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 打印技术及椎弓根导航模板辅助治疗下颈椎脊髓压迫患者的护理研究

2020-12-19傅维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9期
关键词:前路椎弓脊髓

傅维娣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0 引言

在临床上,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六种颈椎病型:颈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食管压迫型。颈椎结核、颈椎肿瘤可使颈椎下神经根受压迫,也属脊髓型的一种,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或病变而引起的,多采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来完成治疗。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相对安全等特点,单独颈前路手术可解决颈椎脊髓减压和重建两个问题[1]。而随着计算机导航系统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成熟,有学者提出O-arm 联合计算机导航+下颈椎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脊髓压迫患者[2]。但是,由于手术过程繁琐复杂,除了采取常规护理以外,还可以加入3D 打印技术辅助治疗的护理干预内容,应用于下颈椎脊髓压迫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缩短患者病情恢复的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此,笔者以我院收治的19 例下颈椎脊髓压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3D 打印技术及椎弓根导航模板辅助治疗下颈椎脊髓压迫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7 年8 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9 例下颈椎脊髓压迫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男12例,女7 例,年龄47~67 岁,平均(56.72±4.36) 岁,其中颈椎肿瘤2 例(均为髓外硬膜内肿瘤),颈椎椎间盘突出症10 例,下颈椎骨折脱位4 例,下颈椎结核3 例。抽取出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属都已基本了解了本次研究的所需的各项内容和研究目的,均符合下颈椎脊髓压迫的诊断标准,均采用O-arm 联合计算机导航引导下行下颈椎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抽取的研究对象当中,排除了具有其他严重的功能疾病的患者、视听说能力障碍者。

1.2 护理方法

选取的19 例患者均采用3D 打印技术辅助护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要点。

1.2.1 脊髓压迫实物模型的制作

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 线,CT 平扫三维重建,选定以脊髓压迫病灶为中心的三维重建数字化虚拟模型,并用3D打印机制成所需的三维实物模型。

1.2.2 应用3D 技术进行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可以依托3D 实物模型的作用原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治疗治疗方案,其中3D 技术的宣教应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来开展。①在手术前,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和三维实物模型,让患者能够清楚了解其病情特点、手术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以及手术目的,而在讲解手术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让患者具体了解手术中存在的风险。针对患者家属,特别是参与陪护家属的健康教育,应重点让其了解下颈椎脊髓压迫的危害和手术相关注意事项。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家庭协同教育指导,在治疗期间引导家属多关心、陪伴和鼓励患者,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在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将3D 打印模型交给患者,通过3D 实物模型为患者讲解术后需要绝对卧床的原因、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及预防方法,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1.2.3 术后护理

在术后,首先护理人员应密切患者体征变化和切口情况,而后做好患者的体位护理,指导家属掌握下肢按摩的方法,每隔两个小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每日帮助患者按摩两次,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干预;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帮助患者更换贴身衣物、床单被套,降低患者压疮的发生几率。在应用3D 辅助技术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评价所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抑郁焦虑情况、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②抑郁焦虑情况:采用抑郁自评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对比所选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DS、SAS 评分。③健康知识了解情况:采用自拟问卷评价,划为三个评分等级:满分为100 分,分为完全掌握(85~100 分)、基本掌握(60~84 分)及不掌握(<60 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护理后,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为:17 例满意(89.47%)、2 例较满意(10.53%)、0 例不满意(0.00%),护理总满意度为100%。

2.2 抑郁焦虑情况

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19 例患者的SDS、SAS 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见表1。

表1 患者护理前后SDS、SAS 评分比较

2.3 健康知识了解情况

护理后,患者健康知识评分结果为:14 例完全掌握(73.68%),4 例基本掌握(21.06%),1 例不掌握(5.26%),总掌握率为94.74%。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护理后,19 例患者均无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根恶化、颈部血肿等并发症症状。

3 讨论

下颈椎脊髓压迫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改变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会受到脊髓侵袭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侵袭程度和侵袭范围,但基本都是表现为肌力衰减或增高。下颈椎脊髓压迫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由于其病程及治疗时间长,易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在临床下颈椎脊髓压迫的治疗中,有颈椎后路、前路这两大手术类型,有研究指出,颈椎前路手术具有体位适宜、创伤小、视野清晰、减压彻底、手术出血少等特点[3]。而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均采用O-arm 联合计算机导航+下颈椎前路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此前尚未了解过此类治疗方法和手术操作的相关要求,容易在病情阶段出现许多不良情绪,如对手术的恐慌、紧张等。同时,在O-arm 联合计算机导航+下颈椎前路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中,护理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因此对下颈椎脊髓压迫予以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3D 打印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所涉及,这种数字材料打印技术在临床工作的应用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3D 打印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椎弓根导航模板一种通过3D 打印技术制成的模型,可以用于临床下颈椎前路螺钉内固定术的辅助治疗和护理干预[4]。在颈椎脊髓压迫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合理应用3D 打印技术,可以从整体思维出发,让患者通过3D 模型更为直观地了解自身的病情和手术的具体操作,可以让患者更加了解手术治疗方案的各项环节,减轻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疑虑和紧张等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后续的手术实施,也能改善预后。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通过患者对病情、治疗方案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的目的[5]。在疾病治疗的工作处理中,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与病情的恢复速度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能否通过护理干预来避开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都与健康教育是否开展到位有关。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均实施3D 打印技术辅助护理,在术前制作3D 模型,对患者及其开展一对一的健康宣教,让其了解手术方案,减轻其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在术后通过3D 打印技术,让患者更清楚地明白术后配合的重要性,按照医嘱要求做好自身的行为规范,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此外,由于患者在术后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更容易产生焦虑、孤独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干预,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在3D 辅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利于术后恢复。

经研究数据总结可发现,对下颈椎脊髓压迫手术治疗患者予以3D 技术的辅助护理干预后,患者总满意度为100%;健康知识总掌握率为94.74%;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症状;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患者的SDS、SAS 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以患者的脊髓压迫病灶区为中心制作3D 模型,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在术前可以通过治疗和护理的模拟实施操作,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掌握避开危险因素的注意事项,也能在干预中合理控制手术治疗的时间;而健康教育的同步实施,可以让护理人员在术前一对一的宣讲活动中,更为详细地讲解手术相关的知识,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情绪[6]。

综上所述,应用3D 打印技术及椎弓根导航模板辅助治疗下颈椎脊髓压迫患者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护理满意度高,患者可以通过对病情的了解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在后续治疗中积极避开危险因素,进一步促进医患配合程度,降低了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前路椎弓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3~6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在3D打印技术下的测量研究
前路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