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密度对部分极早熟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2020-12-20阚宝忠

农业与技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光合作用单株植株

阚宝忠

(黑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种植环境都有退化的趋势,种植精细粮食作物减产的风险很大,而玉米对生长环境的耐受力强,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在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及早熟玉米品种的同时,研究其栽培特性,根据适应区的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科学栽培技术,如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深松、节水灌溉、抗旱防涝、促早熟等,并研究种植密度与其关系,形成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本文简单概述了决定玉米种植密度的因素,分析了种植密度对于产量的具体影响,同时就如何科学把握种植密度以提升玉米产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影响玉米种植密度的因素分析

1.1 地域环境的限制

这是决定玉米间距的关键要素,我国各地均种植玉米,而不同地区的区域环境不同,既有平原又有山地,这些外在的客观条件,会限制玉米种植的密度。

1.2 水分条件

玉米的植株高,叶面积大,因此需水量也较多。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千差万别,而且水资源的情况也不同,为了保证产量,不同地区在把握种植密度时,要考虑到水分条件。如,在降水丰沛的黄淮地区就可以逐渐推进密植高产,而较为缺水的陕甘一带就很难满足密植条件。

1.3 光辐射情况

玉米是喜光的短日照作物,全生育期都要求强烈的光照。玉米在生长中需要进行光合作用,才可以实现生长的目的,获得高产和高品质,而种植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的通风和采光。由此可知,某地区的光辐射情况也是影响玉米种植间距的关键要素[1]。

1.4 温度情况

玉米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而种植密度会影响到玉米的温度状况,以及玉米对于温度的吸收状况。玉米生物学有效温度为10℃。种子发芽要求6~10℃,低于10℃发芽慢,16~21℃发芽旺盛,发芽最适温度为28~35℃,40℃以上停止发芽。因此在具体种植时,需要对当地的温度条件进行考虑,科学地把握植株间距,合理利用密植高产的种植策略。

2 种植密度对于早熟玉米产量的具体影响

就实际的情况而言,早熟玉米的品种不同、种植环境不同,所采用的种植密度也有所不同。种植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因为密度的大小会影响到玉米的光合作用,进而关系到玉米的穗粒发育,以及玉米的株高、茎秆等产量构成因素,所以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息息相关,具体的影响结果如下所述。

2.1 影响玉米的农艺性状

总体而言,农艺性状之间需要相互平衡,才可以确保玉米的产量,并不是说植株越高越好,茎秆越粗越好,要株高、茎粗、穗高等关键性状之间均衡发展,才说明玉米的密度合理,才能够保证玉米最佳的生长状态,使产量和品质都有所保障。在普遍的状况中,如果玉米植株之间的密度增加,玉米的株高和穗高都会随之增加,而茎秆会相应的变细;当种植的密度降低时,情况与此相反。在具体种植时,不能过分追求某一方面的玉米性状,而要统筹考虑全方位的因素,科学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2]。

2.2 影响玉米单株籽粒产量

在一般情况中,如果种植的密度较小,玉米单株就可以获得丰富的营养物质,产量也会相应的提升,但是总体的产量却无法保障。如果种植的密度较大,单株的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在采取密植增产方式时,不可以过分增加种植密度,而要根据不同品种选择最佳的间距,才能够实现增产的目的。

2.3 影响玉米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就不同的品种而言,如果采取相同的种植密度,那么光合作用的情况基本相同。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玉米单株的采光量就会降低,所以单株的产量会受到影响。尤其当玉米处于后期的生长阶段,光合作用对于产量的影响会非常明显。如果种植密度较小,单株的产量会增加,但是从整体的层面而言,产量依旧无法保障。由此可知,在不同种植密度的情况下,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不同,所以产量也会有所不同。

2.4 影响干物质的积累

对于玉米生长而言,干物质的情况是衡量玉米营养成分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在玉米发育的不同环节,植株都在进行干物质积累,当玉米处于最初的生长期,整个积累过程相对缓慢,而随着植株不断健壮,汲取的营养越来越多,就进入了快速积累干物质的阶段。根据相关的数据可知,植株的密度和干物质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植株的密度增加,植株中的干物质量也会随之增加,但是这样的增长有一个节点,如果密度超过了这个节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向着负相关发展[3]。

3 科学密植的具体措施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玉米植株的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限制产量的增加,只有将密度把控在科学的范围内,才能够确保产量的增加。因此,在进行玉米密植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下面的要点。

3.1 土壤肥力

对于同一种早熟品种,如果是在肥力状况良好的土壤里种植,就可以适当地缩小间距,增加密度,尽量靠近密度范围的上限。而如果土地的肥力较弱,土壤较为贫瘠,就需要控制密度,选择密度范围的下限。如某一品种在肥力较好的土地里种植5500株/667m2,那么在贫瘠的土地里可以降为5000株/667m2,这样就可以平衡好单株产量和密度的关系,让不同性状之间平衡生长,保证玉米的产量。

3.2 土壤通透性

除了肥力之外,影响植株根系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土壤的通透性。一般来说,粘土的通透性较低,而砂土壤相对较高,所以玉米根系在砂土壤中的发育情况更好,所能获取的营养物质也较多,能够确保更多植株的存活和生长。因此,砂土壤种植可以适当地扩大密度,而黏性土壤则需要减小种植密度。

3.3 种植时间

根据农民的种植经验,早播的玉米可以适当增加密度,反之亦然。对于早播的品种而言,植株在最初的发育环节会经历干旱的气候,水分等营养物质的供应都有所限制,这对于植株的蹲苗有益,可以让植株呈现出稳健的生长态势,在生长的后期阶段就会呈现出株高较低、茎秆较粗的情况,而且也容易出现滑秆的问题,有利于玉米增产,所以对于早播的品种,可以适当增加密度。但是对于播种较迟的品种,在播种时各方面的营养要素供应较足,在植株发育初期就会获得较快的生长速度,植株几乎无法进行蹲苗,如果密度过大的话,植株会生长得很高,容易倒伏,而且各性状之间发育不均衡,很难确保产量,就需要对种植密度进行控制[4]。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玉米种植来说,种植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产量提升。然而,种植密度也是一个可控因素,在具体种植时,可以根据土壤的情况、气候状况、玉米品种等,制定科学的种植计划,科学地把握种植密度,让玉米植株的各种性状均衡发展,确保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猜你喜欢

光合作用单株植株
光合作用研究动向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
爱上光合作用
秋播蚕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