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新范式探讨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改革为例

2020-12-20张祥磊

纺织报告 2020年8期
关键词:服饰服装融合

张祥磊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1 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面向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型产业向消费型产业转变”的理念,实现广东、香港服务大湾区服装及服饰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和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对标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与服饰的设计教育,打造中国服装与服饰设计高水平管理专业,培养“精设计、懂科技、通商道、厚人文”的复合型创新型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人才。实施“工学商一体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设计成果转化的瓶颈,疏通作品向商品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一批行业认证、国内可借鉴的教学标准;构建“大设计意识+新设计新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开放共享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和高水平专业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人才培养和设计服务为一体的“大数据时尚创新平台”,助力广东大湾区服装与服饰产业由“大而全”向“大而强,小而精”的方向提升转变;打造国内可借鉴的职教品牌,形成岭南服饰文化传承与链接的新范式,从而辐射大湾区整体时尚产业;实现专业内各方向的整体融合,协同创新,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可借鉴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

2 构建“工学商一体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中国企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管理工作岗位,落实学校“三结合”铸魂育人工程要求,实施“工学商一体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在强调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增加“商”的环节,强调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落地流通,通过企业市场流通环节的竞争性检验,促进学生教学设计成果的优化与不断完善。在机制上,采取协同创建、合作共享、互利共赢的方式,将项目研发、项目对接、项目教学、项目落地融为一体,把实实在在的项目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人才引入课堂,从而有效解决项目教学中师资短缺、知识结构不完整、人才培养差异化明显等问题。

“工学商一体化”模式通过将学校教学、企业实践及服装行业协会指导相融合共同打造项目制造平台。学校、企业和创新创业中心组成“三导师制”,将企业在市场营销和生产制造领域的专业教育资源和技术管理人才融入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引进项目课程包,聘请企业一线专业精英担任项目教学指导老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团队,共同辅导学生,带领学生完成真实的商业项目,以教学效果的商业转化率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评价指标,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大数据协同中心应给项目提供必要的调查数据支撑,反过来,教学时也要实时反馈数据给大数据中心,以检验设计过程的有效性。设计创意和数据分析的紧密结合,使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科学、合理、高效,“工学商一体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3 实施“三层项目渐进、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

通过“三层项目渐进、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学生成为兼具设计创意能力、数字技术能力的职业设计师,使其能够完全适应复杂智能服装与服饰品的设计工作,实现企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具体培养路径如图2所示。

图1 “工学商一体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图2 “三级项目渐进、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

“三层项目渐进、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

(1)职业基础能力板块层(一年级阶段):由服装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板块构成,以基础观念和基础技能技法为主导,作为课程构建思路,对学生着重进行认知兴趣以及意识方面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展数字创意基础练习,完成专业群共享平台课、职业素养和岗位基础课程的学习。

(2)职业专业能力板块层(二年级):由专业能力板块构成,将目标定向性作为课程构建的主要理念,注重学生感知体验方面的培养。引入服装企业,采取真实项目驱动培养的教育方式,在校内开展递进式的多级项目设计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工学交融,培养其职业技术能力。

(3)职业综合能力板块层(三年级):由职业综合能力板块构成,以完成服装设计的整体过程为课程构建的主要依据。通过毕业创作、顶岗实习,学生独立完成企业项目任务,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4 探索弹性学制,率先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

专业群将对标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如英国、德国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联合国内外行业协会及相关知名企业,针对行业内紧缺的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开发5个行业紧缺、国内可借鉴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试点,鼓励学生多证书毕业,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目标[3]。

探索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的“1+X”证书制度试点,建立一个课程学分、职业技术技能进行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之间的互认互通机制。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个性化选择课程学习,按规定获得相应数量的学分和证书后,获取学历证书,可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体系,将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学术教育和培训水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于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职业道德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相关服装与服饰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表1所示。

5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递进

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学优势的服装设计专业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学融入“3+1”课堂,确保其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高职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教育和人才的新高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5.1 第一课堂为“实训工作室”

将“实训工作室”融入课堂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应密切贴合市场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紧贴实际教学。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导论”“创意思维与设计方法”等课程培养创业所需的思维及方法,完成将教学作品转化为商品的终极目标。

5.2 第二课堂设立“创意工作坊”

满足第一课堂优质项目的孵化需求,创新发展创业教育向第二课堂教学延伸,设立“创意工作坊”,实现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4]。由“高级定制工作坊”“时尚文化品牌孵化中心”“岭南非遗传承大师工坊”等教学基地选派项目导师组队,帮助学生孵化优质项目。在假期开设“设计创意营”“创意工作坊”项目,丰富创业教育形式。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通过对创业成果的学分转化进行管理,激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活动。

表1 服装与服饰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列表

图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5.3 第三课堂对接“研发中心”

依托“国际数字创意谷”的强大技术支撑以及数字化设计研发中心、服装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珠宝设计研发中心、服饰虚拟体验与展示实训中心、奢侈品修护与鉴定中心等的研发成果,对接产业“第三课堂”,实现课堂作品到流通商品的无缝衔接。

5.4 第四课堂创客空间

从实训工作室、创意工作坊、研发中心的项目成果中,选取最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对接“创客空间”,进行项目的深度孵化。以递进的创业培训形式,打造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多学科边界的高端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服饰服装融合
让人心碎的服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动物“闯”入服饰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