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草莓栽植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0-12-20

农业与技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消杀褐斑病灰霉病

刘 涛

(连云港赣榆区农村能源环境办公室,江苏 连云港 222100)

草莓栽植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选择优质良种、严控栽植密度、科学灌溉施肥、精心进行田间管理,以降低草莓的死苗率。草莓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V”型褐斑病、灰霉病、果腐病、线虫病等病虫害的影响,导致其品质与产量下降,给草莓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 草莓栽植技术

1.1 选择早熟良种,栽植优质大苗

对于南方地区来说,由于外界温度比较适中,给草莓的栽植及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草莓种植户在选择草莓种子时,应当结合气候优势,着重考虑草莓的经济价值,尽量选择一些成熟早、培育周期短的优良品种,如丰香、枥乙女、吐德拉等品种,这些早熟良种除了具有早熟特性外,还兼具果实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优势,在每年的12月中上旬,就能够陆续成熟上市。此外,通过实验验证,草莓的优质大苗比小苗的成熟期提前6d左右,而果实产量则高出20%左右,由此可见,栽植草莓时,应以优质大苗为主。

1.2 栽植宜早不宜迟,合理控制栽植密度

草莓在开花坐果前,需要很长的营养吸收时间,才能保证植株健壮而不易发病虫害,因此,种植户应遵循“宜早不宜迟”的栽植原则,将草莓的定植时间提前。以丰香品种为例,9月25日定植的植株比10月15日定植的植株,成熟上市期提前8d左右,产量高出12.5%,如果在11月1日定植,草莓的成熟上市期要比10月15日定植的晚22d左右,草莓产量则降低31.6%。此外,为了保证草莓产量与品质,在栽植草莓植株时,应合理控制栽植密度,每667m2土壤面积的栽植数量控制在7400~8200株以内,使草莓植株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与吸光性,以促进植株茁壮生长[1]。

1.3 科学灌溉,合理施肥

在草莓植株定植后,应浇足定根水,并利用遮阳网将植株覆盖,晴天时,栽植一段,淋水一段,覆盖一段;阴天时,应当在第2天淋水1次。在草莓的生长过程中,为了降低草莓幼苗的死苗率,种植户需要对草莓植株勤浇水,尤其是在定植后7d之内,保证植株能够获取充足的水分,当幼苗逐渐长大,抗旱能力有所提升时,可以适当减少灌水次数。

由于草莓植株的耐肥性较弱,如果一次性大量施入基肥,草莓植株极易死亡,或者出现植株生长缓慢的现象。因此,在施肥时,应当采取夹层与浅沟式施肥相结合的分层施肥方法,保证植株各个部位能够均衡吸收营养物质。夹层施肥主要是将肥料施入厢中间层,在厢面上均匀撒1层腐熟肥或有机复合肥,厚度约为1~2cm,施入腐熟肥1500kg/667m2、有机复合肥30kg/667m2,这种施肥方法可使草莓植株的成活率达到99%以上。浅沟施肥则是将基肥施入厢面土层,一般在草莓植株定植后15~20d进行,腐熟肥与有机复合肥的施用量约为1000kg/667m2和20kg/667m2。经过反复试验得出结论,分层施肥法的肥料利用率高,肥效期限长,利于草莓植株生长中后期的营养吸收,使草莓产量与果实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2 草莓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V”型褐斑病的防治技术

草莓“V”型褐斑病的分布范围较广,在全国各地的草莓种植区均有发生,而且该病害的蔓延速度较快,不仅会损害草莓叶片,而且还会危及浆果,严重影响草莓品质与产量。

2.1.1 病害症状与病原

“V”型褐斑病的病原体主要是日规壳属的草莓日规壳菌,属于子囊菌亚门,该病害也被称之为草莓假轮斑病。在发病初期,草莓的叶片表面常常出现紫褐色小斑,随着病菌的逐步扩散,在叶片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斑点四周呈现出黄绿色或暗绿色,一般病斑的形成从叶片顶端开始,迅速向叶基扩散,并构成“V”形斑。通常情况下,“V”形斑的体量较大,严重时可以造成全叶枯死,同时,该病害也会致花柄与花萼变褐死亡,甚至使草莓果实变硬而无法食用[2]。

