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平罗县渔业现状及渔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2020-12-19王红艳赵淑琴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总产量种养水产品

○王红艳 赵淑琴

平罗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北部,黄河青铜峡灌区下游,地处东经105°57ˊ42″至106°58'2″,北纬38°36'18″至39°5'13″之间。南北最长55公里,东西宽约84.5公里,总面积2086.13平方公里。

全县境内自然湖泊星罗棋布,小型水体遍及全县各乡、镇,分布在姚伏镇、城关镇、渠口乡等全县13个乡镇。近年来,平罗县渔业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县党委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渔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积极实施渔业项目建设工程,促进平罗县渔业绿色健康快速发展。

一、渔业发展现状

1.《平罗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年已经政府审核发布实施。《规划》明确划定了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的范围,划定养殖区面积为4.3万亩,限制养殖区水域面积为3.58万亩,禁养区3.56万亩。

2.养殖面积:截止2019年平罗县(包括前农)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88万亩,其中池塘3.12万亩,占总面积的39.6%;湖泊4.76万亩,占总面积的60.4%。

3.养殖总产量:水产品产量达到27896吨,其中养殖产量27344吨,捕捞产量552吨。

4.养殖品种结构状况:平罗县养殖水产品品种主要有福瑞鲤、鲢鳙鱼、草鱼、异育银鲫“中科3号”、黄河鲶、斑点叉尾鮰、河蟹、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全县水产品养殖产量27344吨,其中鲤鱼12930吨,占总产量的47.2%;草鱼8200吨,占总产量的30%;鲢鳙鱼4457吨,占总产量的16.3%;鲫鱼1100吨,占总产量的4%;鲶鱼303吨,占总产量的1.1%;鮰鱼112吨,占总产量的0.4%;河蟹129吨,占总产量的0.47%;虾61吨,占总产量的0.22%;罗非鱼50吨,占总产量的0.18%;其他为黄颡鱼和泥鳅各1吨。新品种总产量为657吨,占总产量的2.4%。

5.渔业经济总产值:全县渔业经济总产值2.9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3486元。

6.养殖模式:

(1)主养模式:有主养鲤鱼、草鱼、斑点叉尾鮰、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主养鲤鱼主要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平均亩成本7000元左右,亩纯收入1400元左右;主养草鱼主要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平均亩成本8000元左右,亩纯收入1600元左右;主养斑点叉尾鮰分布于姚伏镇上桥村,养殖面积500亩,亩收入16000元,亩成本14000元,亩纯收入2000元;稻渔综合种养分布于姚伏镇、通伏乡,养殖面积3823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水稻销售价格比普通水稻销售价格每公斤高0.4元左右,每亩水稻比上年增收100元;每亩放养鱼60公斤,经过4个月生长每亩收获成鱼90公斤,9月中旬鱼捕捞上市,每公斤鱼售价20元,高于普通池塘鱼价,亩增收300元,鱼和稻每亩共增收400元。

(2)生态养殖模式:主要是依据水体的天然饵料状况适量投放鱼种,不投饲料进行养殖,亩收入800元左右。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

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全国确定了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微流水生态养殖等模式。在具体示范推广过程中思想比较保守,大部分养殖户存在观望态度。通过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离开了政府的资金引导和支持,示范推广仍有难度。

2.渔业带头人数量少,带动作用不强。通过多年的发展,平罗县涌现出了泰嘉渔业公司、镇朔渔业公司、马兰花公司、张大华源公司、永新水产业公司、银龙渔业公司等渔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小范围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和养殖模式,目前,经营状况较好的有泰嘉渔业公司、镇朔渔业公司、永新水产业公司等。其数量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稻渔综合种养形成了以通伏乡绿康林家庭农场为主的种植家庭农场、大户和合作社发展生产,但总体面积不大,稻米品牌优势不明显。

3.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水平低,效益不高。同时受资金制约,养殖技术运用不到位,影响到经济效益的提高。

4.渔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短板,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渔业组织化程度低,水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水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和发布手段落后,生产者和销售者联系不紧密,卖鱼难,卖鱼回款不及时的事件时有发生。水产品销售不畅,影响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5.品牌效益不明显。树立品牌及推介产品不足,没有形成品牌效益。

