似。

猜你喜欢

网络分析团体学业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基于交通运输业的股票因果网络分析
基于ISM模型的EPC项目风险网络分析
低轨卫星互联网融合5G信息网络分析与应用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阐释、构成与超越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情绪调节策略的脑网络分析:来自EEG和ERP的证据*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业精于勤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