2.1.2 发病规律

由于“V”型褐斑病的病菌属于高湿偏低温病害,因此,每年的春秋两季是“V”型褐斑病的高发期。该病菌在秋冬季节形成分生孢子以及子囊孢子,通过空气中的气流以及风雨进行传播,当外界温度达到28℃以上,“V”型褐斑病的发病几率较小。

2.1.3 防治措施

当草莓叶片出现“V”型褐斑病的病症时,应及时将枯死老叶摘除,并予以烧毁。利用药剂进行消杀,可以使用25%多菌灵300倍液,或者使用50%速克灵800倍液。也可以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对草莓植株进行喷洒,喷药间隔为5~7d,为了彻底消杀“V”型褐斑病的病菌,以喷洒2~3次为宜。

2.2 灰霉病的防治技术

灰霉病作为草莓的主要病害,无论采取露地栽植或者温室栽植,都可能感染灰霉病菌。当灰霉病发作时,草莓产量将减少10%~30%,病害严重的可减少50%以上,病害影响面积较广。

2.2.1 病害症状与病原

灰霉病的病原主要是葡萄孢属的灰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当灰霉病菌发作时,草莓叶片上出现褐色的水渍状病斑,有的叶片病变部位出现轮纹,当灰霉病菌扩散到草莓的花蕾以及花柄后,染病部位将快速枯死。草莓果实被病菌侵害时,出现褐色小斑点,随着斑点逐渐扩大,导致果实变软,表面出现霉状物,进而使草莓的产量严重下降。

2.2.2 发病规律

灰霉病的病菌由空气传播和蔓延,病菌寄生在草莓植株当中,过冬后,病菌迅速向植株其它部位传递。产生灰霉病病菌的主要原因是氮肥施撒量过大或者密植度过高,当空气湿度过大或者植株通风效果不良时,草莓植株的灰霉病症状最为严重,在夏季阴雨连绵时,草莓植株最易感染灰霉病菌。

2.2.3 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草莓灰霉病,种植户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质品种,在栽植时,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及密植密度,同时,保证种植土壤的湿度满足草莓的栽植要求。当草莓植株感染灰霉病菌后,应及时摘除染病叶片及病果。采取药剂消杀的方法,可以选用波尔多液200倍液与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混合,也可以采用敌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10d用药1次,直到彻底清除病菌。

2.3 果腐病的防治技术

草莓果腐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发病时,有的草莓植株出现烂根症状而死亡,有的草莓则果穗大批量变黑枯死,甚至果实干枯腐烂。

2.3.1 病害症状与病原

草莓果腐病属于鞭毛菌亚门的霜霉目真菌,也被称为柑橘生疫霉。当草莓植株感染果腐病菌时,草莓植株的生长速度受到限制,如果天气干旱,植株极易失水萎蔫,果实表面无光泽、汁少、味淡。草莓的叶片、果穗等部位呈现出水烫状,颜色由褐色变成黑褐色,直到植株死亡。对于已经熟透的草莓浆果,如果感染果腐病菌,果实表面软化并逐步腐烂,同时,散发出恶臭味儿,如果将病果制成果冻、果汁等产品,食用时味苦难以下咽[3]。

2.3.2 发病规律

果腐病的病菌以卵孢子的形态寄生在草莓植株或者土壤中越冬,耐寒能力极强,当春季到来时,卵孢子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借助于空气、风雨、土壤、病株进行传播。如果在栽植过程中,氮肥施用过多,栽植地块土壤黏重,草莓植株的病症则较为严重。

2.3.3 防治措施

在栽植草莓植株前,做好地块低洼处的排水工作,尽量选择高畦作床,并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为了消杀果腐病菌,可以对栽植土壤进行薰蒸消毒。采用药剂消杀的方法时,在发病初期可以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齐1000~1500倍液,或者25%的多菌灵300液,以喷雾的方式进行消杀,喷药间隔为10d左右,喷洒3~4次后,在草莓收获前3d停止用药。

3 结束语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草莓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主要病虫害发生也呈上升趋势,针对草莓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存在的病害主要有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草莓叶斑病;虫害主要有草莓红蜘蛛、草莓蚜虫。广大草莓种植户通过优化和创新栽植技术,对草莓植株进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使草莓病虫害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促进了草莓品质与产量的大幅提升。

猜你喜欢

消杀褐斑病灰霉病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疫情防护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校园消杀 迎接开学
“蜘蛛侠”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执行消杀任务的无人机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如何防治棚室番茄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