6.渔业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夸大渔业污染问题,忽视渔业改善生态环境,改水、治水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业生产。按照环保部门要求,排入典农河及五排的水必须达标排放,否则要取缔生产。目前,渔业尾水治理不达标,势必造成渔业产业的缩减,农民的增收减少。

三、渔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1.实施结构调整优化行动,推进产业健康绿色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突出典型示范带动,推进水产养殖生态集约化绿色发展。一是推广设施温棚和工厂化车间建设,实现渔业常年生产。在城关泰嘉渔业公司、姚伏镇卧龙家庭农场、灵沙乡睦群专业合作社等场点建设设施温棚。二是加快产业融合,在通伏、姚伏等稻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提升和推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建设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三是发挥黄河重点保护经济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场效益,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四是引进适合当地具有市场前景的名优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重点引进河蟹、南美白对虾、斑点叉尾鮰等新品种养殖。

2.发展生态绿色养殖,提高品质和效益

牢固树立品牌观念,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依托珍硒石嘴山公共品牌,着力培育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区域品牌。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生态水产品。发挥“露泰”、“瀚泉海”、“镇朔湖”等品牌优势。加强宣传培训,引导养殖户转变思想观念,在常规品种上做文章,发展生态绿色产品,减量增效。

四、推进渔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1.依托项目,调结构、转方式。继续采取政府项目支持的方式,引导、鼓励养殖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休闲渔业、进行品牌提升工作。在支持方式上,建议将稻渔综合种养补贴年限延长为3年,同一块田连续补贴3年,第一年1000元,第二年500元,第三年300元,促其稳定发展,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布稻渔综合种养标准,积极争取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项目中,加大田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定设施渔业标准及补贴标准,鼓励发展设施渔业;制定休闲渔业标准及补贴标准,制定品牌提升标准及补贴标准,通过资金扶持发展休闲渔业,做大做强渔业品牌。

2.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养殖人员观念。加强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对水产技术人员及养鱼户进行水产科技培训,邀请区、市有关专家来我县进行讲解,内容主要以水产养殖形势分析、名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设施渔业等为主。组织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参加区、市业务部门组织的水产名优新品种养殖技术讲座、座谈会,转变技术人员和广大养鱼户的思想观念,提高技术素质和养殖水平,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3.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助推平罗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宣传平罗县渔业发展和资源禀赋,吸引有实力和技术的外商投资平罗县渔业。

4.加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组织技术人员及专业协会养殖能手等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加强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设施温棚,引进虾、河蟹、鲈鱼新品种等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发挥效益,增加收入,带动全县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5.充分发挥水产种质资源场效益,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和扶持泰嘉渔业,发挥宁夏石嘴山黄河重点保护经济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场效益,通过保存各类特色经济鱼类种质资源为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通过培育各类特色经济鱼类亲本支撑和完善本地区渔业产业“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技术体系建设;通过繁育黄河鲤、黄河鲶、黄河鳖等各类特色经济鱼类良种苗种的养殖企业、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种,促进本地区渔业产业调结构转方式和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发展设施渔业,带动平罗县设施渔业发展。

6.不断解决水产品销售问题。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职能,完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水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继续鼓励和支持水产企业、养殖大户走联合发展之路,壮大渔业生产主体和市场主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发展渔业民间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发挥其在渔业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桥梁、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提高渔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积极发展渔业民间中介组织和水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瀚泉海”、“露泰”、“镇朔湖”等水产品品牌,建立水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平台。在周边城市开展水产品展示、推介活动,建立1-2个水产品直销窗口,强化品牌效应,促进水产品流通营销,拓展水产品流通市场。

7.鼓励渔业产品初级加工。鼓励注册商标的公司开展水产品冷冻保鲜和外销。政府补贴资金,每年鼓励1—2家公司建设冷藏设施,初加工冷冻外销,延长产业链。

(通联:753400,宁夏平罗县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总产量种养水产品
2022 年河南夏粮总产量3813 万吨两大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2020年1—5月全国酿酒产业产量数据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