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化学”发展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2020-12-20连艳鲜何金环索江华李凤玲

农产品加工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思政科学

连艳鲜,何金环,索江华,李凤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精神指导下,“课程思政”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塑造三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准、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凸显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良好效果。

“生物化学”作为高校生命类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涉及学生众多,而一般“生物化学”在大二开课,大二是大学生的迷茫期,心理上需要梳理与引导,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认同、价值体现等。“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中,我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及科学素养能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及提升个人素质,理论演变及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整理归纳这些思政元素,并与课程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1 以我国科学家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素养

1.1 以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报国之志

在讲解血糖含量的测定方法——福林- 吴法时,可插入我国生物化学的奠基者——吴宪(1893—1959) 的生平事迹。1920—1941 年间吴宪教授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事们克服物资匮乏、条件有限等重重困难,在血液分析、蛋白质变性及免疫化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生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宪教授是我国营养学的创始人,领导了我国第一次营养普查,1929 年在他所著的《营养概论》附录中列出了我国第一部“食物成分表”[2]。吴宪教授在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并非单纯为了学术上的探讨,而是试图通过改变国民膳食,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水平,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在讲解酶制剂时,可引入我国第一位生物化学女院士——张树政(1922—2016) 教授的事迹,介绍其在艰苦条件下努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过程。20 世纪50 年代,张树政教授与同事们筛选出了产糖化酶更优良的曲霉菌种,应用于酿酒和酒精行业,节约了大量粮食;20 世纪60 年代末期,张树政带领的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糖化酶酶制剂,使淀粉降解为葡萄糖的比率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我国当时紧缺并受外国控制的原料问题;张树政教授再接再厉,寻找到糖化酶产量更高的黑曲霉,以此黑曲酶菌种生产的糖化酶酶制剂在20 世纪80 年代每年为国家节约资金1.9 亿元以上,节约粮食22 万t[3]。

老一辈科学家们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要结合,为国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创新及责任心、使命感的思政元素,激励学生将自己的青春梦与国家梦结合在一起,完成新一代的历史使命。

1.2 以科学家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结合衰老问题可引入郑集(1900—2010) 与时俱进、勇于实践、乐观向上、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郑集教授提出细胞代谢失调是衰老的根本原因,精神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会人为干扰或破坏自然衰老过程[2],109 岁时还出版了《不老的技术》宣传抗衰老,用自身证明了情志养生。案例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操。郑集教授于1959 年主编的教材《普通生物化学》 沿用至今,至2007 年共进行过4 次改版,每次改版都添新除旧,使得教材建设与科学发展同步进行,体现出老先生“与时俱进”的作风。郑集教授对中国民间流传较广的14 对相克食物进行实验研究,得出这些食物并不相克的结论,体现了科学实践精神,由此可启发学生相信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精通英、德、法、俄4 种外语的郑集教授是活到老学到老精神的完美体现者,74 岁自学日语,90 岁自学朝鲜语,2009 年(虚岁100 岁) 还开通博客。

2 结合我国生化成果 倡导团队精神 提升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1965 年,由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三大研究机构合作合成的“牛结晶胰岛素”开创了我国蛋白质合成的先例。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6 个单位科技人员于1981 年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酵母丙氨酰tRNA 的人工合成,实现了我国RNA 合成的突破。目前,世界上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方法——青蒿素联合疗法凝聚了国内众多研究所与医院的研究成果[4]。当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课题负责人屠呦呦于2015 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我国科学家获诺奖第一人。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国力低下,这些重大项目都是在实验条件异常简陋、设备非常原始、试剂需要自配的条件下完成的,体现了中国排除万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虽然经济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但仍需要团队间合作,如1999 年中国加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遗传所人类基因中心等3 个单位合作下提前完成,体现出我国的基因测序水平正朝着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青蒿治疗疟疾是我国古代医书的方子,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魅力;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是受我国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是中医药的原创思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结果。正如屠呦呦所说“青蒿素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5]。这些内容的适时嵌入,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另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科技水平的落后,如我国在公元前21 世纪就能用“曲”造酒,但对其中“酶”却无任何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

3 科学史料及经典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读史可以明智,在授课过程引入生物化学发展史,将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和科学方法介绍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这些理论、技术和成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人们对酶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展的科学观;DNA 双螺旋结构理论的诞生过程可以启示学生归纳、分析思维能力的重要性;PCR 技术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实验与联想结合起来,并付诸于行动的魅力;蛋白质二级结构α - 螺旋的阐述是日思夜想的结果(Pauling 在住院过程中的感悟) 等。这些科学史料及典型案例的渗入使学生在无意中受到启发,提升其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

4 问题探讨

生物化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个人事迹、理论演化过程、经典实验方法等都可以作为思政元素引入课堂,对这些元素的筛选及定位,需要教师本人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及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成长。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科学史料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不能过度延伸,毕竟课时有限而生化内容较多。对生化发展史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可通过改变引入方式缓解课时压力,如布置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去查找某一理论的发现、发展过程,并总结为小论文,课堂上教师总结引导即可。整理资料的过程使学生对该理论的认识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思政”是因为其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质而被推广,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怎样做到含蓄、隐蔽,是需要进行规划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发掘思政元素的同时要思考这些元素的嵌入方式,每位教师要结合自身特质(表达方式、语系习惯等)、学生认知规律等进行精心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与语言组织,使思政元素的嵌入不着痕迹,以流畅、自然的话语体系进入,避免发生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真正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传授无缝对接。

5 结语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材料丰富、目标明确,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顺利进行并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还需要对团队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评价体系、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每一个授课教师还需结合自身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研究,真正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5],使“生物化学”课程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思政科学
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生物化学 临床检验基础
点击科学
思政课“需求侧”
科学大爆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升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以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